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
作者:王澤仁
天下初定,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志得意滿,酒過三巡,人有七分,遂問道:“各位愛卿,你們說說,我為什么能夠打敗楚霸王項羽?今日君臣歡慶,盡可直言,不要有所顧忌?!?
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馬屁拍的叮當響,說什么高祖左腿72顆痣,那是代表天罡地煞,來到凡間拯救蒼生的,項羽雖說是霸王,但再厲害也只是個凡夫俗子。有的說高祖提三尺利劍,斬白蛇、起義兵,推翻暴秦、剿滅項羽、征服群雄,那是天命所歸,陛下乃是上天之子,替天行道。像上述這樣的話,應(yīng)有盡有,花樣百出,劉邦聽的是心頭癢癢,喜上眉梢。
這時,大臣高起、王陵算是說了點人話,他們倆上奏道:“陛下,恕臣等直言,在個人品德方面,您確實不如項羽,但這對于奪取天下來說,簡直微不足道。您之所以成功,霸王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陛下您懂得與天下共利。您的績效考核體制做的好,誰干多少,得多少,按功勞分配,非常公平。我們加個班,您給加班費;我們公關(guān)客戶,您給我們高補貼、高提成。我們攻城掠地,你都及時厚賞,封侯賜爵不在話下,這就叫與人同利。所以大家工作的積極性非常高,都樂意為您效力。項羽卻相反,嫉賢妒能,考核混亂,獎罰不明,搞得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干,紛紛跳槽到您這邊來了?!?
劉邦一聽,開懷大笑,說道:“你們講得都有道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苯酉聛韯钫f了一段名言,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人都知道這段話,非常的精彩。為了保留韻味,我就一字不差的照搬過來。劉邦繼續(xù)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扶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自己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重用人才。一個組織,資金、戰(zhàn)略、運營、技術(shù)等等,都是次要的,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人才,因為這一切都是人才想出來的、干出來的。劉邦相當自信,雖然自己能力不行,可行的人都跟自己混;項羽確實很行,可行的人都離他而去啊。那么,劉邦口中幫他平定天下的‘漢初三杰’,即:戰(zhàn)略型人才張良,保障型人才蕭何,營銷型人才韓信;他們的結(jié)局為何會如此不同呢?我們都知道,張良建國后功成身退,歸隱修仙去了;蕭何在宰相的位置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算是富貴終身;而韓信最慘,天下平定之后,沒多久,就被誅滅三族,死時年僅35歲,可謂英年早逝。
蕭何的故事,我們在《蕭何的三個謀士》一篇中,已經(jīng)給大家分享過,他通過自污之術(shù),才得以保全自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張良與韓信的一些小故事,以此可以略窺他們的命運結(jié)局為何如此不同。
楚漢戰(zhàn)爭第四年,劉邦與項羽滎陽對峙,雙方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相互耗損,精疲力盡。此時的韓信,分兵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定魏、破代、滅趙,降燕、平齊。兵鋒所指,無人能敵。隨著戰(zhàn)功的擴大,韓信的風頭甚至蓋過了他的領(lǐng)導(dǎo)劉邦,威望一時無兩。身處如此地位,韓信也擔心自己功高蓋主,命運難測。心里對劉邦沒底,不知領(lǐng)導(dǎo)對自己到底信任到什么程度,遂給劉邦寫了一封信,做個試探,內(nèi)容大概如下:
啟稟漢王(劉邦此時為漢王),齊國我已攻克下來了,但齊國這個國家呢,您是知道的,詐偽多變,反復(fù)無常。南邊又緊鄰強大的楚國,如果不立一個臨時的齊王來鎮(zhèn)守,局勢難以穩(wěn)定。要不這樣,在下先暫時代理一段日子,做個假齊王。等領(lǐng)導(dǎo)您有合適的人選了,我立馬退位讓賢。望示下!
劉邦收到這封信時,正在開會,商討如何應(yīng)對項羽兵圍之策。一看信的內(nèi)容,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心想:好你個韓信,忘恩負義的東西!我在這邊拖住了楚軍的主力,精疲力盡,派你去收拾一片江山,你倒好!現(xiàn)如今吃香的、喝辣的,名聲響亮,就不顧我的死活了。天下未定,就開始要挾我,要名要權(quán)要地位,有你這么做人的嗎?你也不想想,當年要不是我登壇拜將,封你為大將軍,命你統(tǒng)帥三軍,你有現(xiàn)在的威風嗎?劉邦越想越生氣,忍無可忍,大罵道:“我被困于此,日夜盼你能來助我一臂之力,而你竟要自立為王!”
劉邦的第一謀臣張良,第二謀臣陳平,恰好坐在他的左右兩邊,見領(lǐng)導(dǎo)如此動怒,兩人不約而同的,在桌子底下,暗中踩了劉邦一腳。劉邦可是只老狐貍,典型的變色龍,當下即明白,剛才的話不應(yīng)該說,傳出去被韓信知道,這家伙估計要造反自立,甚至于投靠項羽,后果不堪設(shè)想。但話已說出去,覆水難收,一般人鑄成大錯,估計難以挽回了,可劉邦畢竟不是一般人,打小在市井街頭混大的,油滑的很,當即又罵道:“大丈夫平定國家,要當就當真齊王,何必要做個假齊王呢!”當即派張良前往齊國,冊封韓信為齊王,并順便征調(diào)韓信的兵馬到自己這里來,對抗項羽。
經(jīng)此一事,劉邦算是穩(wěn)定了韓信,使他一直背負道德壓力,始終猶豫不決,不敢背叛自己。韓信寫這封信,確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從這件事之后,劉邦知道,韓信和自己不是一條心,對他心存芥蒂,始終心里不痛快,如同被針扎一下,時時隱隱作痛,拔不出來。礙著形勢,劉邦沒法,只能暫時供著韓信,所以當主要敵人項羽被消滅后,韓信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韓信此人也是相當清高的。建國后,劉邦封他楚王,讓他坐鎮(zhèn)楚地。韓信才能卓絕,國士無雙,又手握重兵,封地廣闊,劉邦對他始終不放心,夜夜不眠,擔心他造反自立。后聽從陳平之謀,以天子巡狩為名,也就是以總統(tǒng)視察地方政府的名義,在韓信覲見時,立即將其逮捕,押回長安,降爵為侯。所以司馬遷在寫韓信傳記的時候,寫的是:《淮陰侯列傳》。
劉邦在首都給韓信修了座淮陰侯府,相當于將韓信監(jiān)視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韓信成日悶悶不樂,日夜怨望,稱病不朝,并羞與其他開國功臣為伍,認為自己與他們同一級別,簡直就是一種恥辱。他曾去過一次樊噲家,樊噲大喜過望,受寵若驚,跪拜迎送,對韓信相當敬重,口口聲聲稱自己為臣子,稱韓信為大王,對于韓信能夠光臨寒舍,乃是莫大的榮幸。樊噲何許人也!他既是劉邦的妹夫,也是劉邦的守護神。在鴻門宴上,就連威震天下的項羽,都罕見的夸他為壯士!可見,韓信在武將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戰(zhàn)神,永遠高高在上??赡南耄词狗畤埲绱司粗仨n信,出門時,韓信卻仰天大笑、自我解嘲道:“想不到,我韓信竟然會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其清高如此。
劉邦即使將韓信囚禁在長安,心里還是有點怕他的。遂時不時駕臨韓信家,找他聊聊天,看看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一日,劉邦與韓信喝酒,兩人暢談諸位將領(lǐng)的長短優(yōu)劣,能力大小。聊得正酣時,劉邦話鋒一轉(zhuǎn),問韓信道:“韓大將軍,你認為朕能統(tǒng)率多少兵馬?”韓信回道:“陛下,恕臣直言,您別生氣,依在下看來,您最多能統(tǒng)率10萬兵馬,不能再多了?!眲盥牶?,倒不生氣,畢竟自己經(jīng)常打敗戰(zhàn),統(tǒng)兵并非自己的所長,10萬兵都有點高估自己了。于是又問道:“那么你呢?”韓信正兒八經(jīng)的回道:“我嘛,多多益善!沒有上限,陛下給我多少,我就能帶多少。”劉邦聽后,哈哈大笑,舉杯道:“韓大將軍既然如此了得,為何還是被我輕而易舉的捉拿了呢?”韓信淡定的回道:“陛下,這個很簡單,因為您不是帶兵之人,您可是馭將之人??!再說了,陛下乃是天子,您的勝利,那是上天的旨意,非人力所能改變啊!”此時的韓信,估計囚禁久了,也思考過自己為何落入如此處境,似有所悟,開始懂得稍微收斂了,但為時已晚。
沒多久,代國丞相陳豨造反,劉邦出征平叛。呂后坐鎮(zhèn)長安,有人上告韓信謀反,呂后遂聯(lián)合蕭何,誆騙韓信進宮。蕭何可是韓信的大恩人,當年就是他月下追韓信,在劉邦面前夸贊其為‘國士無雙’,并用全家人頭擔保,力薦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才得以大展宏圖的。因此當蕭何邀請自己進宮時,韓信并無懷疑,結(jié)果剛一進宮,呂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將其斬于長樂鐘室。這就是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出處。
我們再來看看張良,他的角色主要是動動嘴皮子,為劉邦出謀劃策,手上并無軍權(quán),加上自己體弱多病的形象,對領(lǐng)導(dǎo)沒有直接威脅。在為人上,韓信處處爭鋒,而張良卻處處讓功,兩人的行為方式也是大相徑庭。
建國后,劉邦要大封功臣,想到如無張良的運籌帷幄,自己估計早就被項羽干掉了,哪能建立起大漢王朝啊。遂決定重賞張良,于是把他叫到辦公室,說道:“子房兄,沒有你,我成就不了如此功業(yè)。朕要大大的封賞你,這樣吧,齊國東臨大海,土地廣闊,經(jīng)濟發(fā)達,百姓富庶,你可自選齊國三萬戶作為封邑,如何?”
張良回道:“陛下,想我當初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zhèn))起兵,后有幸與陛下在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qū)內(nèi))相遇,這是上天將臣賜給陛下。沒有陛下的賞識,我哪會是現(xiàn)在的張良呢?搞不好早就死在暴秦的鐵騎之下了。再說了,陛下您采納我的計謀,僥幸被我給蒙中了,我不過是參政議政而已,真正英明決斷的還是陛下您??!人生天地間,不過三尺黃土,齊國三萬戶,在下實不敢領(lǐng)受。陛下如非要封賞我,好給天下一個交代,那就把留縣賜給微臣吧,此心足矣!”
劉邦聽后,感動的熱淚盈眶,想那些開國功勛,人人都覺得自己的功勞大,封賞給的太少,唯有張良,無欲無求,國際化大都市不要,只要個五線小縣城。如果人人都像張良學(xué)習(xí),那該多好啊,就不用每天為封賞的事情,大傷腦筋了。
張良這段話,也是相當?shù)挠星樯獭⒂兄腔鄣?。值得所有做下屬的人終生學(xué)習(xí),細細品味。首先,開門見山,張良就表明,是領(lǐng)導(dǎo)成就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成就了領(lǐng)導(dǎo)。沒有領(lǐng)導(dǎo)的賞識,再大的能力也沒有展現(xiàn)的機會和平臺。所以要感謝領(lǐng)導(dǎo)的知遇之恩,感謝上天讓自己能夠遇到這么一位英明的領(lǐng)導(dǎo)。其次,明確自己的角色,不過就是出謀劃策而已,并不承擔風險和后果;真正決斷的是領(lǐng)導(dǎo),所以自己的謀劃能夠成功,那也是領(lǐng)導(dǎo)統(tǒng)馭有方,決策有術(shù)。最后,向領(lǐng)導(dǎo)表明自己的處世觀,毫無野心,不需要那么多的封地和子民。為了讓領(lǐng)導(dǎo)有一個善待功臣的美名,只需一個留縣,做個紀念,因為那是和領(lǐng)導(dǎo)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終身難忘,再次向領(lǐng)導(dǎo)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后張良學(xué)道家之法,習(xí)吐納之術(shù),辟谷修仙,不吃五谷雜糧,閉關(guān)不出,一年有余。雖說張良遠離朝堂,可劉邦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劉邦晚年,一直有廢掉太子劉盈的念頭,劉盈可是劉邦大老婆呂后所生,廢掉他,這相當于是要呂后的命。情急之下,呂后請求張良幫忙,最后在張良的謀劃之下,請出商山四皓(四位品行高潔的老者隱士)出來輔佐劉盈。這四位老頭,可是連劉邦都請不動的,現(xiàn)在他們竟然誠心輔佐太子,搞得劉邦對太子劉盈的看法,從此大為改觀,認為他羽翼已成,難以廢黜。呂后這才有驚無險的保住了兒子的太子之位,也穩(wěn)固了自己的國母之尊。經(jīng)此一事,呂后對張良一直都非常的感激和尊重。曾多次派人給他送去食物,勸他多少吃點,保重身體。像呂后這么歹毒的女人,對待功臣可謂心狠手辣,可她對張良卻如此敬重。由此可見,張良在漢初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當然,韓信之死,張良之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這篇短文,僅僅是從一些小切面來分析解讀,兩人因其性格不同,導(dǎo)致其為人處世,以及與領(lǐng)導(dǎo)打交道的方式截然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兩人不同的命運結(jié)局!
澤仁曰:“嗚呼!古之創(chuàng)業(yè)元勛,能善終者,幾希矣!韓信之死,因其功高,亦因其自矜也!張良學(xué)道謙讓,卑以自牧,得保其身。然其輔佐高祖征戰(zhàn)天下,卻未能助其治天下,亦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