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第十四回,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終于得遇唐僧解救出厄,有了修行的機會。我們在其它章節(jié)已經專門闡述過,孫悟空代表生命修為之心。不過,剛入修行之道時,此心不寧不靜,自以為是,不明真心所在,多是妄心發(fā)作,也最易被外在業(yè)緣牽引到處瞎跑。正如書中孫悟空自己表白的:“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于宇宙,小之則攝于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自我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在修行之初,認識妄心的機理很重要,明白了就可以知道如何入手是正道,否則,必然旁門左道或歪門邪道?!段饔斡洝纷髡呱蠲鞔死恚跁屑从酗@露。比如,孫行者剛從五行山下出來,護持唐僧剛上路就遇到老虎擋道,此心即逞強打殺,殺生害命,并扒下皮來作為衣服。
當然,從道家來說,虎通常代指命體修煉之息,一呼一吸為一息,所謂“龍性纏綿,虎性猙獰”,龍喻心,心是很牽扯的。修行要首先征服自己的氣息,書中似乎以“殺虎”為喻指,以達到“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之修為境。
后又逢六個賊人,亦一一打殺,這里是不是還是反映初修行人的無所顧忌與妄心作祟呢?恰恰不是,這六個賊人其實是必須打殺的,蘊含了甚深的修行佛法。
這六個賊人是誰呢,代表什么生命特性呢?書中有:“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彼麄兤綍r的表現(xiàn)是什么呢?書中也有描述:“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
如果對佛學法相宗(唯識宗)有所接觸的立即就會意識到里面的八識心田的概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正是《西游記》作者描述的六個賊人,對應了“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境,妄心時刻受外境誘惑牽扯。
為什么用賊人來代指呢?因為我們不明真心時,妄心最易被“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攝取信息的通道器官所左右,也最易通過“意”這個處理信息的思維過程造業(yè),幻化出更多業(yè)識。
所以,生命這六識在修行過程中是首先要觀注的,要能做到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心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但我們世道之人總是時刻被外境所迷,難以自省自制,所以,意識到這些個過程在修行中很重要。
在《西游記》中,代表心的孫悟空遇到這六個賊人時,就說到自己是六賊人的“主人公”。書中寫到,孫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
這個在六祖慧能祖師《壇經》里面也特別論到,六祖將生命比作一座城池說:“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王居心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這六門是誰在控制呢?由城中之王主宰,即由生命之性主宰。世道生命之性本質是“我性”,其根源在心,所以慧能祖師說心即是地,承載生命這個城池這個王的。
《西游記》中唐僧代表的就是生命之性,孫悟空代表這顆能知能覺之心,他修行過程一直跟著唐僧,說明被性主宰和牽扯時即是妄心。清醒時雖識得真心,看清妖魔鬼怪等障境,卻放不下外在事物外在過程。真心時則一個筋斗云可直接到靈山佛祖處。
這其實是我們所有生命的世道寫照。我們之所以迷執(zhí)外在的色、身、香、味、觸、法,均是時刻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形成,只有這個破掉了,妄心才能歸于本心、真心,才是正修行。所以,《西游記》中修行團隊成立之初作者就先安排這個章節(jié),且在第十四回用標題“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直接點出此處修行佛理,也說明作者深明佛法,本章節(jié)開篇之詩偈將佛之本體法身演繹得非常圓滿亦可印證。
摘錄于下,供讀者品味覺悟: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回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凈業(yè)。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選自劉碩斌老師最新著作《西游記修真解密》(該著作即將完稿,歡迎有興趣的出版人洽商合作,QQ:710641063,微信號:liushuobinl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