你心目中的孩子是什么樣的?聽話、懂事、學習好、人際關系好、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獨立能力強、善解人意、又善良,又孝順,你們想不想要這種孩子呢?都想要是吧?那什么樣的父母才有資格擁有這樣好的孩子呢?你有沒有想過,你家的土壤你家的環(huán)境能成長出這樣的好孩子嗎?這不是要求的結果,而是土壤好了,土壤肥沃了自然就會長出好苗苗。
我曾經在會場問家長,如果想留住一只小鳥該怎么做,有的家長說放食物,有的家長說用籠子,有的家長說給雌鳥找一只雄鳥,答案五花八門,但是我們的答案是為什么不種植一片小樹林呢,而且要讓這片樹林越大越好,因為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什么鳥都能找到自己棲息的空間,好孩子生長在哪里?好孩子需要好的家庭環(huán)境。
我們很多媽媽看問題只看表面,只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不看看孩子不好好學習背后深層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只看到孩子鬧人、哭泣,卻不知道孩子鬧人和哭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我們每天都在去除一些癥狀,在糾正一些現(xiàn)象,糾正完一個又出現(xiàn)一個。
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孩子,但是家長們不甘心,總是期望有。我們來重新審視一下這個觀點:“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痹谀赣H大學專家接觸到的咨詢個案中幾乎沒有遇到真正有問題的孩子,包括有些父母描述的孩子的種種不正確行為,其實都不是孩子的問題,孩子的所有行為只是為了回應父母的行為而已。打個比方說,我掐你一下,你是不是會疼?你為什么會疼呢?因為我掐你了,我不掐你你就不會疼,但是別人總覺得你不應該疼,就像家長總覺孩子不應該有問題一樣。在美國真有不知道疼的孩子,因為他沒有痛神經,但是這樣的孩子活不了多久就會死掉,因為他感覺不到疼,也就不知道規(guī)避風險,他沒有這種因為疼引起的保護機制。孩子的很多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為了適應父母教養(yǎng)方式。
打個比方說,早上起來照鏡子,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人臉上有一塊灰塵,你想給鏡子里的人擦干凈,在鏡子上擦了半天依然是擦不掉。你在不斷的提醒自己“我是好媽媽,我要勤奮,我一定要擦干凈”。結果永遠也擦不掉。這就像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不斷的糾正孩子的行為,有多少次是有效的?為什么沒有效?因為問題的根源在媽媽身上,在照鏡子的人身上。只要照鏡子的人把自己臉上的灰塵擦掉,鏡子里的人自然也就干凈了。孩子的行為只是媽媽自己行為的投射,媽媽對孩子的不滿恰恰是對自身的不滿在孩子身上投射出來而已,所以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而已,任何時候感覺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一定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只有你自己調整了,你才能改變孩子。
授課預約請聯(lián)系 郝大鵬老師助理 劉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