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生命自有意識以來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人類之所以能以高級動物優(yōu)越于畜生道,均賴于因學習而成就的更多智能。古今中外,國家的強盛、文明的發(fā)展均與教、學密切相關。
關鍵是怎么教,怎么學?怎樣教、學才是最高效率的?在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之前,則必須先弄明了學在學什么,教又在教什么?
現代教育的思路總體來說已分為基礎教育,如幼兒園、小學;中級教育,如初中、高中;高級教育,如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基礎教育更多的是教授知識,中級教育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開始讓學生們明白一些人生事業(yè)的道理。高級教育則更偏重于讓學生明理,并且在訓練實操中轉化為自己的理,所以在讀碩士時更多是跟著導師做研究,博士、博士后則更多地進行獨立課題研究了。
以上人類給自身設定的教育思路具較嚴密邏輯,從整體上說似乎也很科學。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習的個體來說,這是外在的統(tǒng)一模式。
為什么同一套教育體系培養(yǎng)教育出來的個體人才往往會出現較大素質差別?現代文明出于對高素質人才的強大需求,總希望能最高效地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這就又生出一個最核心問題,所謂的高效究竟決定于外在模式還是學員的內在領悟?
縱觀現代的教育體制、教育技術及其探究方向,總體上均是在學習的外在模式或改善外在學習條件、環(huán)境上入手。
比如北大教育技術系的研究和發(fā)展領域,總體按照“媒介技術+大教育”的整合思路,在基礎理論、教育研究方法、教學設計、企業(yè)與教育、網絡教育、教育游戲、網絡調查、智能學習系統(tǒng)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深層次的研究。教育技術系的發(fā)展方向亦逐漸聚焦到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教師教育與教師發(fā)展、終身學習與企業(yè)教育、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發(fā)展與學生管理、基于數字地理技術的教育決策支持系統(tǒng)等主要研究領域。
誠然,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現代學生不論從接受知識信息的廣度、深度,查閱信息的工具、便捷度、速度,多類專業(yè)知識的交叉度、綜合度,教員綜合學養(yǎng)的水平高度,學生本身的優(yōu)越物質條件等均非先前時代能同日而語。
但外因終究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真正決定學生領悟水平和覺悟程度的并不在外,而是決定于學生自身心性。這是內因,體現在學生的想學、愿學、主動參學之誠心誠意上,這必須視一切如師,將外在的一切都視為覺悟、契悟的機緣。否則,外在一切條件均可能成為學不好的借口,因為環(huán)境、條件好中還有更好的。
而恰恰相反的是,現代教育體制和技術更多的是針對教、學的外在條件上探究,至于如何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員內在心性、心態(tài),改善學員心智模式,如何融會貫通將外在知識消化吸收轉化成自己的,如何幫助學員以頓悟的方法高效明理,如何身心同修成就生命無上智慧等等關鍵領域的探究很多都較為空白。
換句話說,由于對外在物質世界和技術的執(zhí)著,使得現代文明、現代教學不自覺地忽略了對生命內在心性的認知進程,在認知科學上幾乎還處在初級階段。特別是知識如何轉化成能力?能力如何轉化成智慧?如何由漸悟到頓悟?思維的內在機理如何?思路是如何創(chuàng)生的?心性與價值觀有什么必然?價值觀又是如何決定思維力的?何為融會貫通?貫通與明道什么關聯?與領悟覺悟什么關聯?與認知科學又存在怎樣的必然等等關鍵問題。
以上問題如能通達無絲毫掛礙,用禪宗話說明心見性而明理明道絕不會有問題。從世道學問來論,為學之道首在明理。理路所到,可解世間一切疑惑,換句話說就是可貫通世間一切學問。這時外求之學已是剩語。應機接緣時,萬事萬物前因后果之理路會自然呈現出來。
總之,現代教育、現代教學在發(fā)展中最大的癥結在于過于注重外因的改善,而對內因研發(fā)認知不足,致使教育體制、教育投資、教研項目、教學變革等無法真正實現高效學習、高效領悟的教學意義。
其實,這些在佛法的核心——禪宗頓悟機理中已有全部呈現,這正是融通智慧學立足的核心學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