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在古代說的是品德好的人和有才能的人,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是一種完美的人的形象,兼顧了人的各種賢德真善美等。引申之意就是有才干有思想的好人,真正做到君子的要求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有也多為偽君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呢?現(xiàn)把得到社會一般標準認可的人稱為君子,不作嚴格要求。
愛財:就是喜好或者愛好或者想要財產(chǎn)、財物、錢等,這是一切受過正常教育的人的通性。在人類建立的社會里,錢財作為一般等價物,能交換更多生存、生活必需品或精神消費品。人們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因此,還沒有達到這種理想的模式前,人們就會愛財,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或精神需要。而達到這種理想之后,人們依然愛財,因為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或有另一個更大的目標需要實現(xiàn)??梢哉f,愛財是人類需要實現(xiàn)與自我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只有少數(shù)超凡入圣的人不愛財,因為他們將自己獨立于人類社會而生存。
取之:取,是一種行為、手段;之,就是指代之前說的“財”。取,說明財是要通過一定手段來獲得的,而不會憑空而來的,為此,人類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需要做功。同時也生動說明,人一旦“愛財”,就會去“取之”,這種欲望——行動的人類行為模式,該模式至少在非空想主義者中適用。
有道:道,就是一種方式、方法,通常指正確方法。其中的“正確”就要在不同的立場或角度來考慮,在一般立場上,區(qū)別正確與否,分別稱為有道與無道,無道就是錯誤的方法。比方說,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得資源從而換取的“財”,或是通過加工自然資源之后再換取的“財”,也就是合法勞動收入的這種方式,就稱為有道;而通過搶奪、騙取他人之“財”或破壞自然環(huán)境、獵殺保護動物等所獲得非法收入的方式,就稱為無道。通常君子或普通人獲得“財”的方式都是有道的。
用之:前面說的,人類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或需要而“愛財”從而去“取之”,現(xiàn)在說的就是人類得到“財”之后的表現(xiàn)和行為:用或不用,如何去用。這也是一個很關鍵的過程,如果像葛朗臺那樣淪為金錢的奴隸,不但無法得到快樂和滿足,而且會陷入錢財?shù)恼訚芍胁豢勺园?。這樣的人即使愛財,也是可悲的。
有度:與“有道”一樣,與“有度”區(qū)分的是“無度”。度,是一種程度、度量,用于衡量人的收入與支出的比例。一般來說,過分的勤儉和過分的揮霍都是無度的;在理性地考慮自己的能力和長期的生活目標和長期的工作能力以后,做出適當?shù)南M計劃或預算,這樣的消費是有度的。
整句連起來理解,就是:得到社會一般標準認可的人,是一個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財物的人,他會使用正確地方法得到財物,并且有理性有計劃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