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聯通了岍山和岐山之間的道路,道路一直延伸到荊山,再延展到黃河岸邊,在黃河上確定了航道,乘船向黃河上游航行,到達靠近壺口山的岸邊登陸,開辟聯通了壺口山、雷首山之間的道路,一直延伸到太岳山。開辟了紙柱山、析城山之間的道路,一直通到王屋山。開辟了太行山、恒山之間的道路,一直通到碣石山,道路一直延伸到渤海之濱。開辟聯通了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到華山的道路。開辟聯通了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的道路。
開辟聯通了嶓冢山到荊山的道路,聯通了內方山到大別山的道路。從岷山的南坡可以通行到衡山,渡過九江,可以一直通行到江西廬山一帶。
疏導弱水河流到合黎山一帶,造福當地的民眾,河水的下游流入了北面的沙漠,形成了今天內蒙古的噶順諾爾湖和蘇古諾爾湖。
疏導黑水河流到了三危山一帶,造福當地民眾,最后流入了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流經龍門山,再向南流到達華山的北面,接下來轉向東流到紙柱山,又繼續(xù)向東流經河南的孟津地區(qū),再向東流過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地方,流到了大伾山,然后向北流經降水河口,到了大陸澤湖,黃河又繼續(xù)向北流,分成九條支流,又合為同一條河流,在接近大海的地方,黃河迎著洶涌而來的海潮,最終流入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河,向東流去成為漢水河,又向東繼續(xù)奔流,成為浩大青幽的大河,流經三參水河口,流到了大別山麓,分為三支:一支向南流入長江,一支向東在低地形成了一個名叫彭蠡澤的大湖,一支向東繼續(xù)奔流,稱為北江,最后流入了大海。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長江的干流向東到達了澧水河口,穿過九江,流到了東陵地區(qū),再向東流,沿著傾斜的地勢往北邊流,長江在這里與淮河會流,再向東流,這里的一段江流稱為中江,流入大海。
從濟水河的上游開始疏導,向東流去,稱為濟水河,最終流入黃河,二條河匯流之后河水溢出河堤,在河南滎陽一帶形成了滎澤湖,滎澤湖水向東流出,流經山東定陶的北面,又向東流到了菏澤地區(qū),又向東北方向流去,與汶水河交匯在一起,又向北再向東流,進入大海。
疏導淮河,從桐柏山開始,向東流去,沂水河匯入泗水河,泗水河又匯入淮河,淮河繼續(xù)東流,進入大海。
疏導渭河,從鳥鼠山開始,向東流與灃水河匯流,再向東流與涇水河匯流,又向東穿過漆水河、沮水河,最終流入黃河。
疏導洛河,從熊耳山開始,先向東流,再向北流,與澗水河、瀍水河匯流,又向東流,與伊水河匯流,又向東再向北流去,流入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