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最近接二連三發(fā)生了幾件小事,說起來都乏善可陳,但想要忽略卻又不能。因為這些小事,切切實實地影響著大伙的情緒。面對生活瑣事和糟心事時,大家腦袋之中常常會冒出來一個詞“水逆”。
自從接觸到這個詞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詞似乎出現(xiàn)得很頻繁,我經(jīng)常在生活中聽到“水逆”這兩個字。學過一些西方古典占星術的我,知道“水逆”其實是個誤區(qū)和偽命題。只不過我最后就接受了大家所描繪的“水逆=不順心”這個概念罷了。
有些朋友們一年十二個月,幾乎有四個階段都處在“水逆”之中,讓人不由得會想,“水逆”出現(xiàn)得這么頻繁,是否因為其正是生活的常態(tài)之一?
順著這個點思考下去,想起了錢鐘書先生說過的那句話。錢鍾書說:“常語稱歡樂曰‘快活’,已直探心源;‘快’、速也,速、為時短促也,人歡樂則覺時光短而逾邁速,即‘活’得‘快’,如《北齊書·恩倖傳》和士開所謂‘即是一日快活敵千年’,亦如哲學家所謂‘歡樂感即是無時間感’(Lust fühlen heisst dieZeit nicht fühlen)。樂而時光見短易度,故天堂一夕、半日、一晝夜足抵人世五日、半載、乃至百歲、四千年;苦而時光見長難過,故地獄一年只折人世一日?!?
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的感知問題。因我們對生活之中那些快樂的時光,大多沒有什么記憶,這樣的時光,麻痹了我們的感官,因此在我們在快樂的時光之中,總覺得時間流逝極快;而“水逆”的日子,因為它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常常令我們感覺到煩惱和焦慮,身處這種狀態(tài)之中,常有度日如年的不順之嘆,因此,我們將其命名為“逆”。仿佛主宰者變成了一個叛逆的小孩,要來給我們搗亂,讓我們偶爾也過幾天不順心的日子。
其實,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就是這樣苦樂交織著的。修行的“修”,是修正。因為我們生下來,并不完美,我們身上并不是只有那些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在后面的行為之中慢慢修正自己。
常態(tài)化的水逆的“逆”和短暫的“順”,都是人生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因為知“逆”,從而知“順”。
因為,一個人如果想要從痛苦中解脫,首先要“知苦”。這個很好理解,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苦,你才不會畏懼它。就像看病,首先得知道是什么病,知道病因,再去除病因。
很多人不快樂,就因為他們不愿意了解痛苦,他們希望人生之中只有快樂?!兜赖陆?jīng)》第四十四章,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主動親近痛苦,其實是為了了解痛苦。很多人追求的往往是“快”而不是樂。人生的很多恐懼,都是源于未知。要知道痛苦,首先要主動靠近它,了解它,這是很難的。了解了它,知道是什么令我們感到不好,才有破解它的可能性。
知苦,才能懂樂。尋常人去尋樂,是希望自己的人生里一點不好的東西也不要有。當然他們理解的快樂也比較單一,有很多錢,事事順心。但這種快樂,始終是向外求索,不是從自己內(nèi)心生長出來的。本質(zhì)上,這樣的快樂,追求的還是感官的刺激。
比如說,一段不合適的曖昧關系,享受著曖昧帶來的情緒滿足,這在當時看來是樂,但是會引起未來更大的麻煩和痛苦。所以先賢說,圣人能看到一丈遠,賢人看到一尺遠,而普通人連腳下的溝溝坎坎都看不見。
又比如說,一個人青年的時候因為內(nèi)部消息而炒股賺了很多錢,但是他的財運過完之后,他的這些錢很快又虧出去了。但是這次暴富的經(jīng)歷令其沉迷,所以他后面總是懷揣著“一夜暴富”的渴望,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踏實,根本不想去做實業(yè),總是和一堆人混圈子,寄希望于在圈子中獲得機會和資源。最終多數(shù)依舊是幻想如泡影般逝去。
這只是一種抽象的比喻。所謂的“看不見”,是沉迷于當下的快樂,看不見后面的障礙。這就好像武俠小說里,內(nèi)力深厚的人嘗一道菜,如果菜里下了毒,筷子剛遞到嘴邊,他就察覺了。但是如果沒有道行的普通人吃菜,是地溝油還是優(yōu)質(zhì)油,一般分辨不出來,要到拉肚子了才反應過來。
所以,水逆并不是逆,而是一種人生的常態(tài),它提醒著我們,真實的人生沒有定論,而是一種勢能的互相轉(zhuǎn)化。
在苦樂之中自我平衡,緩慢地修正我們不好的思維,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和幸福。水逆和順境交替出現(xiàn),正是為了提醒我們保持我們內(nèi)心的平衡。
生活之中的不順心和煩雜之事,本就是自然又合理的常態(tài)。哪有那么多風花雪月與美好時時降臨。但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就算身處困境也會仰頭期望燦爛的陽光,會更加珍惜當下正在流逝的點滴美好。
2021年3月29日
來源: Citta希達 公眾號 宣發(fā):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