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君子謀道不謀術”
人們對問題的看法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統(tǒng)一,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對于“道”和“術”的理解與認識,見仁見智者多矣。
所謂“君子謀道不謀術”,不是絕對的肯定一方和否定另一方的關系。而是主輔關系,是孰重孰輕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它有一個前提,就是“誰來謀?”——是君子謀。既然是君子來“謀”,當然要以“謀道”為主,正如孔子所云:“君子不器”。這里的君子,就是指老子說的:“為無為,事無事”的那些領導者;是曾子說的那些“弘毅”之士。而職業(yè)經(jīng)理正是這樣一些講求內圣外王之道、修齊治平之道的人。像這樣的人,不可能以謀術為主。所謂“不謀術”,不是絕對的不謀,而是相對的。就是說,不要把謀術當做主要的營生,“術”,只是必備的輔助技能而已。如果君子以謀術為重,則如韓非子所說:“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實踐證明,凡是有大作為的領導者,無不是以謀道為主、謀道為重。凡以謀術為主為重的領導者,都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另外,“道”和“術”,對于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解釋、理解和定義,甚至也有異曲同工的“混用”。比如西漢著名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推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要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很顯然,司馬談的這段話就把“術”當做“道”來論述。同時,司馬談也把道和術混為一談:“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蹦憧?,“其術以虛無為本”與“虛者道之常也”是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所謂的“屠龍術”即“君人南面之術”,實際上就是帝王之道和超人之道,但在這里卻用“術”來定義。所謂的“登龍術”,即孔孟儒家之道,也就是臣學和民學之道,也被稱為是“臣民北面之術”??梢?,道術不分。
問題不在于謀與不謀,而在于什么人以謀什么為主、謀什么為輔。我以為:領導者、職業(yè)經(jīng)理一定要以“謀道”為主,以“謀術”為輔。這正如《孫子兵法》中所做出的結論那樣:謀道者輔周,謀術者輔隙?!拜o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