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海,李發(fā)海講師,李發(fā)海聯(lián)系方式,李發(fā)海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45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發(fā)海:什么是望診
2016-01-20 49150

什么是望診

 

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jù)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

  診斷學名詞,系四診之一。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觀察,包括病人的神色、體型、皮膚顏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別要仔細觀察舌和尿的變化,舌診主要是看舌質(zhì)和舌苔。例如,龍病的病人,舌質(zhì)紅,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黃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診是藏醫(yī)觀察疾病極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觀察十分仔細。尿診的方法是:醫(yī)生首先看尿的顏色或冒熱氣的情況(尿蒸氣的情況),嗅氣味等,然后用一根細棒攪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顏色、消失快慢)、沉淀物之有無及其形狀、漂浮物等的變化。例如,熱性病人的尿呈紅黃色,氣味大,有臭味,尿的熱氣維持時間久,泡沫稀少呈黃色,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亂云狀。又如,尿中沉淀物形狀似砂粒者為腎有病。

  中醫(yī)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tài)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在臨床上,望診同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病情,并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望診的理論根據(jù)

 

望診是根據(jù)臟腑、經(jīng)絡等理論診察疾病的方法。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系密切,若臟腑功能活動有變化,必然反映于人體外部的神、色、形、態(tài)等各方面。五臟六腑和體表由十二經(jīng)脈貫通在一起,又分別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脈(五體)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腎主骨。五官亦與五臟相關: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因此,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tài)功能的變化征象,可推斷內(nèi)臟的變化。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精、氣、神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頭部和雙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態(tài)、語言氣息、面部色澤乃至脈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虧、氣虛、神耗,是疾病的表現(xiàn)和原因。因此,望診不僅可診察內(nèi)臟病變,還可了解人體精、氣、神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

 

望診的內(nèi)容

 

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傮w望診是觀察全身神、色、形、態(tài),分部望診則通過局部的變化征象了解相關的病變。臨床上,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無嚴格區(qū)分。在具體步驟上,可先行總體望診,再有序地進行分部望診。

  望診,即醫(yī)生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觀察以了解疾病情況的診察方法。望診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以自然光線為佳。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識活動為重點,是判斷臨床預后、生命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見望神)一般分為有神、無神假神三種。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語言清晰,反映靈敏,活動自如。表示正氣尚足,病情輕淺,預后良好。

  2、無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語聲低微,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閉口開,手撒遺尿等。表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預后不好。

  3、假神常見于久病、重病精氣極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識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來不多言語,語聲低微,突然轉(zhuǎn)為言語不休,聲音響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顴紅如妝;原本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這是由于精氣衰弱已極,陰不斂陽,虛陽外越,暴露出一時好轉(zhuǎn)的假象,因此稱為假神,俗稱回光返照,或殘燈復明。提示病情惡化,臟腑精氣將絕,使臨終前的前兆。

  望面色--以面部顏色光澤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化與出現(xiàn)的部位,可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變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見望面色)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驚風?! ?/span>2、赤色主熱證?! ?/span>3、黃色主虛證、濕證?! ?/span>4、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證?! ?/span>5、黑色主腎虛、水飲、瘀血。

  望形態(tài)--為通過觀察病人形體和姿態(tài)進行診斷的方法。望形體。主要是觀察形體的強弱胖瘦和軀干肢體外形。形體特點一般可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稟賦,如瘦長者多陰虛陽盛,矮胖者多陽虛陰盛,不胖不瘦、身長適中者,則陰陽平衡。同時,形體胖瘦還可體現(xiàn)病邪性質(zhì),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軀干肢體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診斷意義,如雞胸、龜背,多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由腎精氣虧損或脾胃虛弱所致;胸如桶狀,多為伏飲積痰,而致咳喘頑癥;單腹腫大四肢瘦,為鼓脹。望姿態(tài)。即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tài)、行為動作。如面唇指趾顫動,若為熱病屬熱盛動風,若為內(nèi)傷雜病屬血虛陰虧;四肢抽搐痙攣,頸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屬痙病,多見于肝風內(nèi)動或熱盛動風等證。手足運動功能失常和各種疼痛癥狀,也可通過望姿態(tài)推斷出有關病證。如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是痿證;手足關節(jié)腫痛,行動困難,是痹證;手足不能運動,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軟,為癱瘓;以手護腹,行動前傾,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轉(zhuǎn)動艱難,多為腰痛等。另外,望姿態(tài)還可從行為意向的表現(xiàn)判斷出有關病證。如畏縮不欲去衣,是惡寒的表現(xiàn),為表寒或里寒證;欲揭衣被,是惡熱,為表熱或里熱證;想見人而又喜寒涼,多為陽證;怕見人而喜溫,多為陰證。從坐臥姿態(tài)也可推斷人體陰陽消長和正邪盛衰的情況。如臥而蜷曲,喜向里,多為陽虛寒證;臥而袒露,喜向外,多為陽盛熱證;坐而喜伏,多為肺虛少氣;坐而喜仰,多屬肺實氣逆等。

  望頭面頸項--頭面頸項是督脈、任脈與手足三陽經(jīng)循行交會之處,足厥陰肝經(jīng)亦上行于頭。腦居頭顱內(nèi),是精神意識的中樞。腦為髓海,為腎所主。心主血脈,血脈上榮于面,故心之華在面。因而對頭面頸項望診可了解臟腑氣血盛衰。實際上望神、望色也以頭面部為主。望頭。頭形過大或過小,多由先天發(fā)育不良或腎精不足而致。小兒囟門下陷稱為囟陷,囟門遲閉稱為解顱,為先天不足、腦髓空虛所致。小兒囟門高突稱為囟填,由溫病火熱之邪上侵所致,多為實證。頭部搖動而不能自主,多為風病或氣血不足。頭發(fā)稀疏干枯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發(fā)為腎虛、血虛,小兒頭發(fā)結穗是疳積的表現(xiàn)。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色澤為主。其他如面腫,即水腫發(fā)生于眼瞼、頭面;面部皮膚紅腫熱痛,多為風熱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癱瘓,可見口眼歪斜,為風邪中絡或絡脈空虛,病多在陽明經(jīng)。望頸項。頭頸強直可為痙病的癥狀之一,由溫病熱盛動風或肝風內(nèi)動所致,以實證為主。頭項軟弱,屬小兒五軟(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范疇,為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所致。若頸前頜下結喉處有腫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隨吞咽移動,是癭病,多因肝郁氣結痰凝而致,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望五官--五官(目、耳、鼻、口、舌)與五臟氣血盛衰有關,望五官神色形態(tài)變化,可直接診察臟腑病變。望目。目為肝之竅,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臟相關部位稱為五輪(見五輪八廓),故望目不僅可以望神,而且可診察五臟病變。眼睛黑白分明,視物清晰,神采內(nèi)含是有眼神,雖病易治;若白睛暗濁,黑睛色滯,浮光外露,失卻神采,視物模糊為無眼神,病較難治。目眥赤為心火,淡白為血虛;白睛赤為肺熱,黃為濕熱內(nèi)盛;珠腫為肝火;眼胞皮紅而濕爛為脾火;全目紅腫為風熱;目胞上下鮮明為痰飲,目胞色暗為腎虛。目窠腫為水腫初起征象,目窠內(nèi)陷為臟腑精氣衰竭;眼球突起多為癭病。若瞳仁變色,眼生翳膜,視物不清,為內(nèi)障、外障等眼病。若見瞳仁擴大是腎精耗竭,見于瀕死危象,或綠風內(nèi)障及某些中毒癥;若瞳仁縮小,多屬肝膽火旺、虛火上擾或為中毒。眼瞼下垂稱瞼廢,為先天不足或脾腎兩虛,也可因外傷所致。目翻上視、直視,病較嚴重,昏睡露睛,則常見于小兒脾虛或慢脾風。望耳。耳為腎之竅,又為手足三陽經(jīng)分布結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觀察耳廓色澤、形態(tài)及分泌物狀況。(見耳廓望診)③望鼻。鼻為肺之竅,屬脾經(jīng),與足陽明胃經(jīng)有聯(lián)系。鼻頭色青為腹痛,色黃為濕熱,色白為失血,色赤為肺脾有熱,色微黑是有水氣。鼻孔干燥多為陽明熱證。鼻翼煽動,初則為風熱壅肺,久則屬肺氣不足。此外,望鼻還對鼻息肉、酒鼻、麻風、梅毒等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望口唇。脾開竅在口,其華在唇。唇色紅潤,說明氣血調(diào)和、胃氣充盛。若唇色淡白為血虛,淡紅為虛寒,深紅為實熱,青黑主氣滯血瘀等??诖礁闪褳榻蛞翰蛔悖诮橇飨咽瞧⑻摶蛭笩?。此外,望口唇對口糜、口疳、髻風、繭唇等病也有直接的臨床意義。望舌。舌為心之竅,舌通過經(jīng)脈、經(jīng)筋,直接或間接與五臟六腑相連。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zhì)和舌苔。(見舌診)⑥望齒齦。腎主骨,齒為骨之余。手足陽明經(jīng)脈絡于齒齦。所以,望齒、齦可測知腎與腸胃病。特別對溫病辨證,更有重要的意義。正常人牙齒潔白潤澤,齒根堅固,說明腎氣充盛,津液充盈。如牙齒干燥為熱盛傷津,光燥如石為陽明熱盛,燥如枯骨為腎陰耗竭。牙齒松動稀疏,齒齦外露,多屬腎虛。牙齦淡白為血虛,牙齦萎縮為胃陰不足或腎虛,牙齦紅腫為胃火上炎。齒齦出血,痛而紅腫者為胃熱所致,不痛不紅而微腫則多為腎虛或氣虛所致。望咽喉。咽喉是呼吸、進食的要道,與肺、胃有關。正常人咽喉色澤淡紅潤滑,暢通無阻。若咽喉潰爛,周圍紅腫,多為實熱證;扁桃體潰爛化膿為乳蛾,因肺胃熱盛所致。若咽喉潰爛處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稱為偽膜。偽膜堅韌而不易剝離的,多為白喉。

  望前后陰--為通過觀察病人前陰、后陰進行診斷的方法。前陰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后陰即肛門。前陰和后陰位于人體下部,稱為下竅,與人體頭面上竅(五官)相對。上竅與下竅計有九個,稱為九竅。前陰與肝、膽、腎、膀胱以及太陽、少陰、厥陰、少陽、陽明等經(jīng)有關,望前陰可診斷有關臟腑經(jīng)絡病變,還可診斷陰腫、疝、陰縮、陰挺、陰瘡等局部病變。后陰與肺、脾、胃有關,其局部病變則有肛裂、痔瘺、脫肛等。 

  望皮膚--皮膚為一身之表,衛(wèi)氣循行其間,內(nèi)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調(diào)節(jié)體溫、抵御外邪侵襲的作用。五臟六腑精氣通過經(jīng)絡循行,將氣血津液輸布于皮膚,以維持其溫煦榮潤與正常功能。所以,觀察皮膚的色澤形態(tài),可了解病邪性質(zhì)與臟腑氣血盛衰狀況。望皮膚色澤。其原理、方法與望面色相同。一般來說,膚色潤澤則臟腑精氣尚盛,雖病亦易治;若膚色干枯晦暗而無光澤,則為臟腑精氣虛衰,病情較重。通過膚色能有效診斷的疾病有丹毒、黃疸等。皮膚變紅如染脂涂丹者為丹毒。若全身皮膚呈云片狀紅色,游行無定或浮腫疼痛,稱為赤游丹毒,因風熱外襲、心火偏旺或小兒胎毒所致。若發(fā)于局部則稱流火,下肢紅腫由濕熱火毒下注所致,頭面皮膚紅赤腫痛則為風熱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膚、面、目、爪甲發(fā)黃異常,為黃疸。其中,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屬陽黃,為濕熱內(nèi)蘊所致;黃色晦暗如煙熏,為陰黃,由寒濕困脾引起;如皮膚黃中顯黑,色黑晦暗,稱為黑疸,因瘀血或腎虛所致。望皮膚形態(tài)。皮膚形態(tài)異常包括腫脹、斑疹、白、水皰等。頭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腫,皮膚緊繃,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稱為腫,為水濕內(nèi)停、外溢肌膚所致;若皮膚虛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氣行不暢的征象。斑是顯現(xiàn)于肌膚表面的片狀斑塊,摸不應手,分為陽斑與陰斑兩種。陽斑又稱發(fā)斑,斑大成片,色紅或紫,甚而紫黑,常伴發(fā)熱、煩躁、譫語、口渴、舌紅絳、脈數(shù)等,可見于外感溫熱病,熱入營血之證;陰斑大小不一,色淡紅或暗紫,隱而不顯,發(fā)無定處,出沒無常,患者神清、肢冷、泄瀉、舌淡、脈沉細,多因內(nèi)傷氣血不足而致。疹從皮膚血絡發(fā)出,形似粟粒,紅色而高起,摸之應手,可見于麻疹、風疹等病,其特征以點狀丘疹為主。一般來說,斑疹形色以分布均勻而稀疏、色紅潤為順證,病輕;若布點稠密或根部緊束、色深,則為逆證,病重。白是高出皮膚的細小丘皰疹,內(nèi)含水液,色澤晶瑩如粟狀,常見于暑濕、濕溫患者,為濕邪內(nèi)郁、汗出不徹所致。水皰為高出皮膚、大小不一、內(nèi)含水液的皰疹,有水痘、蛇串瘡、濕疹等的不同。此外,尚有癰、疽、癤、疔等皮膚形態(tài)色澤變化征象。

  望脈絡--通過兩手魚際、食指、指甲絡脈的形色變化診察疾病的方法。望食指絡脈。又稱望小兒指紋,多用于3歲以內(nèi)小兒,以其形狀、色澤、粗細、長短等變化為主。小兒食指掌側絡脈的顯現(xiàn)和分布,可分為風關、氣關、命關三部(見圖)。診察時醫(yī)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適中地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反復數(shù)次,絡脈漸顯,便于觀察。正常指紋色澤鮮紅,紅黃相兼,僅隱于風關之內(nèi),多呈斜形,單支狀,粗細適中。其色深病重,色淺病輕;色淡多虛,色滯(推之不暢、按之不退)多實;色淡紅多寒,色紫紅多熱;色紫黑屬瘀血阻絡、主病危,色青主風或疼痛。若浮露淺顯,病在表;沉滯深隱,病在里。增粗為實證、熱證,變細為虛證、寒證。日漸增長為病情加重,縮短為病情減輕。食指絡脈見于風關,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從風關透至氣關,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見于命關,病邪深入臟腑,如直透指端稱為透關射甲,病情危重。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為肝膽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測知氣血盛衰及其運行情況。指甲紅潤含蓄光澤,堅韌而呈弧形,是氣血旺盛、運行流暢征象。若指甲深紅色是氣分有熱;黃色是黃疸之征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膚黃色;淡白色為血虛或氣血兩虛,蒼白色為虛寒,紫黑色為瘀血,青色以寒證為多。如按壓指甲變白,放開后血色恢復緩慢,是氣滯血瘀;不復紅者,多是血虛。指甲扁平而反凹稱為反甲,多為肝血虛所致;指甲干枯多為肝熱,或肝血虛、心陰虛。指甲菲薄脆裂,以氣血虧、精血少為多,亦可見于癘風、甲癬、久痹等病。望魚際絡脈。魚際為手掌大指本節(jié)后肌肉豐隆處,手太陰肺經(jīng)循行于此,且與胃經(jīng)氣血盛衰有關。望魚際絡脈主要是望色,如青屬寒、赤屬熱等。目前較少應用。 

  望排出物--包括望嘔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經(jīng)帶、膿液等的形、色、質(zhì)、量。嘔吐物。清稀無臭,以寒證為主;穢濁酸臭,以熱證為主;見有不消化食物夾雜,并有酸臭味,多屬食積;見有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飲,舌苔膩,多屬痰飲。嘔吐黃綠苦水,為肝膽濕熱;如嘔吐鮮血或紫暗有塊,夾雜食物殘渣,為胃熱、肝火引起,或有瘀血。痰。色黃黏稠、結而成塊,屬熱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屬風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點,屬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屬濕痰;痰少而黏,難于咯出,為燥痰。痰中帶血而色鮮紅,多由陰虛火旺、熱傷肺絡所致。涕。鼻流濁涕是外感風熱,流清涕是外感風寒,久留濁涕不止是鼻淵之征。唾涎??诮橇飨巡荒茏灾鳎|(zhì)清量多,以脾虛為主;如口流濁涎黏稠,則為脾胃濕熱;小兒流涎可因蟲積、胃熱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積或腎虛飲泛而致。二便。大便如醬為大腸積熱,似鴨糞而稀為虛寒,稠黏為熱盛津傷,干結為津虧,兼夾紅白膿液為痢疾,兼夾不消化食物為食積或脾虛。小便深黃而混濁,或白如米泔水樣,是濕熱下注;色白而清長,為腎陽虛;色紅而濁,為尿血。月經(jīng)。月經(jīng)量多,質(zhì)稠或夾血塊,色深紅,多為血熱;若量多,質(zhì)稀,色淡紅,多為氣虛;月經(jīng)色暗,兼夾血塊,多為瘀血;月經(jīng)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為肝氣郁結所致。帶下。婦女陰道可有少量白帶分泌。若帶下量多,或淋漓不斷等,即為帶下病。若帶下色白為寒濕,色黃為濕熱,赤白相兼為肝經(jīng)濕熱,各色相兼稱為五色帶,為婦科危重病證。若帶下清稀為虛寒,稠黏為實熱,呈涕唾狀為脾虛夾濕,似膿液狀為內(nèi)癰等。膿液。為皮肉的液狀腐敗物,多見于外科瘡瘍。若膿色黃白質(zhì)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膿色黃白質(zhì)稀,色澤明凈,為瘡瘍順證,是正氣勝邪的表現(xiàn)。膿黃濁質(zhì)稠,色澤不凈,為火熱內(nèi)盛;若膿色綠黑,質(zhì)稀,為毒邪內(nèi)陷,病情深重。

望診的重點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診。因面、舌的各種表現(xiàn),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臟腑功能變化,而全身神氣的存、失又是生死吉兇的重要指征。在臨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結合形態(tài)、頭面五官、皮膚等望診方法,可對臟腑病變的診察提供有價值的診斷資料。

 

五指半月痕與五臟的關系

1、拇指半月痕--關連肺脾 

    呈粉紅色時,表示胰臟機能不良,容易感冒、反復感冒、疲勞,嚴重時易患糖尿病。 

    2、食指半月痕  ---關連腸胃 

    呈粉紅色時,表示胃、大腸的循環(huán)不良,食欲自然減退。     3、中指半月痕---關連心包經(jīng)、神志 

    呈粉紅色時,表示精神過度緊張,易頭暈、頭痛、思路不清、腦漲、失眠、多夢。 

    4、無名指半月痕---關連內(nèi)分泌 

    呈粉紅色時,表示運行于無名指的三焦經(jīng)發(fā)生異常,易體質(zhì)下降、陰陽失調(diào),人容易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女性會得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婦科病。      5、小指半月痕---關連心腎 

    小指一般很難長出半月痕,出現(xiàn)時,多為熱癥。呈紅色時,易患嚴重的心臟病。 

    小指的半月痕顯得特別粉紅。通常,當心臟血液循環(huán)不良,內(nèi)臟功能異常時,都會出現(xiàn)某些自覺癥狀。但是,心臟方面的疾病卻沒有任何癥狀。 

    因此,大部分的心臟病患者早期都不能自知,直到病情惡化時,才猛然發(fā)現(xiàn),因此常有人暴亡。所以觀察心臟活動是一項很重要的事,而最好的檢查就是觀察小指和中指半月痕。

 

望診精要之望

 

望診是醫(y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 形、 態(tài)的變化,但還應當將望結合進去,只有這樣才能大大地提高診斷和預測的正確率?! ⊥?/span>的重要性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莊子.知北游 )。所以若能觀察到這的聚與散、清與濁等等,對了解人的生與死、未病與已病 等都有極其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馀c形、色關系密切,氣為本,氣充形而形載氣,氣足則色艷而色 僅顯氣之部分。所以說:若在望形 、望色等基礎上再進一步結合望”,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元及其將來的發(fā)展過程,那不 僅能對事物分析判斷正確而透徹,還具有較高的遠見能力,真正到了先知先覺,出神入化” 的境界。

 

的方法

 

  望氣 之要,應當是清心觀望,靜靜體味,一覺而悟。這所觀所悟之”,可能與現(xiàn)代人們所 研究 的人體表皮周圍的生物場(包括光、電、磁等)有一定的相關性?! ∧敲赐?/span>的最佳時間及注意事項又是什么呢?古人云:“凡看人氣色,須天色方曉傍 起時就緯幄中以紙燭照看辨認……輒不得洗面盥漱飲湯藥然后看之,亦難驗矣。且五臟初氣 色即 早朝面,養(yǎng)息于心故侵,晨觀之則五臟五色,清氣朝于面也。其兇惡氣色無時朝發(fā)于面。 若 個別沒法早晚看者,則請其凝神靜坐良久后再看之;個別酒后、醉中、怒間、汗后、更 不停 待而看者,此則又有一時浮暴之氣發(fā)現(xiàn),最好改日再看。

  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人有三大主氣形成,一乃稟承天地父 母之 ,與生俱來之先天之氣;二乃出生后之呼吸清氣與水谷精微并而調(diào)攝修養(yǎng)成后天之氣 ;三 乃易受外界環(huán)境熏陶影響的七情之氣。

  人的一生也有特定之氣,則謂:人有少淡、長明、壯艷、老素之氣色。年、月、日 亦有 其特點,年有春、夏、秋、冬四時之氣;月有朔后森發(fā),望后隱耀之氣;日有“ 早青 、晝滿、晚停、暮靜之氣色。它們之間具有內(nèi)在必然的聯(lián)系,與人的疾病療效密切相 關。

  觀察到了人體之,還應當根據(jù)氣的正邪、部位、色著、昏明、清濁、強弱、順 逆、 厚薄、沉浮、緩急、舒結、靜躁等等予以區(qū)分。如從氣與色著方面講,臨床上可以見到 赤氣 、黃氣、紫氣、黑氣、七彩之氣等等多種多樣,這些直接反映了內(nèi)臟的健康與否。古人在 這方 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如有赤氣浮焰不貼肉,赤點如草根向上病在心;青浮枯如煙 ,成 條如縷,主恐懼病在肝;黃氣凝滯不通,如壁上塵垢病在脾;白氣浮白點如珠,皮膚燥病 在肺 ;黑氣如煙凝散,主勞倦神不安病在胃之說,至今仍有其臨床價值。

  ,則生命力強盛;,則生命力衰弱。氣充則神旺,是以氣足而神徹者 ,氣 充則神和者高,氣明而神清者高,氣實而神旺者高;氣衰而神滯者夭,氣清而神短者夭,氣 昏而 神寒者夭,氣亂而神驚者夭,氣短而神枯者夭,氣大而神促者夭,氣粗而神少者夭。”“氣 壯血 和則神固,血枯氣散神光奔。”“氣濁神枯死定期……”,氣充乎質(zhì),質(zhì)載乎氣。質(zhì)宏則 氣寬神安則氣靜,得失不足以動其氣,喜怒不足以驚其神,氣寬神安,方能長壽。

 

中醫(yī)望表辨病

 

人們對長在臉上的雀斑比較注意,因為它影響面容,于是人們千方百計求醫(yī)就治。其實雀斑對人體健康是沒有什么影響的。但是,有些色素沉著卻與某些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并??沙蔀樘嵝讶藗儼l(fā)現(xiàn)內(nèi)臟器官隱患的信號。

  黑色素斑與胃腸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 早在本世紀初,醫(yī)學家波茨發(fā)現(xiàn)一種奇異的病癥,其特點是病人的口唇周圍出現(xiàn)黑色素,猶如沾染上了柏油小點,同時伴有腹痛,肚子經(jīng)常咕嚕咕嚕地作響,進而發(fā)現(xiàn)人的腸道里長有許多息肉。三十年以后,另一位醫(yī)學家杰格指出,這咱病征非屬少見,因故得名為"波茨--杰格二氏綜合征";后人為便于記憶又稱其為"黑色素斑--胃腸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F(xiàn)代醫(yī)學證明,該病屑遺傳性疾病,在一個家族中常有數(shù)人患病。色素沉著也不僅限于口唇周圍,還可發(fā)生在口腔粘膜、手指、手掌、腳掌、眼、鼻等處,病人常常出現(xiàn)發(fā)作性腹痛,甚至便血、引起貧血,重者危及生命。但如能提高警惕,及時求醫(yī),通過X線或纖維內(nèi)窺鏡檢查,能夠發(fā)現(xiàn)胃腸息肉和出血部位,繼而采取適當?shù)闹委煷胧?,可使病情得到能動緩解?/span>

  地圖狀斑與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征此種異常色斑是著名醫(yī)字家阿狄森發(fā)現(xiàn)的,也稱之為阿狄森氏病。據(jù)有關醫(yī)學文獻報道,患有這種病的人,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皮膚、粘膜出現(xiàn)色素沉著,且以身體的暴露部分、常受磨擦和壓迫的部位如乳頭、會陰部、外生殖器、牙齦、口唇、指()甲根部和手紋等處為著,由于其形狀好似"地圖狀",亦稱為地圖狀斑。該病常常造成雙側腎上腺破壞以致功能減低,所以除色素增多外,病人還有低血壓、無力、體重下降、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一系列不適表現(xiàn)。醫(yī)學研究證實,引起阿狄森氏病的病因半數(shù)是由結核造成的,因此只要早期做出診斷,及時給予正確合理的治療,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黑色痣與黑素癌 皮膚上的黑色痣是演變成惡性腫瘤黑素癌的病原。尤其是中年以后發(fā)病,更應引起高度注意。其特點為,原有的黑色痣于短期內(nèi)迅速增大、色澤加深。有的黑如煤炭,但也有黑色痣變化不著卻早有腫瘤遠遠轉(zhuǎn)移。這類變化的黑痣惡性程度極高,常轉(zhuǎn)移到肝臟等器官。因此40歲以上的人,應對面頰部、頸部、背部、手心、腳底部位較大的黑色痣進行"監(jiān)視",一旦發(fā)現(xiàn)增大、脫毛、變黑、出現(xiàn)癢感或經(jīng)常容易碰破的黑色痣,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黃褐斑與肝臟疾患 黃褐斑俗稱肝斑,男女皆可見之,但以女性占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病患面部呈大片的黃褐色或淺黑色斑,邊界可清可不清,表面平滑。這種色素還可見于額部、兩頰、唇周、算梁、下頜等部位。除了妊娠或生育后的婦女會患有黃褐斑外,有些人出現(xiàn)黃褐斑則可能與全身疾病有關,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等。因此,若發(fā)現(xiàn)原因不明或伴有周身不適的黃褐斑時,應查明原因,以防肝臟病變。

 

望五官知五臟

 

根據(jù)中醫(yī)的全息理論,臉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現(xiàn)與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與脾胃相關。從嘴唇的外觀,即可看出一些脾胃問題。比如,嘴唇發(fā)烏,可能是脾胃虛寒;嘴唇顏色過紅,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蒼白,可能存在體內(nèi)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貧血、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如果口角潰爛,可能是脾胃過熱所致。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故與肺相關。如果鼻子看起來很紅,可能是肺熱所致,也可能是內(nèi)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異常干燥,則可能是由于體內(nèi)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所致。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所謂肝開竅于目,眼睛與肝臟密切關聯(lián),得了肝病就會表現(xiàn)在眼睛上,出現(xiàn)雙目發(fā)黃、兩個眼角發(fā)青。眼睛看不清東西,可能與肝血不足有關;如果出現(xiàn)眼睛發(fā)紅發(fā)脹的情況,可能與體內(nèi)肝火旺盛有關;如果眼睛發(fā)干,可能是陰血不足所致。

  耳朵是聽覺器官,《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因而得腎病的人會出現(xiàn)耳聾、耳鳴癥狀,反之,如果聽力敏銳,說明腎器官較好。

  舌頭是味覺器官,與心臟關聯(lián)。如果舌尖顏色很深,可能是心臟有火;如果出現(xiàn)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環(huán)不好;舌頭長瘡,可能是心火過旺,與飲食和心情都有關。有些心臟疾病還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蜷縮等問題。

  其實,除了五官,眉間印堂、顴骨之下、鼻子兩旁、人中處的顏色變化也會預示著身體問題。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教授楊力表示,印堂看起來蒼白無光,可能是肺虛所致;鼻子兩旁與小腸相關,如果此處顏色較黃,并且沒有光澤,可能是脾胃虛;顴骨下邊與腎相關,如果發(fā)黑,可能是腎有問題;人中位于鼻孔下側,與生殖器、膀胱相關,如發(fā)黑,也可能是腎虛。

當然,面色的微小變化通常比較難辨別,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臉上的某些部位出現(xiàn)了明顯的改變,就說明問題可能比較嚴重了,一定要去醫(y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yī)教您如何判斷是否氣血充足

 

以下6種方法,可以讓你迅速判斷自己氣血是否充足,從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節(jié)。

  1.看眼睛

  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fā)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澀、眼皮沉重,則代表氣血不足。

  2.看皮膚

  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等,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無光澤,發(fā)暗、發(fā)黃、發(fā)白、發(fā)青、發(fā)紅、長斑等,則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摸手的溫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表示氣血不足。

  4.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無名指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nèi)寒氣重、循環(huán)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5.看牙齦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只要發(fā)現(xiàn)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里,就要注意了,說明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6.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觀尿色 辯疾病

 

尿液是人體的清道夫,通過尿液可以把機體的廢棄物質(zhì)排出體外,以保持機體的內(nèi)外平衡。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狀,無沉淀渾濁現(xiàn)象,這是因為尿中含尿黃素的緣故。飲水量、冷暖、體溫的變化,以及食物、藥物的作用,都會影響尿色的深淺,如喝水多時尿量較淺,尿量增多,喝水少而出汗多時尿變濃,顏色就轉(zhuǎn)為深黃。此外,尿中還含有20多種成分,它們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息息相關,如果尿憋置過久,尿中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會發(fā)生沉淀,此時,尿也會變得混濁,但這不是病態(tài)。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能夠從尿液顏色的改變上反映出來,尿中如果出現(xiàn)不正常成分,可導致尿色異常,從尿色的改變,可提示患某種疾病的可能,因此,尿液又是反映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血尿:血尿是指尿中有超過正常量的紅細胞,當一升尿中含血量超過一毫升時,尿顯紅色,肉眼可辨,叫肉眼血尿,這是常見的一個癥狀。發(fā)生血尿常見的疾病有泌尿系統(tǒng)疾病,各類原發(fā)性、繼發(fā)性及遺傳性腎炎是引起小兒血尿最常見的原因,尤以鏈球菌感染后腎炎最為多見;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除細菌外也可由病毒、支原體、霉菌及寄生蟲等引起,如腎結核就常有血尿,且可為首發(fā)癥狀;腎、膀胱、尿道結石均可引起血尿,尤以男孩下尿道結石最為多見;泌尿系統(tǒng)的先天畸形、創(chuàng)傷、腫瘤、血管病等也是產(chǎn)生血尿的原因。

  白尿:又稱為乳糜尿,系由于脂肪乳濁液進入尿中,尿色白,好像牛奶一樣,有時混有白色凝塊或血液。此癥狀意味著體內(nèi)淋巴管有病變,通過淋巴管造影檢查,可以確定病變部位,導致乳糜尿的常見疾病是絲蟲病,少數(shù)為腹腔結核、腫瘤壓迫或手術創(chuàng)傷。有的妊娠婦女也可出現(xiàn)乳糜尿。此外,勞累或吃高脂肪食物時尿白明顯,休息或吃低脂肪性食物時,尿白變淺或尿液澄清。

  膿尿:泌尿道化膿性感染,膿汁混入尿中,使尿呈膿汁樣,或混濁,常懸浮有絮狀物,靜置后有較多白色沉淀物?;加心I盂腎炎、腎積膿、腎結核或因梗阻、異物引起的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即可見到這種尿。膿尿者常常伴有尿急、尿頻、尿痛、排尿不暢、腰痛、發(fā)燒等癥狀。此時,患者應到醫(y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定感染部位和原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茶尿:血液中的膽紅質(zhì),經(jīng)肝臟轉(zhuǎn)化后變?yōu)槟蚨懦鲶w外。所以,一旦肝臟有病,不僅膽汁儲留,而且未經(jīng)肝臟加工的膽紅質(zhì)還會直接進入尿液,使尿呈現(xiàn)黃如濃茶樣顏色。黃膽型肝炎、肝硬化、膽囊炎和膽石癥等疾病,都可出現(xiàn)這種尿色。此時,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fā)現(xiàn)病人的眼球甚至皮膚,都呈黃色。

  黑尿:黑色尿比較少見,常常發(fā)生于急性血管內(nèi)溶血的病人,如惡性瘧疾病人,醫(yī)學上稱黑尿熱,是惡性瘧疾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這種病人的血漿中有大量的游離氧、血紅蛋白與定氧血紅蛋白,隨尿排出而造成尿呈暗紅或黑色。另有少數(shù)病人服用左旋多巴、甲酚、苯肼等后,也會引起排黑尿,停藥后即會消失。 國外有資料報告,患陣發(fā)性肌紅蛋白尿的病人,在運動后也會排出棕黑色尿,同時伴有肌肉無力,可逐漸發(fā)展為癱疾。此外,黑尿還可見于酚中毒、黑色毒瘤、尿黑酸病。

  醬油色尿:有的病人,排出的尿宛如醬油。這是因為紅血球被大量破壞的緣故。紅血球內(nèi)含有血紅蛋白,如果非相同血型者相互輸血,血中的因素會發(fā)生異常改變或感染等,造成溶血,從而使血紅蛋白大量進入血液,經(jīng)由腎臟排出,尿色便呈醬油色。引起醬油色尿最常見的疾病是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此外,亦可見于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腎臟擠壓傷、大面積燒傷、溶血性貧血、錯型輸血,甚至劇烈的運動后,尿液也可似醬油色。

綠色尿:淡綠色尿見于大量服用消炎藥后;暗綠色尿可見于霍亂、斑疹傷寒,以及原發(fā)性高血鈣癥、維生素D中毒者。但這種顏色的尿多與服藥有關,非疾病所致。如服用利尿劑氨苯喋啶,注射亞甲藍針劑或服用美藍、水楊酸之后均可出現(xiàn),停藥即可消失。

 

中醫(yī)望牙辨疾病

 

窺一,知全。這在中醫(yī)理論中多有體現(xiàn),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幫助辨病,而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方法,觀察牙齒及牙齦情況,也有類似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余。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觀察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中醫(yī)學里的溫病學派就對辨驗齒齦十分重視。

  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 牙齒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發(fā)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齒黃枯落、齦肉萎縮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同時要警惕有無腎臟方面的疾病。

  牙齦紅腫,胃炎或疲勞 中醫(yī)認為,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xiàn)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如果紅腫的同時,還伴有牙齒松動、強烈口臭等癥狀,多為牙周病?;即瞬〉脑?,除了鈣質(zhì)攝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凈外,也與過度疲勞造成免疫力降低有關。

  牙齦出血,腸胃消化不好 牙齦容易出血的情形不僅會發(fā)生在牙齦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腸胃不好的人也有這種傾向,應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縫變寬伴隨牙齦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見;如在生病過程中,出現(xiàn)牙齒變黑或有寒冷感、牙齒變長而污垢、齒瓣變黃如豆瓣色,多預示著疾病變得嚴重,應提高警惕。

牙齒松動,骨質(zhì)疏松的標志之一 牙齒松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zhì)疏松導致。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提早預防,如提早服用鈣片,進行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并經(jīng)常叩齒。另外,牙齒松動脫落和牙齒不潔可能意味著潛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調(diào)查顯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風的風險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幫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而反過來說,心臟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養(yǎng)成飯后漱口的習慣。

 

望牙齒辨健康

 

中醫(y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余。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望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

  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牙齒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發(fā)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齒黃枯落、齦肉萎縮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同時要警惕有無腎臟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齒久落不長,也可能是腎氣虧所致,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應用六味地黃丸等。

  牙齦紅腫,胃炎或疲勞。中醫(yī)認為,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xiàn)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如果紅腫的同時,還伴有牙齒松動、強烈口臭等癥狀,多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鈣質(zhì)攝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凈外,也與過度疲勞造成免疫力降低有關。

  牙齦出血,腸胃消化不好。牙齦容易出血的情形不僅會發(fā)生在牙齦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腸胃不好的人也有這種傾向,應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縫變寬伴隨牙齦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見;如在生病過程中,出現(xiàn)牙齒變黑或有寒冷感、牙齒變長而污垢、齒瓣變黃如豆瓣色,多預示著疾病變得嚴重,應提高警惕。

  牙齒松動,骨質(zhì)疏松的標志之一。牙齒松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zhì)疏松導致。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提早預防,如提早服用鈣片,進行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并經(jīng)常叩齒。另外,牙齒松動脫落和牙齒不潔可能意味著潛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調(diào)查顯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風的風險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幫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而反過來說,心臟本來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養(yǎng)成飯后漱口的習慣。

 

望肚臍辯健康

 

肚臍又名肚臍眼,在中醫(yī)學中稱之為神闕。臨床醫(yī)生發(fā)現(xiàn),從肚臍眼的形狀可以看出身體健康與否,詳述如下。

  向上形:肚臍眼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這種肚臍的人,應多留意胃、膽囊、胰臟的健康狀況。

  向下形:應注意預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圓形:肚臍若為正圓形,女性表示身體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則表示精力充沛、血壓正常,五臟六腑都很健康。

  海蛇形:為肝硬化等肝臟疾病的征兆,要注意。

  滿月形:看起來結實豐盈,下腹有彈性,對于女性來說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肚臍偏左:應預防腸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腸黏膜病變。

  肚臍偏右:應注意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肚臍凸出:當腹部有大量積水或卵巢囊腫時,肚臍就會向外突出。

  肚臍凹陷:肥胖或腹部發(fā)炎時,如患粘連性結核性腹膜炎,肚臍會向內(nèi)凹陷。

  肚臍淺小:表示身體較為虛弱,體內(nèi)激素分泌不正常,渾身無力,精神狀況不佳。

 

 

望目都望什么?

 

望目對臟腑疾病的診斷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望目包括望眼神、眼色、眼形及眼態(tài)等方面。

    (1)望眼神:如果病人視物清晰可見,眼珠黑白分明,則病容易治。若白睛色濁,黑睛色滯,眼睛呆滯,則病難治。

    (2)望眼色:眼睛紅者多為患上實熱病。白睛紅為肺火盛,常見有火眼?。徽麄€眼球紅而腫痛者,多為肝經(jīng)風熱證。眼睛色黃為黃疸證。白睛中有大小不等的藍色或紫褐色斑點,是蛔蟲病。眼袋色黑而且晦暗無光澤者為腎虛。

    (3)望眼形:下眼袋浮腫,色彩黑暗者為腎虛水泛證。上下眼袋紅腫表示脾熱。眼窩凹陷,多為津液虧虛或氣血大傷。如果見到久病重病者,其眼睛深陷,則表示五臟六腑精氣衰竭,病難治或預后不良;如果視力模糊或看不見事物,則其精氣已脫,陰陽離絕之危候。眼睛凸起,伴有頸部腫大,多食,消瘦,易激怒,則為甲亢。如果眼睛凸起,且伴有呼吸困難,喘息不能臥,多為肺氣腫病癥。單眼突起者,常為腦顱內(nèi)有腫瘤。

(4)望眼態(tài):兩目上視,不能轉(zhuǎn)動,常為驚風或精脫神衰之危候。兩目斜視或上視者,為驚風先兆或痙厥證。睡覺露睛,多為小兒脾胃虛弱,或慢驚風。瞳孔放大,多屬腎精耗竭之證,為病危跡象,但亦會見于肝膽風火上擾或藥物中毒、外傷等。瞳孔縮小,多屬肝腎勞損,虛火上擾,或肝膽火盛,亦會見于藥物中毒。

(5)

中醫(yī)望診之望神

 

在中醫(yī)診斷學中望神這一步驟不能缺少。精、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也是臟腑功能的代謝產(chǎn)物,通過望神可以了解精、氣、血、津液的盈虧和臟腑功能的旺盛及衰弱,從而了解病人的病情輕重,推理出預后情況。精、氣、血、津液充盈則神旺,臟腑功能強盛,病人預后較好;如果精、氣、血、津液虧虛則神衰,臟腑功能減弱,病人預后較差。

    神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分為五種: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志失常。

    1. 有神表現(xiàn)為精氣充足、神旺,此時病人正氣旺盛,預后良好。有神的臨床特征為:面色滋潤,語言清晰,目光明亮,靈活有神,動作靈活,呼吸均勻。

    2.“少神即神氣不足,多見于正氣虛弱的病人。少神的臨床特征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懶言,嗜睡,動作遲緩等。

    3.“失神是精虧氣損的表現(xiàn),多見于正氣大傷、臟腑功能衰弱的病人,此時,病情處于嚴重階段,預后不良。失神的臨床特征為:目無神,面無光澤,眼珠呆滯,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細微或喘促,反應遲鈍、有時小便失禁,胡言胡語等。

    4.“假神回光反照,是久病或病重病人突然出現(xiàn)精神暫時好轉(zhuǎn)的假象,多為病人處于垂危階段。具體特征有:病人突然神志清醒,很想見到親人,此時目光明亮,面色通紅,聲音響亮,食欲大增。

    5.“神志失常有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甚至有、、的表現(xiàn)。癲表現(xiàn)為:精神抑郁,癡呆,喜怒無常,語無倫次,少語??癖憩F(xiàn)為吵鬧不寧,打人扔物,力大異常,大聲高呼等。癇表現(xiàn)為突然跌倒,昏迷不醒,抽搐,口吐泡沫,兩眼直視,叫聲如羊,稍后漸醒,醒后如同凡人,因而稱為羊癇風。

 

 

中醫(yī)望診之舌苔

 

舌苔是舌體上面所散布的一層苔垢。正常人的舌苔為薄白而濕潤,干濕適中,不滑不燥。由于病人的胃氣有強弱,及機體的寒熱,故可形成各種不同的病理舌苔。觀察舌苔的方法分為望苔色和望苔質(zhì)。首先了解苔色:

    (1)白苔:      一般表示為表證、寒證。舌苔薄白而潤為正常人的舌苔,同時,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體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過于潤滑,多見于表寒證。苔薄白而干燥,為表熱證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濕濁化熱傷津。舌苔布滿白苔,摸之不干燥,稱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稱為糙裂苔,多見于溫熱病。舌淡苔白而滑潤,代表寒證或寒濕證。舌苔白滑而粘膩,見于體內(nèi)有痰濕或濕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為胃腑蘊熱。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質(zhì)干枯者,稱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滿口生衣,出現(xiàn)霉苔或生糜爛點,為胃氣衰敗,臟氣將絕之危候。

    (2)黃苔:      黃苔主里熱證。苔薄黃厚而干燥,則里熱盛,津液受損。苔黃干燥生刺,舌有裂紋,為里熱極盛,津液大傷,臟腑大熱。舌苔黃厚而膩,多為痰熱、食積或濕熱內(nèi)蘊。舌苔黃滑而潤,為陽虛表現(xiàn)。

    (3)灰苔:主里證。苔灰薄而潤滑,多為寒濕內(nèi)阻,或痰飲內(nèi)停。苔灰而干燥,為熱病或陰虛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黃苔或灰苔轉(zhuǎn)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極其嚴重。苔黑而干燥,為熱盛津虧。舌尖苔黑而干燥,為心火盛。苔黑而潤滑,為陽虛陰寒極盛。

    最后講述望苔質(zhì)的知識。望苔質(zhì)即望舌苔的形狀質(zhì)感。主要觀察苔的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根無根及偏全等情況。

    (1)厚、薄苔:              苔質(zhì)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透過苔質(zhì)能見到舌體,稱之薄苔,否則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較輕;舌苔厚,表明病情較為嚴重。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舌苔由薄變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輕變重;若舌苔由厚變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轉(zhuǎn)。

    (2)潤、燥苔:    舌苔潤滑多津液,為津液未損傷,稱為潤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稱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黃者,為胃熱熾盛,損傷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為熱極陰傷。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則屬熱極津液枯竭。

    (3)腐、膩苔:      苔質(zhì)顆粒細小致密,中厚邊薄,刮之易去者,稱為膩苔。苔質(zhì)顆粉較大,疏松而厚,形狀似豆腐渣堆積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稱為腐苔。膩苔常見于濕濁、痰飲、食積、濕溫等。腐苔為食積腸胃、痰濁內(nèi)蘊及潰瘍之證。舌苔白膩,多為濕痰,或胃陽虛。舌苔黃膩,多為痰熱,食滯化熱。舌苔厚腐,多為飲食停積胃腸。舌苔布滿白衣,稱為口糜,表明胃氣衰敗。

    (4)剝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稱為剝落苔。如果苔全部脫落,表明胃陰枯竭,大傷胃氣。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落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表明胃的氣陰兩傷。如果舌苔剝落處不光滑,有類似新生顆粒,稱為類剝苔,表明病人血氣不連續(xù)。若舌苔大部分脫落,僅留下一小塊,稱之雞心舌,則為胃氣陰虧損之證。另外,舌苔從有到無,為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如果舌苔從無而逐漸變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轉(zhuǎn)。

    (5)有根、無根苔:       舌苔緊貼舌面,刮之不去,稱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稱之無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氣,常見于實證、熱證;無根苔表明胃氣已衰,見于虛證、寒證。如果有根兼薄苔,屬于正常苔,表明正氣未傷;若無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氣衰敗。 

    (6)全、偏苔:舌苔布滿整個舌,稱全苔。舌苔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稱偏苔。全苔代表濕痰阻中之證。如果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卻未深入,但胃氣卻受傷。若舌尖部分無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腸胃有積滯或有痰飲。舌苔偏于左側或右側,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膽濕熱;舌中央無苔、舌邊緣厚苔而中央薄苔,為陰虛、胃氣損傷或血虛之證。

 

舌診要注意什么?

 

舌苔形色的變異,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觀因素,亦可使舌苔發(fā)生變化。所以在望舌時,一定要求患者做到:伸舌時面向亮處,將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縮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質(zhì)變色而影響觀察。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光線:望舌時,須讓患者面向光亮處,使光線直射口內(nèi),不要在有色的窗下進行望診。在夜間望舌時,應在強光下進行,否則不易分辨舌的顏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線的明暗。

  2.注意染苔:某些食物或藥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種顏色,而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濕。如食橄欖、烏梅,可使舌苔染黑,服黃連素、核黃素等藥物,能使舌苔染黃。所以,在臨床診察時,發(fā)現(xiàn)舌苔突然變化,或苔色與病情不符,應詳細詢問其飲食及服藥情況,確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誤診。

  3.其他:飲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變??;飲水后可以使舌質(zhì)濕潤;進冷食后,可以使舌質(zhì)暫時變白;進熱食或辛辣食物后,可以使舌質(zhì)暫時變紅;因鼻塞不通而張口呼吸的患者,其舌面較干燥等。

  舌質(zhì)的顏色分幾種?

  正常人舌質(zhì)的顏色淡紅而潤,深淺適中。屬于病理性的舌質(zhì)約有五種顏色,即淡白舌、紅舌、絳舌、紫舌及青舌。現(xiàn)分述如下:

  淡白舌:舌色淺于淡紅,多為氣血虧虛,陽氣不足之象。淡白而舌體瘦多為氣血不足,淡白而舌體胖嫩多為陽氣虧虛。

  紅舌:舌色深于正常人,多主熱證。熱盛氣血上壅,故現(xiàn)紅色。有虛實之分,既可見于實熱證,又可見于虛熱證。舌色鮮紅,伴有苔黃為實熱證,舌色鮮紅,苔少或無苔為虛熱證。舌紅在不同部位可為不同臟腑的熱證,如舌尖赤為心火上炎,舌邊赤為肝膽有熱,舌中心干紅為胃陰虧。

  絳舌:舌色深紅為絳舌,多主熱盛陰虛。外感熱病中見絳舌,多為熱入營血的標志,常見于熱性病。內(nèi)傷雜病中見絳舌,多屬陰虛火旺。若舌尖獨絳,多為心火上炎之證;舌絳而光亮無苔如鏡面,為胃陰已亡。

  紫舌:舌見紫色,主病有寒熱之分。舌呈淡紫色,主寒證;舌呈青紫色而有斑點,主瘀血證;舌呈絳紫色,主熱證。

  青舌:又名水牛舌,主寒證和瘀血證。

  舌苔是怎樣產(chǎn)生的?

  舌苔,是胃氣上蒸而生。正常人有一層薄白苔,不干不濕,不滑不燥,這是胃氣正常的表現(xiàn)。如臟腑有病,胃氣挾病邪之氣上蒸,其苔色即可發(fā)生改變。觀察舌苔的異常變化,是舌診的重要內(nèi)容。

  臨床上常見的舌苔,大致可分為白苔、黃苔、灰苔、黑苔四種,現(xiàn)分述于下:

  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但有時也見于熱證。舌苔薄白而潤,多為外感風寒,病猶在表;舌淡苔白多為寒證;若白苔滿布如積粉的,為積粉苔,多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nèi)盛之征,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nèi)癰。

  黃苔:主熱證、里證。一般來說,苔色越黃,熱邪越盛,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苔黃而滑者,多屬濕熱;薄黃而干,表示熱邪傷津;如黃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紋者,多是熱結已深,氣陰已耗。

  灰苔:灰苔為淺黑色,主里證?;姨戎骱仓鳠?,主要從苔的潤燥來分辨寒熱。若苔灰而潤者,則主寒,而苔灰而燥者,則主熱。

黑苔:苔現(xiàn)黑色,多屬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病情較重時多見。若苔黑而潤滑,舌質(zhì)較淡白的,多為寒極;若舌苔黑,干燥少津,甚則舌生芒刺,多為熱極傷陰,陰津耗傷之證??傊?,苔之潤燥,是辨別黑苔主病屬熱屬寒之關鍵。

 

 

中醫(yī)舌診辨病

 

皮膚健康人的舌頭色淡紅而潤澤,舌苔薄白,沒有裂痕和凹痕。

    如有下列情形者往往提示身體不健康:

    舌面味蕾絲聚在一起,形成溝和脊,表面長期缺乏維生素B。

    舌部運動不靈活,有此僵硬,說話不清,常是腦血管破裂的先兆,或是中風的后遺癥。

    舌面出現(xiàn)芒剌,一般表明患有肺炎及其它發(fā)高熱的疾病,猩紅熱病人的也是這樣。

    伸舌時震顫,表明神經(jīng)衰弱和久病體虛。

    舌苔黃膩,反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化道中腐敗有機物增多。急性肝炎病人也往往有這樣的舌苔。     舌色過淡,說明是貧血或組織水腫。

    舌色青紫,是身體缺氧的表現(xiàn)。

    舌頭胖大,可能病人患有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癥。

    舌體胖嫩,舌連齒痕,表明患有水腫,中醫(yī)認為是"氣虛"。

    舌質(zhì)干澡,表明交感神經(jīng)緊張性增高;副交感神經(jīng)緊張性降低,因此唾液的分泌減少。

    舌色鮮紅而平,往往表明患有糖尿病。

    舌光亮而紅,說明缺乏煙酸。

    舌光亮而舌苔少,表明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

舌略呈紫色或洋紅色,表明缺乏維生素B(2)

 

舌色辨病

 

舌色是指舌質(zhì)的顏色。正常人舌色為淡紅色。常見的舌色分為幾種: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虛證、寒證、血氣虧虛證。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則屬血氣兩虛;舌淡白而濕潤,舌體胖嫩,有齒痕,多為虛寒證。若舌淡白,毫無血色,枯萎無光澤,無舌苔,稱為熟白舌,此情況屬危重之癥,病人陽氣衰微,陰精衰竭。

    (2)紅舌    

    舌色較正常舌稍紅,甚者呈鮮紅色。表示病人患熱證。如果舌色鮮紅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黃厚者,屬實熱證。僅僅為舌尖變紅,則為心火上炎。舌邊紅色為肝膽火旺。如果舌中紅色則為中焦熱盛。若舌布滿了深紅色小點,為溫熱之邪傷于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將要發(fā)斑。舌色鮮紅,少苔或舌起裂紋者,屬虛熱證。舌質(zhì)紅嫩,看起來濕潤,摸起來感到干燥,為津液衰竭跡象。

    (3)絳舌    舌苔深紅色,顏色介于紅色與紫色之間,稱為絳舌。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內(nèi)傷之證。絳舌的形成,是由于熱盛血行加速,舌體脈絡充盈所致。舌絳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紋,為里熱熾盛,熱入營血。若舌絳而有黃白苔,為邪留氣分。舌絳有大紅點者,為熱毒攻心。舌尖絳為心火熾盛。舌中干燥而絳為胃火傷津。舌根絳為血熱內(nèi)燥。若舌絳也少津液,少苔,舌體瘦小或有裂紋,為陰虛火旺之證。如果舌絳而枯萎,光滑無苔,稱為鏡面舌,此證為胃、腎陰液枯竭之危候。若舌絳少苔而澤潤,多為血瘀之證。

    (4)紫舌    

    表示寒、熱病及瘀血癥。若整個舌頭全為紫,為臟腑熱極。舌紫且腫大,而見大紅點,為熱毒攻心。舌質(zhì)紫暗,為瘀血證。舌尖有紫色斑點者,為心血肝郁血瘀。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無澤,為胃腎陰液已衰竭之危證。

 

望舌苔原理

 

舌為胃之外候,以輸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體之組織,系由第五對腦筋達舌,其功用全賴此筋運動。舌下紫青筋二條,乃少陰腎脈上達,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潤舌質(zhì),明,其辨癥之識,必有毫厘千里之誤,此原理之不可不講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數(shù)極小乳頭,鋪合而點,其不易見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其所以有變者,因飲食入胃時,將腐濁之氣,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上蒸,苔色又生。胃中無腐濁,則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青為絕色,青綠之色,見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黃非黃、似白非白,各類間色,皆條分于后,以備后學細心參考。

 

 

察顏觀舌識健康

 

望診是中醫(yī)的四診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舌象是人體內(nèi)臟的一面鏡子,觀察舌象可以了解機體的健康狀況,判斷疾病的輕重。

  望面色

  黃種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黃透紅,明潤光澤,這是健康的面色。當然,由于遺傳、體質(zhì)、年齡、職業(yè)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別,有的偏紅,有的偏黃,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總以明潤含蓄為特點。明潤是指面色光明潤澤,是精氣充盈的表現(xiàn);含蓄是指面色隱含于皮膚之內(nèi)而不特別顯露,是精氣內(nèi)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當您發(fā)現(xiàn)自己或親友的面色與平時有較大改變,在排除了正常的外來影響因素之后,就要考慮有疾病或亞健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細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醫(yī)認為大多為虛寒或失血。面色白而虛浮,屬于氣虛、陽虛;面色蒼白而枯槁,屬于血虛。氣血不足,內(nèi)必有虛寒。多見于久病體虛、大出血、慢性腎炎、呼吸系統(tǒng)疾患以及有貧血傾向的人。

  面色萎黃:面色萎黃,沒有光澤,常提示脾虛、氣虛、血虛;也見于寒濕內(nèi)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顯露,或整個面色發(fā)青,見于受寒、驚風、氣血瘀滯、劇烈疼痛等,都提示體內(nèi)有寒氣。

  面色嫩紅:一般來講,面色紅赤代表有熱,但也有人整個面部浮白,而顴骨周圍嫩紅,往往是內(nèi)寒深重、陽氣浮越的表現(xiàn)。

  面色黑:腎虛有寒、瘀血水飲停積的人,往往面色發(fā)黑。嚴重者如尿毒癥晚期患者;輕淺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圍發(fā)黑、狀如熊貓的人,都有血瘀寒積的表現(xiàn)。

  望舌象

  舌診內(nèi)容很多,分別包括舌質(zhì)和舌苔的神、色、形、態(tài)等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紅舌,薄白苔。具體說來,是舌色淡紅,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鮮明潤澤,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過舌苔,可以隱約看出淡紅的舌底,并且舌苔顆粒均勻,干濕適中,不粘不膩。

  而以下舌象應當警惕。

  舌色淡白或嫩白:這種舌頭的顏色比正常的淡紅舌要淺淡,甚至是明顯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氣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現(xiàn),見于氣血虧虛、陽虛寒積之人。

  舌色青紫:舌頭顏色發(fā)青,或帶有紫氣,或紫色,同時舌頭潤澤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陰寒內(nèi)盛的表現(xiàn)。

  舌苔白:白厚而膩的舌苔,提示寒濕或痰濕內(nèi)停;特別是白滑而潤澤者,提示寒飲水積。

另外,不管舌苔的顏色是黃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潤澤,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難禁,水滑欲滴,都說明陽虛而有寒氣。

觀三寸之舌 曉身體之疾

光滑舌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無苔如鏡面,舌質(zhì)淡而無光。多見于惡性貧血、胃酸缺乏癥、胃癌、營養(yǎng)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維生素A缺乏時,舌光滑呈斑塊狀。維生素B2缺乏時,舌光滑或現(xiàn)藍色斑。

  異常舌苔黃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結不通者,?;加懈哐獕?、痔瘡。舌苔少、舌色深紅,多為感冒發(fā)燒的后期。

  裂紋舌多見于消耗性疾病及維生素B2缺乏癥,少數(shù)為先天性,也可見于常人。

  草莓舌見于猩紅熱初期或長期發(fā)燒的病人。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頭增大發(fā)紅,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頭增大狀似草莓樣。

  地圖舌舌面出現(xiàn)黃色上皮細胞堆積的隆起部分,邊緣不規(guī)則,剝脫部分新生乳頭而出現(xiàn)舌苔,如地圖狀,無痛感。這種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維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與白斑色素斑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患者,舌的兩邊出現(xiàn)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白斑多因嗜煙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顫舌伸出時發(fā)生震顫,多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神經(jīng)質(zhì)者。

舌麻木多見于運動神經(jīng)中樞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體形肥胖者,如舌根部發(fā)麻,食指、中指發(fā)木,多為中風的先兆,常由于暫時性腦缺血引起。

 

舌診分虛實法

 

經(jīng)云∶“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又云∶“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竊謂虛實兩字,是攪病機之領;補瀉兩字,是提治法之綱。蓋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虛一實,醫(yī)之治??;不過一補一瀉。如虛實稍有疑心,則補瀉無從下手。其參癥切脈以審虛實,固臨癥第一要著也,乃有癥似實而脈則虛,脈似實而癥則虛者。如舍脈從癥,既難信以為真,而舍從脈,又惟恐其是假,則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實則其形堅斂、其色蒼老;虛則其體浮胖、其色嬌嫩。而病之現(xiàn)于舌也,其形與色亦然。(故凡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如此分別,則為虛為實、是假是真,雖未參癥切脈,而一目先了然矣。)

 

中醫(yī)望唇診病

 

唇紅潤濕燥適度,腸胃健康。

  唇青紫中醫(yī)稱為紫紺,這是機體缺氧或藥物中毒的征象。常伴有面色暗紅或淡青,胸悶不舒或時有心慌氣短等癥狀。

  唇皸裂指口唇出現(xiàn)裂隙或裂溝,古稱唇燥裂,是維生素B2缺乏及陰虛火旺的癥狀。

  上唇干枯為大腸病變,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癥狀。

  唇色泛白為血虛的特征,血液循環(huán)弱,冬天四肢冰冷發(fā)紫,若營養(yǎng)不良,起居無常,容易導致貧血。

  唇蒼白為大腸虛寒,有腹瀉、脹氣、腹絞痛、冷熱交加等癥狀間或出現(xiàn)。

  下唇蒼白為胃虛寒,會出現(xiàn)上吐下瀉、胃部發(fā)冷、胃陣痛等癥狀。

  下唇絳紅色為胃熱,并見胃痛、腹脹等癥狀。

  唇內(nèi)紅赤肝火旺,易脾氣急躁。

  唇內(nèi)黃色有肝炎跡象,肝膽一定不佳。

  唇色火紅發(fā)燒,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癥。

唇色暗黑而濁者消化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時見便秘、腹瀉、頭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中醫(yī)望唇色辨疾病

 

正常健康的嘴唇一般膚色紅潤而有光澤,干濕適度而有彈性。一旦身體有問題,嘴唇就會出現(xiàn)改變。所以清早起床,不妨照照鏡子,仔細看一下自己的嘴唇,看是否有下面的情況:

  口唇青紫:如果嘴唇長期出現(xiàn)青紫,現(xiàn)代醫(yī)學將其稱之為紫紺,預示著你的心臟可能存在問題,長期如此應當及時去醫(yī)院檢查。某些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也可出現(xiàn)口唇缺少光澤、不夠紅潤的變化。

  口唇蒼白:長期嘴唇蒼白應當去醫(yī)院查一下,醫(yī)生會根據(jù)其表現(xiàn)和自覺癥狀給您作些相應的檢查,以排除有無貧血的問題。此外,某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病人也可以表現(xiàn)出口唇缺少紅潤、干燥等癥狀,有些還可伴有四肢發(fā)冷。

  口唇紅赤:正常唇色多為粉紅色,如果紅的顏色過于艷麗或者是深紫紅色,可能是俗稱的體內(nèi)火大引起的。如伴口臭、呃逆,說明脾胃濕熱;伴兩脅脹痛、厭食,說明肝火太旺。

  口唇泛黑:如果你的嘴唇上出現(xiàn)了一塊或幾塊黑斑,應該去醫(yī)院口腔科或皮膚科就診,排除色素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的可能,如色素痣或血管瘤等,必要時應做相關的檢查。如果整體色澤暗淡且發(fā)黑,還要注意消化系統(tǒng)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唇周有一圈黑色的話,可能與體內(nèi)有濕邪或脾腎虧虛有關。

  口唇發(fā)黃:嘴唇發(fā)黃不多見,如果口唇發(fā)黃同時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膚發(fā)黃,就要小心你的肝臟是否出了問題,應當及時去醫(yī)院檢查一下是否患有肝炎。

  口唇皸裂:唇炎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口唇皸裂。一些過敏體質(zhì)的病人如唇膏過敏,或消化不好的人,也會有這種表現(xiàn)。當然,體內(nèi)缺乏水分或者B族維生素均可出現(xiàn)同樣現(xiàn)象。

  口唇皰疹:也叫口唇單純皰疹,是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常見于機體抵抗力降低,如過勞、著涼、過于偏嗜油膩或辣食、濕氣過重等。

因此,呵護嘴唇要從體內(nèi)的根本病因著手。在治療引起嘴唇變化的原發(fā)病的同時,注意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平時多注意,相信你的嘴唇定會保持迷人的光彩。

 

人中辨健康

 

中醫(yī)講究望、聞、問、切,近聽一老中醫(yī)介紹,我們每個人可從自己人中的顏色、狀況來了解自己的身體,這些重要信號,可使我們了解并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現(xiàn)介紹如下:

  1.健康人的人中是整齊的,位置正中,人中溝清晰勻稱,顏色黃里透紅。

  2.如果人中狹長、溝道窄細;或中細下寬、人中短縮、顏色灰暗,一般心臟都不會太好,易發(fā)作心絞痛。

  3.人中顏色發(fā)紅,尤其靠近嘴唇處發(fā)紅,顯示熱邪侵入,體內(nèi)有瘀血。

  4.人中顏色發(fā)黃,表明脾胃虛弱,如呈土黃,則脾胃虛寒,可能有慢性病。

  5.人中溝肌肉松弛,則表明脾腎虛弱,氣血不足。

  6.人中色青,則內(nèi)里有寒濕,女同志可能痛經(jīng),男同志可能睪丸有問題。

  7.人中顏色時青時黑,表明肝腎可能有病。

  8.人中顏色暗綠,可能有膽囊炎、膽絞痛。

  9.人中顏色淡白,可能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10.人中顏色發(fā)黑(此黑與膚色黑不同),說明寒癥重,可能有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病。

望膚色知飲食健康

人的膚色是由種族、遺傳等先天因素決定的,與毛細血管的分布、色素的多少、皮下脂肪的薄厚密切相關。正常人的膚色應是紅潤而有光澤的。除了貧血、肝炎等疾病之外,飲食不當也會影響人的膚色。

  潮紅

  面部潮紅多由飲酒引起。即使酒精濃度不高,飲量不大也會發(fā)生。除面部外,還可延至頸部、軀干和四肢,有時伴有風團和瘙癢,影響工作和休息,這是酒精引起的刺激和過敏現(xiàn)象。有這種反應的人要少飲酒或戒酒??捎么住⑤┧j湯或羅漢果沖劑解酒,必要時可服用維生素B、B、C或撲爾敏等藥物。

  紺紅面色

  紺紅可能是由于食用過量荔枝引起的。這是因為荔枝含果糖很高,大量食用后,肝臟中的葡萄糖轉(zhuǎn)化酶來不及將果糖轉(zhuǎn)化為葡萄糖,使大量果糖積存于血液中而引起膚色變化,進而還會造成身體不適。應合理、科學、適量地食用荔枝,吃完荔枝后要多喝水以加快果糖的排泄,也可用月桂葉或菊苣根搗汁沖飲,緩解皮膚紺紅。

  赤紅膚色

  赤紅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環(huán)不好,特別是末梢部位血流不暢,蛋白質(zhì)未充分消化就被吸收所致。為使蛋白質(zhì)充分消化吸收,要多食用一些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多曬太陽。經(jīng)常沐寓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環(huán),減少皮膚赤紅的現(xiàn)象。

  青紅皮膚

  青紅可能是由食物中的組胺引發(fā)的。由于蝦、蟹、鱔魚等動物死后,體內(nèi)蛋白質(zhì)迅速分解,產(chǎn)生大量的組胺。食用這些水產(chǎn)品,會使人體血液中的組胺含量增加,食用不當或過敏者面部甚至周身膚色就會呈現(xiàn)青紅色,周身不適,有時還伴有頭痛和奇癢。如癥狀嚴重可用抗組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妝紅

  妝紅指雙頰發(fā)紅,多由攝取動物脂肪和蛋白質(zhì)過多所致。在食用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zhì)較多時,要輔以含大量葉綠素的新鮮蔬菜。

  橙黃

  由飲食引起的膚色橙黃多發(fā)于手掌、腳掌,是葉紅質(zhì)引起。含葉紅質(zhì)較多的食品有柑橘、胡蘿卜、番茄、黃花菜等,蛋黃及牛油中也含有少量葉紅質(zhì)。如果短期內(nèi)食入過多高含量葉紅質(zhì)的食物,會使血液中葉紅質(zhì)含量驟增,并大量積存在皮膚內(nèi),致使手掌、足掌和面部出現(xiàn)橙黃色。停吃含葉紅質(zhì)的食品,多喝開水,促進葉紅質(zhì)的排泄,一段時間后,橙黃色即可消退。

  黃黑

  食鹽過多膚色會出現(xiàn)黃黑。控制食鹽攝入量,多飲水,勤洗澡,多出汗,都有助于排泄鹽分。

  油黑膚色

油黑多由食用過多菜籽油、芝麻油等引起。應減少菜籽油等的攝取,多吃含葉綠素的新鮮蔬菜。

望無名指辨健康

無名指之強弱與一個人的整體的健康狀況有很深的關系,觀察無名指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無名指亦以圓秀健壯為最好。太長的人,容易有生活不規(guī)律而影響身體健康的傾向。太短的人,又主元氣太虛,精神不振。

  指型直而無偏曲,指節(jié)圓潤而有力,指節(jié)紋清爽的人,大多腎臟及生殖機能健全。無名指蒼白、瘦小、貧弱的人,大多腎臟與生殖系統(tǒng)的功能較差。

  無名指第一節(jié),代表性功能的強弱,第一節(jié)過于粗壯的人,容易有內(nèi)分泌失衡的疾患;過于瘦弱的人,又往往生殖系統(tǒng)方面比較衰弱。第一節(jié)的指節(jié)紋代表同樣的意義,即散亂者身體情況差,完整而清爽者,健康情況良好。

  無名指的第二節(jié),代表一個人的筋骨強弱,自古以來中醫(yī)將骨骼在五行中歸屬于,亦即與生殖系統(tǒng)有很深的關系,現(xiàn)代西醫(yī),也經(jīng)常提醒孕中要補充鈣質(zhì),以免損壞自己的身體。第二節(jié)指紋散亂的人,大多體能較差,筋骨較細小而衰弱。第二節(jié)邊緣有紋存在時,謂之病約紋,表示當時的健康狀況不好,這種現(xiàn)象會隨著身體好壞而增減其紋線。

  第二節(jié)長度過長的人,往往鈣質(zhì)的吸收功能比較差,骨骼和牙齒比較脆弱。如過于蒼白、瘦弱,也會有同樣的表現(xiàn)。指頭偏曲,指節(jié)漏縫的人,往往除泌尿系統(tǒng)較弱外,又代表煩惱較多,還常常影響腦機能,同時又容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衰弱、頭痛、失眠等癥狀。

  無名指生得太長的人,亦即超過中指第三節(jié)一半以上,快要與中指齊平,大多先天的遺傳體質(zhì)很健壯,但容易因為后天的生活不規(guī)律,如飲酒、熬夜、過勞等現(xiàn)象而帶來衰弱。

望膚色辨疾病

肌膚的顏色、光澤能反映內(nèi)在臟腑的健康狀態(tài),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因此,如果皮膚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明原因變黑或變,應注意排除一些全身性因素甚至疾病。

  導致變黑的原因有:

  睡眠及精神狀況 經(jīng)常熬夜會使皮膚松弛,出黑眼圈、色斑,長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等不良情緒也可使得皮膚灰暗、色斑形成。

  內(nèi)分泌因素 妊娠、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可使表皮內(nèi)黑素的合成增加,導致色素沉著。

  慢性疾病 慢性感染、腫瘤、肝腎疾患等慢性病均可引起皮膚色素改變。肝臟是機體的代謝器官,代謝產(chǎn)物則要通過腎臟排出,一旦肝臟或腎臟發(fā)生功能不全,就會影響全身的代謝,毒素不能及時排出,皮膚就會晦暗無澤。

  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某些抗生素、止痛藥、含砷制劑或接觸焦油類物質(zhì),會引起皮膚色素改變。

  飲食不良 不良飲食習慣可引起皮膚色素沉著。如有的人不愛吃蔬菜,長此以往,體內(nèi)的維生素缺乏,皮膚易出現(xiàn)色素沉著。有的人一天內(nèi)吃1公斤橘子,皮膚就會變黃。

對于變的患者,如果同時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特別是女性,要考慮貧血的可能。另外,有的人為了美,不曬太陽,結果妨礙了皮膚里的7-脫氫膽固醇轉(zhuǎn)變?yōu)橛谢钚缘木S生素D3,影響了鈣、磷的吸收,會導致骨質(zhì)疏松。并且,如果長期不曬太陽,皮膚內(nèi)的黑素形成將減少,皮膚抵御紫外線的能力就會減弱,皮膚易被曬傷,增加皮膚腫瘤的發(fā)生率。

 

中醫(yī)望耳辨健康

 

通過對耳的觀察,可以推測機體的健康狀況。對耳朵的觀察主要從顏色、光澤,形態(tài)變化,定位診斷幾個方面進行。

  顏色、光澤 就耳部整體而言,正常人的耳紅潤而有光澤,這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xiàn);如果耳朵干枯沒有光澤,反應機體腎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見于風寒感冒;還見于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這類人多怕冷惡風,手腳冰涼。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xiàn),常見于肝膽火旺或濕熱。耳廓干枯焦黑,多發(fā)于傳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因為在這個階段,機體陰液已經(jīng)嚴重耗傷。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點狀或片狀紅暈、暗紅、暗灰等,多見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形態(tài)變化 望耳的另一個內(nèi)容是觀察形態(tài)變化。耳朵厚大的人,腎氣充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耳朵局部有結節(jié)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zhì)性疾病,如肝硬化、腫瘤等。耳朵局部血管過于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于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此外,若耳內(nèi)流膿,伴有耳部紅腫熱痛,聽力下降的,是中耳炎的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這是風熱上擾或肝膽濕熱。

  定位診斷 就耳的定位診斷而言,人體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

  耳垂相當于面部,當因上火而致牙齒、牙齦腫痛時,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點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jīng)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yǎng)顏的作用。

  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這個地方相當于胸腔內(nèi)臟器官。經(jīng)常刺激這個部位,對血液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保健作用??蓪⑹持阜诺蕉滋?,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對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當于人的腹腔,按摩此處有助于消化,并有強腎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于軀干四肢,頸肩腰腿痛等軀體疼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如今的耳診與傳統(tǒng)的耳診相比,加入了精確定位的耳穴內(nèi)容。診法也不再局限于望診、觸診,染色診法、生物電測定法等方法正在蓬勃發(fā)展。當然,望耳只是中醫(yī)望診的一部分,判斷機體健康狀況、診斷疾病,應當結合全身的其他表現(xiàn)。

中醫(yī)望發(fā)知五臟健康

頭發(fā)對每個人的形象都至關重要,對黃種人來說,健康的頭發(fā)應該是烏黑、發(fā)亮、濃密的。頭發(fā)是血之余、腎之華,與脾胃、肝、腎都有密切的關系。肝藏血,肝血充分,頭發(fā)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脾主運化,負責把營養(yǎng)成分運輸?shù)饺?,包括毛發(fā);腎中精氣是人體的根本,頭發(fā)的生長、健康狀態(tài)的維持都與腎密切相關。有的小孩,天生頭發(fā)枯黃、細軟,同時,走路、說話、站立、牙齒發(fā)育都比同年齡孩子要遲緩,這種情況就屬于腎氣不足。

  而中老年人隨著肝血腎氣的衰少,頭發(fā)慢慢變白,這屬于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有些青少年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白發(fā),且伴有脾氣不好、容易發(fā)火,可能是因為肝郁血熱;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無力、耳鳴,則是腎氣不足的信號。

  肝熱者,可以用炒決明子、菊花、生地代茶飲;多吃清涼的飲食,比如梨、柚子,綠葉蔬菜如黃瓜、蘿卜等,但不要吃荔枝、橘子、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輕微的腎氣不足,可以多吃些黑芝麻、核桃、大棗等。

  人正常的頭發(fā)每天脫落與生長的數(shù)目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tài),大概每天掉落10—20根,但若不斷的大量脫落,而且頭發(fā)越來越稀疏,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身體在報警。如果脫發(fā)的同時,用手摸頭發(fā)還會感到油油的,可能就屬于脂溢性脫發(fā);如果同時伴有力不從心、身體沉重、食欲不好、脹氣、大便稀、不成形等情況,就與脾的關系最大。

這時該多吃些薏米、荷葉等能健脾利濕的食物,同時少吃瓜子、花生等油膩的食物。孕婦脫發(fā)多屬于氣血不足,這時就要補充營養(yǎng)了。五谷雜糧都要吃,補氣養(yǎng)血的藥物,如四物湯等也可以用一些。年輕人因精神緊張,壓力大造成的脫發(fā),應該從緩解情緒入手調(diào)理。

 

中醫(yī)辨汗識病

 

中醫(yī)認為,正常的出汗,可以調(diào)節(jié)體溫,排除體內(nèi)的廢物,調(diào)節(jié)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diào)時則會出現(xiàn)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yī)常常根據(jù)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并伴隨明顯的相應癥狀。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癥狀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一種是白天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y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xiàn)。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jié){、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zhì),如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另一種是晚上出汗。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y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fā)紅發(fā)熱、口咽干燥等特點,中醫(yī)認為是陰虛表現(xiàn)。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為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后出現(xiàn)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fā)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濕熱的表現(xiàn),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xiàn)輕微頭汗屬正常現(xiàn)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發(fā)稀少等表現(xiàn),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chǎn)后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于氣虛。

  二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干燥等,多屬于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于腸道內(nèi)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干、牙齦腫痛等,多屬于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為心窩、胸口多汗,多見于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xiàn),屬于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shù)倪\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diào)節(jié)心身。

  按氣味辨別:正常的汗沒有明顯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證有關,屬肝熱,這種情況可通過清淡飲食,或用中藥菊花、茵陳等泡水飲用;若腥臭明顯,應找大夫診治。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惡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于中暑先兆,應及時轉(zhuǎn)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nèi)可恢復正常,癥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yī)。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xiàn),如汗液顏色的改變,有黃汗、紅汗、黑汗等,這種情況需由醫(yī)生綜合判斷后診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著病情的兇險。

 

  總之,一旦異常出汗的情況嚴重或伴隨其他嚴重表現(xiàn),應及時就診。

 

中醫(yī)兒科望診極為重要

 

望而知之謂之神?!端貑?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陰陽應象大論》將察色放置于四診之首位: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靈樞·本臟篇》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nèi)藏,則知所病矣。如果臟腑、氣血、陰陽有了異常變化,就必然會在相應部位反映出來。

  由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尤顯使兒科望診重要性?!夺t(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曰:兒科自古最為難,毫厘之差千里衍,氣血未充難據(jù)脈,神識未發(fā)不知言,惟憑面色識因病,再向三關診寒熱……”小兒發(fā)育尚未成熟,氣血未充,加之就診時常啼哭叫擾,影響氣息和脈象,難以聞診和脈診;又因精神意識發(fā)育未完善,不能表達病情,故主要憑醫(yī)生觀察面色來了解疾病的轉(zhuǎn)歸。

  歷代兒科醫(yī)家均注重望診。尤其重視望神、望形態(tài)、望面部五色、望苗竅及望指紋。面部是十二經(jīng)總匯之所,五臟變化可從面部相應的五部、五色表現(xiàn)出來。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創(chuàng)立五臟證治法則,重視面部望診即面上證與目內(nèi)證。曾世榮在其《活幼口議》亦云:凡理嬰孩先看面部,定氣察色最為要也。良由內(nèi)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與地位一體。望診要精觀形氣、細察盈虧。望診應注意觀察小兒面部氣色和精神狀態(tài)兩個方面。

  《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先將五色匹配五臟,指出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并利用五行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輕重。變色大要,生克順逆,指出:五行五色,黑復生青,如環(huán)常德。正色正病,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克逆兇,相生順吉。認為面部望診不但同臟腑有關,而且面色同樣也存在著相生與相克的關系。青赤兼化,赤黃合一,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為相生的關系。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為相克的關系。面部的氣色,可根據(jù)五行生克,來判斷病變的輕重順逆,一般五部五色為相生關系的為順,預后較好;為相克關系的為逆,預后較差。其生克關系在臨床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如小兒腎病,五行屬水,若出現(xiàn)面色微黑,則疾病預后較好;若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了白色,金水相生,即使此時患兒呈現(xiàn)高度浮腫,甚至神昏抽搐,但經(jīng)過一定的治療,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預后,為相生之吉;相反若患兒面頰萎黃,為兇中之逆,即使目前一般情況良好,因土克水,也可能出現(xiàn)頻繁抽搐,有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可能?!夺t(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區(qū)別主氣、客氣,分析疾病的轉(zhuǎn)歸及預后。其中有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不同的體質(zhì)有不同的主色,可能一生都難以改變。而客氣為四時之氣,隨春夏秋冬不同,符合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色黃的規(guī)律。一般而言,客氣勝主氣提示預后良好,主氣勝客氣提示預后較差。常人以客氣為主要,若肝病的患兒在冬季面部出現(xiàn)青色,表示主勝客氣,提示預后不佳。

  《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根據(jù)五色與面部臟腑部位相互結合,來指導疾病的診斷。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痹攣?;邪酌撗?,微黑水寒,萎黃諸虛,顴赤勞纏。其《幼科心法要訣》詳細分析兒科的具體情況。如天庭部位出現(xiàn)了青色,是將要發(fā)生驚風的表現(xiàn);紅色是內(nèi)熱證的表現(xiàn);黑色則因水克火,則可能預后不良。太陽部位出現(xiàn)青色也是驚風的證候,若青色蔓延至耳廓,則病屬惡候,病勢兇險。眉下的風池和眼下的氣池部位出現(xiàn)了青色多為驚風;若出現(xiàn)了紫色,則為嘔吐。鼻頭出現(xiàn)紅色為脾胃積熱,若出現(xiàn)黑色則屬重癥。左腮發(fā)紅多肝經(jīng)有熱,右腮紅赤多為肺經(jīng)痰熱。承漿部位出現(xiàn)青色主驚風,現(xiàn)黃色主脾濕嘔吐,現(xiàn)黑色多為反復抽搐之慢驚風。

  《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根據(jù)色澤的榮夭,對疾病的新舊、預后作出了判斷。根據(jù)脈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斷疾病的預后??梢哉f,該要訣準確而詳盡地闡述了中醫(yī)望診的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指導臨床價值,值得反復研讀推敲。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