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益峰
風水之道概而言之,不過龍、穴、砂、水四字,然四字展開,則枝枝蔓蔓,藤藤葉葉,其義至博、至深、至繁。
1、龍砂水穴
龍,取義于山戀起伏之形象與龍行相似,其意泛指山川大地,而以穴位論龍,則又獨指與穴星相連的山脈或地勢,多指坐后來脈。
左右前方之山則叫砂。古時地師以砂粒于盤中堆成山川之形,以教習弟子,故“砂”由此得名。
水則為本義江、河、湖、海、池、塘,澗、溪、溝、渠、田、圳等,此其一為真水。街、路、低、凹、坑、洼等也為水,此其二為虛水。因地理中水為陽,為動。又水能往低處流,所以凡低處動處均歸納于水。
穴者,凡地理之所有理論均為穴而立,穴乃地學之最終成果。穴者,大則言都市,中則言城鎮(zhèn),次則言村埠,小則一墳一屋。
2、星辰
凡龍、穴、砂皆可以星辰總論,當世地學,皆從先賢楊廖二公之說,而二公于星辰陰陽之論,卻恰恰相反,廖公以起立為陽,平伏為陰,楊公則以起立為陰,平伏為陽,在金木水火土五星之基礎(chǔ)上,楊廖二公又有用紫白九星與天機九星之分別。然深究二公之用法則又同歸于一道。無非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交合而已,只于名稱有別罷了。既然如此,本文為了不使名稱混雜,下文取楊公一人之論,并非對先賢有間疏親離之意,望諸君明鑒。
2.1、五星
金星頭圓腳闊,木星頭圓身直,水星頭平起浪,火星頭尖足闊,土星頭平體秀,此為五星正體,而山川形式均造化自然生成,形態(tài)多異,五星不足以分辯繼而引出九星之說。
2.2、九星
一貪狼即正體木星。二巨門即正體土星。三祿存即土金兼體。四文曲即水星正體。五廉貞即數(shù)火連坐。六武曲即金星正體。七破軍即金頭火腳之兼體,頭高尾下形同行走之旗幟。八左輔即形如幞(袱)頭之眠體,一般作穴場護衛(wèi)屏障之星。九右弼即隱曜之星,無具體形狀,凡過峽串田,平坦無脊之星與平地皆是。
2.3、三臺(六府)
三臺又名六府或六曜,乃非尋??梢娭?,具高清之氣。此即大山之上平展之處,忽起一個或幾個小星峰,一個者為大陰或太陽,兩個者為筆架,三個者稱三臺,多個者或成龍樓,或成寶殿,具體形狀又以五星分別,凡行龍遙見有此星者乃大地,前方必有貴穴結(jié)作。
2.4、太祖,少祖,祖山,父母
太祖山乃一方發(fā)脈之主山,決定一方水土之貴賤,該地區(qū)是否人杰地靈,民生豐足,人才輩出,皆由太祖山所屬。太祖山一般非水即火或水火兼?zhèn)?,可驚可險,因萬物皆由水火相濟而生。
少祖山即由太祖山分落而出之后的第一座大山脈,作為向該方發(fā)脈的枝干之祖,若高聳秀麗,精神光彩,多能結(jié)出貴穴,若敦實肥厚則此方多發(fā)財丁。
祖宗山即從少祖分落之后再起一尊星,此星如得吉星開屏列帳,成格成局者,多能結(jié)成美穴。
父母山即蓋穴星之山,穴星之后與穴星相接的第一個主星峰,須與穴星五行生合,且張開兩翅關(guān)護穴星,方能成穴。凡大地必關(guān)聯(lián)太祖、少祖、中地則關(guān)聯(lián)祖宗,財丁小地,關(guān)聯(lián)父母即可。
2.5、應星、變星、間星
應星者乃祖宗山分落的第一節(jié)星,常與穴星相應,如應星為貪狼,前方多從貪狼星上結(jié)穴,凡貪狼結(jié)穴必生乳頭。
變星即應星行度時搏換變出之星,如行龍時此變星較多,則穴可能不隨應星出,而隨此變星結(jié)作,如應星為貪狼,變出為輔星,行度中又得輔星多者,前方結(jié)穴之星也多為輔星,輔星多生燕窩仰落之穴,如同高山掛燈籠之狀。
間星,自穴星到太祖之間均可稱之為間星。凡行龍決無一體行到頭者,中間必須經(jīng)過化氣轉(zhuǎn)換,吉兇相間。吉星不間兇星,則無威權(quán)結(jié)不成貴穴。兇星不間吉星,則不能脫化煞氣,作穴場乃大兇之地。
3、干枝脫卸與剝換
辯干枝為認龍脈的第一要義,從太祖山發(fā)脈首分干脈,干中再分枝脈,大枝脈又可分出枝中之干,干又分枝,枝上再生小枝。一般情況干龍結(jié)作貴于枝結(jié),枝干之義可以比作人之全身,干龍如人之身干,往中間出脈,枝則如同人之腳手,分兩邊護送,龍行到頭結(jié)作,又如人之腳指和手指,分牙分爪。
也有特殊情況,干龍之兩頭均連著祖山,干龍順其脈息從一邊行度,而枝龍皆在另一邊生出,此干龍俞行俞有力度,而旁生枝龍,俱短促秀嫩。凡主干行龍必有兩條大水夾送,兩水交匯之處,便是真龍結(jié)作之所在,結(jié)作面大而粗獷者多為城鎮(zhèn)所居之地,結(jié)作面小而精巧者則會生出多個發(fā)清貴之美穴。
脫卸與剝換者即脫去粗老再換細嫩,不論干枝凡初出之龍,必是粗惡頑蠢,需經(jīng)幾跌幾斷之后方能變得秀美,未經(jīng)搏換之龍,罡煞之氣未卸。不可結(jié)穴,倘插穴用之乃草寇滅絕大兇之地。
4、胎伏與格局
龍經(jīng)行度搏換之后,其貴賤則由格局來分辯,有格者貴,無格者賤,若龍無格,縱然體勢強健,終不過發(fā)財丁、小貴之地,不得顯貴。然有真格之大地,終身難見一二,且有鬼神守護非機像巧合者終身難得一遇。
較為常見之貴格見如下諸類:龍樓、寶殿、屏、賬、三臺、華蓋、梧桐、芍藥、楊柳、杞梓、帳下貴人、水木蘆鞭、三辰、王字、御座、捲廉、串珠、珠絲、馬跡、峰腰、鶴膝、玉尺、金牛轉(zhuǎn)車等。以上之形格并非喝形,成格與喝形不可混為一談。(所見有限未能列全其每種格局圖形詳見古人諸書胎伏者即龍脊上,前后兩個雌雄相顧之星,離穴較近,龍有此星方能交媾成胎,其形一星開面向前,另一星開面向后,后面之星為雄稱之伏,前面之星為雌謂之胎,其龍脈即從胎星背后落去,聚而成穴。觀胎伏者常為龍上尋穴之妙法。
5、四落與五結(jié)
四落指大龍之結(jié)作,有四種落穴之法。
5.1、初落者于近祖山處結(jié)穴,此處氣勢雄猛,應回避粗玩,尋秀嫩之處,此種落穴,發(fā)福雖速,但不持久。
5.2、為中落,從大龍腰中結(jié)穴,古語有云:大地多從腰中落,回轉(zhuǎn)余枝當城郭。
5.3、為末落乃盡龍之結(jié)也為正結(jié),如局勢強旺,羅城周密,則力量盛大,發(fā)福悠久。
5.4、為分落即枝上結(jié)穴,其枝結(jié)貴賤也由龍之氣勢與格局來分辨。
5.5、五結(jié)
五結(jié)者分直、橫、回、飛、潛,龍落脈后,穴從龍頭正結(jié)者為直結(jié),側(cè)身向一邊者為橫結(jié),翻身遞轉(zhuǎn)回龍顧祖者為回結(jié),高山來龍高山穴,結(jié)在山顛者為飛結(jié)(發(fā)??於蟮怀志?又有一例龍到頭收勢急促,內(nèi)氣竄致平地而結(jié)者為潛結(jié)(識此結(jié)之地師甚少)。
6、騎龍、斬關(guān)
騎龍、斬關(guān)均指在山脊上結(jié)穴,其形式有三類,一,若龍來大去小,去山開面,坐來朝去為順騎龍;二,若來小去大,土山開面,成星結(jié)穴,坐去朝來,以來龍為案為倒騎龍;三若龍脊偏向一邊,環(huán)抱成穴,橫龍而坐者為橫騎龍。騎龍與斬關(guān)之法略同。
7、三勢與四殺
三勢者單指結(jié)穴之星的形式,有坐、立、眠三式。立則如人挺身而立,其氣上浮如木星結(jié)穴等,此種情況宜于山頂結(jié)天穴如仰高穴,憑高騎龍等穴。坐則如人曲身而坐,地氣中藏,結(jié)穴宜深入,作壓殺,藏殺等穴。眠則如人平臥,其氣下行露于淺表,宜作淺穴,如脫殺,懸乳等穴。
四殺即指地師扦穴時乘生避殺之法,何為四殺即尖、利、直、硬,如穴中垂乳堅硬或龍虎頭堅硬,則退向上面平坦之處點穴,此為壓殺。又如左右二砂,外邊之處見四殺,則退于中停不見殺處點穴,此為藏殺。穴星硬,脈氣尖利者則于下面稍平坦之處點穴,此為脫殺,又如穴一邊硬直或龍虎砂之一邊尖硬,則舍其見殺一邊,避于秀嫩一邊點穴,此為避殺也稱閃殺。
8、入首與束氣
入首則指主星即作穴之星。要成星且開面陰陽和合,方能成穴,簡而言之,成穴之形不外五種,即窩、鉗、乳、突、平,此為穴之大象,也為常情無此則不結(jié)穴。奇形怪穴當然不在此列。如穴星成星開面即于此星之上,觀其垂下之脈氣落于何處即稱為入首。此與在穴上用羅經(jīng)格穴星起脊之處為入首者,應著不同理解。
脈氣入首即入穴,在入穴之前忽而一節(jié)變細者,則稱為束氣,束氣之后微起一突則稱化生腦,一般化生腦下八尺即為正穴。而此八尺者非固定之距離,可視著比例而論,古代為十六進制,此八尺者可理解為一半之意。其說雖然如此,但又分陰陽兩種,陰者為脈,起脊分明能見,陽者為氣,平坦隱微,束氣之后不見化生腦使人難辯。而往往高明地師認為陽勝于陰,氣貴于脈。脈和氣不可同日而語。脈發(fā)福遲緩,氣發(fā)福速大。
9、穴暈與穴法
真龍結(jié)穴常伴有如同太極圖形般的穴暈,有全暈也有只現(xiàn)半暈,此暈分布在穴之上下左右,分真龍、真穴、真砂、真水四種。何為真龍即有化生腦,腦上又有微凹可見的紋路。何為真穴即穴暈中心微起凹凸,且凹深而明顯者為窟,窟中又起小突者為息,高而明顯者又叫突,在突上又生小凹者為脈,脈窟又名羅紋,突息又名土宿,若穴上無此者則不為真穴。何為真砂,穴之兩旁夾穴之微砂,因其近而溥又稱蟬翼或牛角,穴無此者則無真砂。何為真水,即指砂內(nèi)即內(nèi)堂,界穴之小水,在水之分處又稱蟹眼,合處又稱金魚,穴無此分合之水者則無真水。此四真缺一者則非貴穴。由四真呈現(xiàn)之穴暈并非一個明顯物象,隱隱約約,似有似無,非巒頭經(jīng)驗豐富很難辯認,穴暈有時側(cè)現(xiàn),有時正現(xiàn),須從不同方位,細心辯識。
穴法者,這里所說之穴法非蓋、檀、倚、撞之穴法。實指葬法,其法有吞、吐、浮、沉四種,如穴前入首為陽落脈,則氣緩而浮于淺表,故下葬時宜近脈急進謂之吞,培土淺葬方能接其生氣,因氣浮淺,葬也順勢吞氣而浮葬。如入首為陰落脈,其氣則急而沉,故葬法宜采用深挖吐氣之葬法。然,此雖為常規(guī)之法則,但具體還應根據(jù)穴情而定,比如入首脈之粗細,穴星之大小,秀麗,愚玩,龍虎砂之遠近高矮,向水之距離,水面大小等情況詳加分析,否則龍真穴的卻因葬法不妥與生氣失之交臂。
10、近案,遠朝
案山即近穴與之相對之山,朝者即案山之外,朝對之山,朝山又稱朝應之山,穴有朝案俱全為上等,有案無朝或有朝無案皆為不足。穴以案重于朝,蓋案為穴之賓,穴為案之主,好主必配好賓,所以案山不宜強過穴星且宜端莊秀美,于穴星有情有意開面有形,大豈反背沖撞,粗玩丑惡。朝應之星則宜挺拔秀美,步步高升,從穴上觀之也不宜見破碎,歪斜之狀。
11、后樂與蓋坐
后樂與蓋坐者,凡橫龍結(jié)穴,穴星之后最宜有樂山,能有蓋坐者尤佳,而蓋坐非大地不可見,若有蓋坐且又為御坐、三臺、六府等貴星,則為大貴之地。凡橫龍結(jié)穴者樂山則不可缺少,否則后背空虛無靠。樂山與蓋坐者,均非本龍之脈,系他龍客串之此,端莊有情與穴星相生相合者。
12、龍虎與羅城
龍虎即穴星左右護穴之砂,左右均有者為齊備,邊有邊無者為單提,邊長邊短者稱仙宮。有本龍發(fā)脈伸出雙臂者,也有借客山為龍虎之砂者。不拘形式如何,均要形端體秀且開面環(huán)抱有情,絕忌高聳逼壓,喧賓奪主,或沖射反背無情,也不宜開口無遮,生凹風射穴等。羅城者,即穴之龍、虎、朝、案、坐山之外周圍環(huán)繞之山,如行兵布陣,又如亭臺城郭,排列整齊無空無缺者為上等。
13、明堂與水口
明堂又分小明堂,內(nèi)明堂,中明堂,外明堂。小明堂即金魚水相合之處,略生平坦之地。小明堂是鑒別穴之有無與真假之關(guān)鍵。龍虎砂之內(nèi)者為內(nèi)明堂。案山之內(nèi)者為中明堂。案山之外者為外明堂。內(nèi)明堂宜緊要藏風聚氣。外明堂宜寬可收山得勢。中明堂宜平正且圓凈,大小與龍穴相稱,過小則狹隘,過大則散氣。
中明堂大體為宜正不宜斜,宜圓不宜缺,宜橫不宜直,宜方不宜尖,宜平不宜險,宜窩不宜突,四水歸聚,諸砂關(guān)鎖者為首善。
水口者即從穴上觀水之來去之所在。來水宜明朗開敞匯聚于穴前。去口宜隱蔽關(guān)鎖。水口自來到去形成環(huán)抱之勢,不宜陡轉(zhuǎn)飛泄,反弓,斜竄或直去無收。小明堂之水尤為重要乃龍之精血,最宜圓聚,不宜傾泄。得眾水于內(nèi)外明堂之內(nèi)交匯則為水城,與明堂相映成局者方為美穴。
14、官鬼與禽曜
官星即由案山之外,從案山拖出之星峰,分明暗兩種。明者穴上可見,暗者穴上不可見。
鬼星即穴后多余之砂,可有可無者。
曜星即由龍虎星拖出之砂,也有明暗之分,明曜從龍虎嘴前面拖出,橫于穴前。暗曜則從龍虎頭后面拖出,于穴上不可見。
禽星即出水下手之處,小而圓墩之山或水口之巨石。曜星為龍之秀氣,禽星則因其所在之位置而棄,有吉也有兇。
15、華表捍門與北辰
捍門即來水處兩山對持之星,若能交相生成拱形者為貴,蓋能捍衛(wèi)水口之義。捍門多為九星兼體,太陰太陽相對者為日月捍門,木星相對者華表捍門。
北辰者為去水口之大山,多為廉貞,破軍或祿存星,遠望尤如一方之祖山,近則枝腳生到水口護衛(wèi)去水,此星為大貴之星,非帝王將相之大地者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