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思維集大成者——老子
中華福地,人杰地靈。天生老子,“無極”始名。
有史以來,世人多以消極態(tài)度解讀老子,尤其十年文革期間,更是登峰造極,致使道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瑰寶長期被塵封甚至歪曲,進而造成中國文化的極大損失?,F(xiàn)在,我們研究傳統(tǒng)文化,就是要撥亂反正,從積極方面全面準確并深刻地分析并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名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是我國古代(春秋·楚約前571——前471年)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人,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無為而治的精髓是無極思維。無極一詞最早就出現(xiàn)在他所著的《道德經(jīng)》中,原文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物極必反。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集中體現(xiàn)了道也即無極思維,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之一。
無極縣名的無極原為毋極,除諧音和其它傳說外,實際上在古漢字中毋通無。毋為母字出頭,寓意為無,空無,與母相對,母為萬有之基,依無而立。千年古縣,滄海桑田;鐘靈毓秀,地分天緣。因華夏第一位女皇武則天尊崇道教,寄志此土,將毋極改為無極,使之寓義更為明朗,稱謂更為大氣,警示更為震響,從而使這一方水土寓含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為引人的靈光寶氣。人因名立,地因名寶。名者,明也,以稱謂而明;名者,意也,因概念而意。無極,合道成德之意;無極,長生久視之意;無極,心懷靜遠、虛懷若谷之意;無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納百川之意―――――。可以說,無極思維言宇宙之無窮,人生之寶貴,民事之多艱,道德之奧要,治國之綱紀,精警至極,鰲頭獨占,達到了中華民族思維,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