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本身也是一門藝術。在交際場合里,一個高雅而又響亮的名字很容易引人注目。因此,盡管名字本身只是一種符號,人們在命名時,還是煞費苦心地反復推敲,希望得到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其結果,有的人心滿意足,他有的人不得不終生遺憾。那么,命名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呢?能否找到一種或幾種途徑,使人們在命名時,能避免漫無目標地亂撞呢?我們認為,命名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許多人之所以得不到滿意的命名,主要原因主就是違背了談命名的規(guī)律。僅僅從消極的角度注意命名的規(guī)律,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尋找積極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
名字是否響亮,是否悅耳順口,起主要作用的聲調(diào),這一點往往為命名者所忽略。
漢語是有聲調(diào)的。近體詩和詞曲所講究的平仄,正是利用聲調(diào)的錯落不致,以求得音樂般的旋律。姓名盡管只有幾個字,聲調(diào)的作用卻不容忽視。
漢語共有四個聲調(diào),即:
陰平,ā 陽平,á 上聲,ǎ 去聲,à
那么我國的姓氏從聲調(diào)分,也可分四類:
(1)陰平類。如:
張 孫 丁 薛 溫 奚
沙 柯 刁 方 金 衣
安 包 申 周 江 宮
高 郭 曾 甘 朱 崔
(2)陽平類。如:
劉 陳 王 楊 石 余
馮 于 吳 邢 門 柴
姚 胡 徐 袁 常 曹
喬 彭 黃 韓 裴 齊
(3)上聲類。如:
李 董 孔 古 史 左
武 許 賈 鞏 郝 呂
米 馬 蔣 紀 闞 柳
魯 沈 伍 展 海 冷
(4)去聲類。如:
趙 陸 鄧 萬 宋 杜
步 孟 夏 畢 賀 廖
慕 鄭 尚 付 蓋 范
聶 費 謝 魏 貝 葉
姓氏有聲調(diào)的差異,它們對名的聲調(diào)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們分單名和雙名加以考察。
單名只有一個字。每個姓氏都有四種聲調(diào)組合形式。
A、陰-陰型。例如:
張 飛 江 東 朱 熹
方 舟 艾 青 沙 金
B、陰-陽型。例如:
丁 玲 丘 弘 甘 寧
安 然 周 瑜 姜 漁
C、陰-上型。例如:
包 拯 干 寶 辛 勉
秋 瑾 翁 谷 鄒 魯
D、陰-去型。例如:
崔 岳 曾 震 班 固
高 旭 莊 肅 郭 亮
上棕四種類型的聲音都比較和諧,說明陰平類的姓氏具有較強的組合能力。四種類型相比較,D類陰一去型稍微遜色。這種類型適合使用編輯部響亮的字眼兒。倘若追求儒雅細膩的格調(diào),一般不要使用陰一去型。
(2)陰平類。
陽平類的姓氏有以下四種組合形式:
A、陽-陰型。例如:
于 謙 劉 蒼 毛 享
曹 丕 余 熙 田 間
B、陽-陽型。例如:
石 雄 岑 彭 吳 良
何 群 服 虔 楊 亭
C、陽-上型。例如:
文 丑 馮 允 黃 侃
程 鼎 盧 勇 藍 理
D、陽-去型。例如:
韓 愈 佟 岱 侯 翼
陳 毅 袁 鎮(zhèn) 雷 度
上棕四種類型中,A、C、D三種是理想的組合,B類陽一陽型就不那么順口,缺乏一氣呵成的整體感。人們在稱呼時,常常不自覺地改變了姓氏的調(diào)值,聽上去像是陰平。古代平聲無陰陽之分,因而古人姓名中此類型實際上同陰一陰型無別。陰平類的姓氏最好選用A、C、D三型。
(3)上聲類。
上聲類的姓氏有以下四種組合形式:
A、上-陰型。例如:
古 心 左 思 冷 曦
武 英 馬 超 耿 光
B、上-陽型。例如:
李 白 葛 洪 管 寧
闞 澤 伍 喬 褚 淵
C、上-上型。例如:
孔 武 史 謹 柳 永
展 喜 董 樸 柏 古
D、上-上型。例如:
賈 誼 魯 肅 呂 布
許 慎 海 瑞 沈 固
上述四種類型中,A、B、D三種是理想的組合,C類上一上型不順口,稱呼時一般要使姓氏異化為陽平。這樣,"柳永"聽起來便成了"劉泳","柏古"聽起來便成了"白古"。與其認人改了姓氏,不如命名時避開上聲字。
(4)去聲類。
去聲類的姓氏以下四種組合形式:
A、去-陰型。例如:
岳 飛 宋 江 孟 軻
段 規(guī) 范 增 衛(wèi) 青
B、去-陽型。例如:
賀 龍 夏 霖 萬 言
趙 云 鄭 玄 陸 游
C、去-上型。例如:
杜 甫 尚 野 項 羽
葉 挺 鄧 魯 路 楷
D、去-去型。例如:
貝 泰 季 布 郁 浩
廖 立 杜 厚 魏 照 上述四種類型中,A、B、C三種是理想的組合,D類去一去型讀起來給人吃車的感覺。稱呼時一般要改變調(diào)值。去聲類的姓氏命名時,最好不要選用去聲字。
單名的聲調(diào)容易掌握,雙名多了一個字,聲調(diào)問題相應也復雜一些。雙名加姓氏,共三個字,每個姓氏均有16種聲調(diào)組合形式。
(1)陰平類。
陰平類的姓氏有以下16種組合形式:
A、陰-陰-陰型。例如:
周嘉緗 江東之 汪叔詹
孫希朱 殷開山 郗僧施
B、陰-陰-陽型。例如:
師安石 郭松林 舒知雄
周恩來 方秋白 關開培
C、陰-陰-上型。例如:
湯光啟 孫星衍 丁飛舉
方千里 諸匡鼎 朱光普
D、陰-陰-去型。例如:
詹天佑 孫枝蔚 烏斯道
崔公度 薛天定 章金牧
E、陰-陽-陰型。例如:
曾原一 施爾寬 朱元璋
丘禾嘉 蘇奎章 丁文江
F、陰-陽-陽型。例如:
章學誠 詹爾達 甘惟寅
高迎祥 溫庭筠 鐘人杰
G、陰-陽-上型。例如:
勾文鼎 申無宇 姜柔遠
段聞禮 張吾瑾 丘逢甲
H、陰-陽-去型。例如:
崔如岳 諸弘道 戚人鏡
商承祚 臧爾令 張從正
I、陰-上-陰型。例如:
康乃心 屈可伸 鐘子期
司九經(jīng) 周汝登 蕭省身
J:陰-上-上型。例如:
朱隱老 周鐵虎 孫子昶
宮守禮 莊有可 蕭永藻
K、陰-上-陽型。例如:
鄒守愚 淵有為 朱買臣
章炳麟 張友漁 康偉然
L、陰-上-去型。例如:
蕭子岳 朱百度 支可大
張我正 江有誥 方以智
M、陰-去-陽型。例如:
張若虛 鄒漢章 曾萬中
甘夢英 龔自珍 章士釗
N、陰-去-陽型。例如:
丘必明 雍樂成 柯夢得
申湛然 甄立言 蘇光熊
O、陰-去-上型。例如:
包萬有 湛若水 安致遠
戈尚友 溫大雅 歐敬竹
P、陰-去-去型。例如:
郭沫若 薛萬備 丁善慶
刁士敬 汪道貫 辛慶忌
上述16種組合形式中,比較理想的是E、H、J、K、M、N八種。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聲調(diào)富于變化,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內(nèi)中尤以E、J、N三種為佳。它們都是以陰平起頭,以陰平收尾,首尾呼應,十分和諧。B、C、D、F、G五種,前四種兩陰或兩陽聯(lián)綴、讀起來不那么順口。A是三個陰平聯(lián)綴,沒有變化,顯得十分呆板拘謹,陰平類的姓氏應注意避免這種組合。O和P由于兩上和兩去相聯(lián)綴,讀起來拗口,聽起來別扭,也是不可采用的組合。漢語的雙音詞有個特點,"友"、"永"都變成陽平。利用漢語這個特點,L類的組合有時也可彩,條件就是名字要取現(xiàn)成的雙音詞,或者名字聯(lián)綴成義,成為一個詞組。如"周鐵虎","鐵虎"是個偏正詞組,讀時自然由"陰一上一上"變成"陰-陽上"。
(2)陽平類。
陽平類的姓氏有以下16種組合形式。
A、陽-陽-陰型。例如:
黃庭堅 卓爾康 來集之
石達開 陳潭秋 吉鴻昌
B、陽-陽-陽型。例如:
王得臣 皮龍榮 余時言
房玄齡 徐文華 何國材
C、陽-陽-上型。例如:
狄明遠 洪巖虎 胡承珙
韋云起 原伯魯 唐庭楷
D、陽-陽-去型。例如:
陳獨秀 刑云路 仇時濟
徐霞客 文廷式 倪文蔚
E、陽-陰-陰類。例如:
裴松之 房知溫 林公一
祁班孫 胡山賓 袁天綱
F、陽-陰-陽類。例如:
王安石 屠湘靈 雷光霆
蒲松齡 陳彭年 錢三強
G、陽-陰-上類。例如:
隆光祖 丌之偉 顏師古
程千里 劉知幾 白日可
H、陽-陰-去類。例如:
石天柱 侯方域 黃遵憲
白居易 王之煥 承天秀
J、陽-上-陰類。例如:
晃補之 成始終 黃孔昭
徐海東 劉野夫 程咬金
K、陽-上-陽類。例如:
曹雪芹 秦九韶 田有年
楊虎城 馮子材 洪起元
L、陽-上-上類。例如:
王子武 佟養(yǎng)甲 吳可幾
和有禮 楊守址 何挺穎
M、陽-上-去類。例如:
全祖望 毛羽健 何有志
曹勇義 梅鼎祚 陳友定
N、陽-去-陰類。例如:
龍?zhí)?王念孫 皮日休
羅貫中 劉志丹 聞一多
O、陽-去-陽類。例如:
盧照鄰 秦再雄 童日銘
陳少濤 譚嗣同 洪秀全
P、陽-去-上類。例如:
韋岳子 姚夢午 邢抱樸
席上錦 袁尚統(tǒng) 楊靖宇
Q、陽-去-去類。例如:
俞正燮 余克濟 吳必大
韓仲孝 唐際盛 時立愛
上述16種組合形式中,最佳的組合是F(陽-陰-陽)、G(陽-陰-上)、H(陽-陰-去)、J(陽-上-陰)、K(陽-上-陽)、N(陽-陽-陰)、O(陽-去-陽)、(陽-去-上)八種。其次是A(陽-陽-陰)、D(陽-陽-去)、C(陽-陽-上)、E(陽-陰-陰)、M(陽-上-去)五種。這五種組合雖然不及上面八種的音美,只要在選定上下點功夫,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審美效果。B(陽-陽-陽)、L(陽-上-上)、Q(陽-去-去)三種不宜采用。但L(陽-上-上)如能利用漢語的音變規(guī)律,也不妨使用。
(3)上聲類。
上聲類的姓氏有以下16種組合形式:
A、上-上-陰類。例如:
許乃釗 伍典章 呂景初
李左車 馬孔英 掌禹錫
B、上-上-陽類。例如:
孔穎達 沈友琴 阮美成
浦起龍 耿守直 沈野云
C、上-上-上類。例如:
史可法 李以篤 許乃普
汝可起 葛守禮 史顯祖
D、上-上-去類。例如:
孔廣翼 沈甲秀 許法慎
李秉彝 賈履上 蔣羽化
E、上-陰-陰類。例如:
武三思 祖沖一 卜天生
馬師班 展莊叔 耿昌期
F、上-陰-陽類。例如:
虎坤元 馬之純 賈思勰
沈冰壺 武攸寧 尹耕云
G、上-陰-上類。例如:
左光斗 李商陷 郝天挺
李公樸 沈君理 冼星海
H、上-陰-去類。例如:
呂公弼 左匡政 李三畏
種師道 葛師旦 孔思晦
J上-陽-陰類。例如:
柳同春 葛云飛 李時珍
黨懷英 孔云章 龔霆松
K、上-陽-陽類。例如:
儲良材 種云龍 柳玄達
李行言 楚執(zhí)柔 馬連良
L、上-陽-上類。例如:
古其品 史維堡 猛如虎
許鳴運 黨崇雅 沈明遠
M、上-陽-去類。例如:
伍維壽 祖良壁 郝奇遇
馬懷素 莉宏毅 李玄霸
N、上-去-陰類。例如:
冷壽光 呂步舒 李奉先
米萬鐘 褚少孫 茍日新
O、上-去-陽類。例如:
古道行 卜大同 庾自直
李自成 祖秀實 耿靜如
P、上-去-上類。例如:
柏立本 史光斗 伍正己
董必武 許赤虎 葛萬里
Q、上-去-去類。例如:
孔尚任 耿定力 李道泰
沈用濟 鈕樹玉 賈漢復
上述16種組合形式中,E(上-陰-陰)、F(上-陰-陽)、G(上-陰-上)、H(上-陰-去)、J(上-陽-陰)、M(上-陽-去)、N(上-去-陰)、O(上-去-陽)、P(上-去-上)九種理想的組合。K(上-陽-陽)和L(上-陽-上)也可采用,但效果顯然要遜色。A(上-上-陰)、B(上-上-陽)、C(上-上-上)、D(上-上-去)四種均出現(xiàn)上聲字聯(lián)綴的現(xiàn)象,Q(上-去-去)則是去聲字聯(lián)綴,讀起來非常拗口,因此,上聲類的姓氏應避開這五種組合形式。
(4)去聲類。
去聲類的姓氏有以下16種組合形式:
A、去-去-陰型。例如:
杜幼安 路振飛 鄭介夫
冒致中 范仲淹 扈再興
B、去-去-陽型。例如:
孟浩然 豆代田 邵晉涵
祝萬齡 卞立言 項夢原
C、去-去-上型。例如:
夏尚樸 鮑作雨 鄭至果
孟化鯉 葉孟鼎 杜易簡
D、去-去-去型。例如:
宋聚業(yè) 富大用 畢再遇
萬正色 霍去病 范日進
E、去-陰-陰型。例如:
靳東發(fā) 沐天波 夏金標
趙冬曦 謝東山 杜叔高
F、去-陰-陽型。例如:
駱賓王 郁松年 萬斯同
桂中行 貢修齡 冀邦直
G、去-陰-上型。例如:
大公鼎 葉方藹 趙先雅
鄭思永 繆鐘理 蔡方炳
H、去-陰-去型。例如:
段公路 貢師道 趙匡胤
魏昭亮 賴天賦 謝三秀
J.去-陽-陰型。例如:
邵伯溫 范王孫 夏執(zhí)中
廖瑩中 兵伯川 鄭成功
K、去-陽-陽型。例如:
慎從吉 但存學 祝弘奇
蓋文達 夏時行 貫去石
L、去-陽-上型。例如:
杜鵬舉 費揚古 鄭元斗
霍元甲 邵文炳 顧炎武
M、去-陽-去型。例如:
單雄信 范成大 謝靈運
杜如晦 尉長命 解一貫
N、去-上-陰型。例如:
陸九淵 鄭樸翁 宋景詩
惲本初 慰古真 趙卯發(fā)
O、去-上-陽型。例如:
杜審言 顧野王 蔡紫瓊
宋汝為 鄧演達 向警予
P、去-上-上型。例如:
??删?范祖禹 項守禮
尚可喜 鄭以偉 畢祖朽
Q、去-上-去型。例如:
晏幾道 厲汝進 傅啟讓
抱老壽 葉永秀 項篤壽
上述16種組合形式中,E(去-陰-陰)、F(去-陰-陽)、G(去-陰-上)、H(去-陰-去)、J(去-陽-陰)、L(去-陽-上)、M(去-陽-去)、N(去-上-陰)、O(去-上-陽)、Q(去-上-去)十種系最佳組合。A(去-去-陰)、B(去-去-陽)、C(去-去-上)、D(去-去-去)四種組合均出現(xiàn)聲聯(lián)綴的現(xiàn)象,K(去-陽-陽)和P(去-上-上)分別為陽平聯(lián)綴和上聲聯(lián)綴,讀起來都不順口,去聲類的姓氏應予以回避。
姓名的聲調(diào)問題看起來很復雜,如果抓住規(guī)律,內(nèi)中并沒有什么奧秘。對于每個姓氏來說,可選擇的聲調(diào)組合只有十幾種。命名時,把準備用的字放進組合加以推敲,使字的選擇同聲調(diào)組合的選擇有面地結合起來,形美、音美、意美三者兼顧,這是一項并不復雜的工作。 究竟選擇啊一種組合好呢?這是難以事先規(guī)定的。聲調(diào)的組合并非孤立的現(xiàn)象,它同字形的組合和字意的組合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能割裂開來。
我們這里談的聲調(diào)組合形式,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的。各方言區(qū)的命名,還有可能受到方音的影響。這樣就可能產(chǎn)生一個矛盾,那就是有的姓名用普通話讀不順口,而用方言讀則很順口,另有些姓名用普通話讀順口,而用方言讀則不順口。這個矛盾應該如何處理呢?我們認為,應當以普通話為標準。當然,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案,使普通話和本方言不會產(chǎn)生矛盾,那就更好了。
命名的關鍵的在于選字。聲調(diào)只是選字時使用的尺度。好比格律詩,聲調(diào)是格律,選字則是組詞造句。僅僅注意格律,而忽略了組詞造句,就無法寫出優(yōu)美的詩章。從目前命名情況看,一般選字只是簡單地查查字典。詞典。選字的標準也僅僅是選所謂的"好字"。由于受共同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人們對所謂"好字"的認識大致相同,命名的結果往往是難離窠臼。漢字的數(shù)量比竟有限,"好字"數(shù)量可以說少得可憐,要想使命名獲得良好的審美效果,就要突破傳統(tǒng)的選字方式,另辟蹊徑,拓寬思路,在新的天地里尋找新的境界。 什么樣的名字才算得上好名字呢?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的標準。從當今時代人們共同的審美意識出發(fā),好名字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即新穎、典雅、含蓄、響亮。所謂新穎,就是不落俗套,惟我獨有;所謂典雅,就是趣味高尚,不染塵俗;所謂含蓄,就是意境深沉,避免直露;所謂響亮,就是順口悅耳,引人注目。如果說響亮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姓名之間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諧調(diào),那么,新穎、典雅、含蓄的關鍵就在于用什么字同姓氏組合。由于姓和名是一種組合,命名時,只有從組合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選字,才有可能得到令人賞心悅目的名字。 命名無定法。大致說來,人們對命的態(tài)度不外乎兩種:一是希望名字包含某種意義;一是不求包含什么意義,只要好聽即可。
希望名字包含某種意義者,有以下七種選字方法可供參考。
(1)組詞法。我們的姓氏多數(shù)是多義詞,組詞法就是利用姓氏的其他義項,同名字組合成別有情趣的語詞。例如:
A、單名
平 安 成 功 田 野 洪 濤 高 翔 白 帆
甘 泉 周 游 鐘 樓 秋 水 鞏 固 雷 聲
B、 雙名
江萬里 安如山 向東方 凌霄漢 方日升 萬山紅
屈可伸 古道行 米萬鐘 文貴新 石天柱 馬致遠
像這種姓名由于有連續(xù)的意義,倘若單名,不妨與姓氏偏旁重復,如"洪濤"之類;雙名則至少中間的字還是不要與姓氏重復偏旁。如果姓氏的其他意義有其他音讀,則不宜彩組詞法。如:
解放 任勞
"解"作為姓氏讀xiè,如和"放"聯(lián)綴,人們會讀成jiě fàng。"任"作為姓氏讀rén,如和"勞"聯(lián)綴,人們會讀成rèn láo。這樣取名,無形之中,改變了姓氏。
(2)提煉法。這種方法也是利用姓氏的多義性,從某些熟語或詩文,典故中提煉出姓名組合。例如:
A、單名
安危(語出"安不忘危") 桑田(語出"滄海桑田")
成竹(語出"成竹在胸") 高谷(語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I(語出"海屋添籌") 雷鈞(語出"雷霆萬鈞")
B雙名
計程功(語出"計日程功") 成一家(語出"自成一家")
柳青山(語出"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龍在田(語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洛冰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原始終(語出"原始要終")
這種方法同組詞法相比,稍有難度。組詞法的特點是姓和名意義連貫,推敲的余地不大。而提煉法姓和名的意義往往不連貫,所依據(jù)的熟語、詩文、典故的字數(shù)一般多于命名所需要的字,這里面就有個選擇的問題。選字要注意既有代表性,又要注意字形、字音的庇調(diào)。提煉的語句如十分精彩,有時可以不受字形、字音的約束。如"馬識途",陽平疊用,聲調(diào)雖不諧調(diào),但意蘊很深,所依據(jù)的語句又為人們所熟悉。因而仍不失為好名字。可謂失于彼,得于此,貴在變通而已。
(3)諧音法。這是在組詞法和提煉法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的方法。其手段與組詞法、提煉法無別,只是姓或名采用諧和音字來代替。例如:
A、姓氏諧音。
吳(無)畏 彭(鵬)飛 李(禮)貌
劉(瀏)覽 袁(圓)規(guī) 于(魚)躍
魏(為)何 傅(富)源 歸(瑰)瑋
杭(航)天 凌(靈)光 聞(文)雅
鄧(登)九峰 尤(游)太空 石(識)古今
杜江春(語出"梅柳渡江春")
岳(躍)無咎(語出"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靳(近)秋河(語出"水精簾卷近秋河")
B、名字諧音
甘田(甜) 時羽(雨) 盛弋(意) 喬牧(木) 殷琴(勤)
方垣(圓) 林燾(濤) 丘翎(陵) 師成(承) 冷珊(杉)
遲盾(鈍) 從蓉(容) 史友(有)征 高其歆(心) 初路(露)鋒
江莫(漠)飛(語出"江天漠漠鳥飛絕")
席尚(上)珍(語出"儒為席上珍")
聞期(起)午(舞)(語出"聞雞起舞")
C、姓、名諧音
錢紹(前哨) 陳竟(沉靜) 來阜(love) 艾欣(愛心)
佟昕(童心) 陶元(桃源) 吉斯(集思) 潘鋒(攀峰)
酈達志(立大志) 郝韻其(好運氣)
斯佩石(space) 康伯篤(combat)
諧音法和組詞法、提煉法的區(qū)別,就是它注重以聲音表義。由于它只要求諧音要,并不要求諧音字和被諧音字完全同音,因而它的選擇余地要比組詞法和提煉法大得多。使用這種方法命名,命名者可首先確定命名的內(nèi)容,然后根據(jù)內(nèi)容去選字。這樣既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名字,也可減少重名的概率。命名的內(nèi)容不拘一格,但要從自己的姓氏出發(fā),否則,姓氏就無法融入命名的內(nèi)容之中。例如趙姓命名,首先要考慮"趙"的同音字。因為趙字本身沒有其他普通詞詞義,組詞很困難。"趙"的同音字有:
肇 棹 罩 兆 召 照
和"趙"音近的字還有:
朝 招 昭 著 沼 找
用這些字做線索,是可以找出許多比較好的組合的。
(4)附著法。在命名時,不考慮與姓氏的意義聯(lián)系,單從名字的角度出發(fā),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字或組合,然后附著在姓氏后面。這是我國命名的主要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不考慮姓氏的其他意義,但姓氏和名字的聲音關系則不能忽略。
附著法也有單名雙名之分。單名只有一個字,命名者可根據(jù)孩子的出生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期望等方面,選擇一個最滿意的字眼兒。至于雙名,一般是要運用組詞法、提煉法或諧音法。例如:
A、組詞法
丁長勝 孔延年 毛萬齡 王知遠 伍正己 朱行先
何孟春 呂鳴世 宋思顏 李安全 杜懷寶 孟忠厚
金學詩 胡太初 馬知節(jié) 張長安 梅思祖 莫春暉
庾承先 葉廣居 葛立方 鄒補之 劉慎行 攀繼祖
這些姓名去掉姓氏后,都是普通語或詞組。由于這種語詞或詞組多半是現(xiàn)成的,因而最容易造成重名的現(xiàn)象。
B、提煉法
附著法不考慮姓氏的意義聯(lián)系,使用提煉法命名的效果頗佳。例如:
李三秋(語出"一日三秋" 沈丁卯(語出"丁是丁,卯是卯")
杜及峰(語出"及鋒而試") 葛如一(語出"表里如一")
上官卓爾(語出"卓爾不群") 朱夢求(語出"夢寐以求")
伍穿石(語出"滴水穿石") 于涉川(語出"利涉大川")
許木心(語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楊東來(語出"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崔樂心(語出"樂幽心屢目,遵事跡猶遽")
王春曉(語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孫野青(語出"秀野踏青來不定")
徐秋影(語出"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金露笛(語出"念月榭攜手,莫道群行早")
潘欲曉(語出"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孟千河(語出"巡天遙看一千河")
謝叢笑(語出"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張代中(語出"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趙平海(語出"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C、諧音法
陳劍閣(建國) 丁蔚來(未來) 徐靜珊(景山,地名)
梁基野(繼業(yè)) 谷見嵋(健美) 周巖素(嚴肅)
甘孜力(自力,語出"自力更生") 范柏年(百年)
段塵溪(晨曦) 高石川(石穿,語出"水滴石穿")
如果說提煉法為命名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的話,那么諧音法則為命名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境界。由于不必考慮姓氏的意義聯(lián)系,單純名字的諧音是很好處理的。它不僅可以使表義變得儲蓄朦朧,而且還具有變欲為雅的特殊功能。
(5)拆字法。古人取家,常常使用拆字法。如尤侗,字同人。這種方法完全可以用來命名,而且可以收到獨特的審美效果。所謂拆字,就是把一個字拆成兩個字。這種方法適用于單名。許多人取了單名,也發(fā)現(xiàn)不僅俗套,而且容易重名,很想改名。改名的方法可以增字,也可以拆字。
單名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母姓為名,一是以普通字兒為名。對于前者,抓字法是理想的命名方法之一。以姓氏為名,特別是以大姓為名,效果是不太理想的。例如:
張 王 嚴 何 呂 李
這樣的姓名顯得于粗淺,倘若把單名拆成雙名,效果迥異。例如:
張一工 嚴可人 呂木子
看上去,這些姓名有點怪,細琢磨卻耐人尋味。好比怪味豆,正是以其獨有的怪味而取勝。這種含有幾分怪味的名字,比起那些四平八穩(wěn)、千人一面的名字,更容易引人注目。 拆字法的基本手段是拆字。然而,拆字不能隨意地拆,如果拆得不倫不類,面貌全非,就失去了拆字的意義。我們介紹以下兩種拆字的方法。
A、依據(jù)文字學的原則拆字。這種方法可以利用許慎的《說文解字》。例如,許慎對以下姓氏的字形是這樣分析:
江,從水,工聲。 張,從弓,長聲。 柏,從木,白聲。
姜,從女,羊聲。 邵,從邑,召聲。 周,從用,口。
唐,從口,庚聲。 章,從音,從十。 冀,從北,異聲。
孫,從子,從系。
那么,這些姓氏就可以這樣拆字:
江--水工或工水 張--弓長或長弓 柏--木白或白木
姜--女羊或羊女 邵--邑如或如邑 周--用口或口用
唐--口庚或庚口 章--音十或十音 冀--北異或異北
孫--子系或系子
B、依據(jù)楷書的形象拆字。這種方法不考慮文字的原則,只根據(jù)楷書(主要指簡化字)的寫法來拆字。例如:
江--三工或工三(三點水視為三)
周--十同或同十 吳--口天或天口
王--一工或工一 馮--二馬或馬二
干一或一干 呂--二口或口二
土一或一土 章--立早或早立
二十或十二 方--占萬或萬點
陳--耳東或東耳(偏旁"阝"俗稱大耳)
苗--草田或田草(草字頭系古草字)
岳--岳山或山岳 羅--四夕或夕四
拆字時,無論用啊種方法,都會遇上無法離析的字,這種情況就不要勉為其難。利用《說文解字》拆字,往往會拆出一些今天沒有的或冷僻的字,這種情況可用諧音字作綿木或木綿。為了充分顯示拆字的審美效果。我們列舉以下數(shù)例使用拆字法命名的姓名:
董禾子(季) 賀今山(岑) 穆加貝(賀)
周午言(許) 于廣龍(龐) 包古月(胡)
劉公羽(翁) 林尚巾(常) 范元阜(阮)
除了以姓氏為名可采用拆字法,使用其他普通字眼兒為名也都可以采用拆字法。拆字的方法完全用。例如: 丁義人(儀) 元況心(悅) 尤東木(棟)
文大可(奇) 王九日(旭) 石雨辰(震)
梁乃禾(秀) 陳日華(曄) 吳方舟(舫)
李一弓(引) 武三原(源) 柳如心(?。?br />袁一寧(宇) 馬丁戊(成) 張重日(昌)
華公木(松) 賀高山(嵩) 馮日京(景)
(6)折音法。我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在注釋時,常常使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意,這就是反切。反切的原理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diào)。例如:
毛,莫袍切,即mò+páo=máo
該,古衰切,即gǔ+āi=gāi
詆,都禮切,即dū+lǐ=dǐ
訴,桑故切,即sāang+gǜ=sǜ
換一個角度看,反切就是把一個字離析為兩個音節(jié)。我們正要以利用反切的原理變單名為雙名。其方法有二:一是利用古代現(xiàn)成的反切,一是自己制造反切。我們分述如下。
A、利用古代現(xiàn)成的反切。有些漢字是多音字,因此有不同的反切。我們選擇的反切必須和字義吻命。如趙字有"直紹切",其他兩個反切就不適用。同樣的音讀,不同的韻書使用的反切字可能不同,如趙字《集韻》讀"直紹切",《說文解字》徐鉉引《唐韻》讀"治小切"。我們可根據(jù)情況隨意選擇。由于威信音讀有差異,有些反切很難切出今天的音讀,這不妨礙命名的使用。命名并不是拼音,它只是找兩個相關的字表達命名者意愿,不需要認真地切讀。 以下是我國某姓氏的反切:
王,雨方切。 張,陟良切。 卜,博木切。 錢,齊延切。
孫,思魂切 柯,居何切。 楊,余章切。 江,古雙切。
池,陳如切。 柳,力九切。 柴,鋤加切。 宮,居雄切。
過,古禾切。 韋,于非切。 黃,胡光切。 顧,古慕切。
祖,則古切。 都,東徒切。
那些以姓氏為名的人,就可以把古代的反切作為名字。例如:
張雨方(王) 劉陟良(張) 李博木(卜) 路齊延(錢)
鄧思魂(孫) 段居何(柯) 竇余章(楊) 嚴古雙(江)
謝陳知(池) 鐘力九(柳) 溫鋤加(柴) 馬居雄(宮)
尚之由(周) 賀居吟(金) 薛古禾(過) 范于非(韋)
孟胡光(黃) 雷古慕(顧) 畢則古(祖) 羅東徒(都)
對于其中不滿意的字,還可以進一步調(diào)整。發(fā)"謝陳知"的"陳"是姓氏,用在名字里有些別扭,可用諧音字代替,改為"謝辰知"。而"孟胡光"也可改為"孟湖光"。
其他普通字的反切也可以入名。例如:
蕭魚澗(雁) 李之刃(震) 丁奴冬(農(nóng)) 馮戶千(賢)
沈知鄰(珍) 巷郎?。幔?解博江(邦) 王力尋(臨)
使用古代現(xiàn)成的反切,雖然比較省事,卻有三個缺點:一、許多反切不適合入名,如"寧"讀"囊丁切","囊"不僅筆畫多,不好寫,而且受"窩囊"一詞的影響,多數(shù)人也不喜歡這個字;二、反切是古人注意的方法,反切用字必然比較集中,比較固定,相同的聲母或相同的韻母所使用的反切用字也大致相同,缺少變化;三、由于威信音讀的差異,許多反切一般的人切不出音讀來。因此,從命名的角度出發(fā),利用古人現(xiàn)成的反切,不如自己制造反切。
B、自己制造反切。就是利用反切的原理,把自己選中的字根據(jù)普通話的讀音離折成兩個音節(jié),然后根據(jù)音節(jié)再去選字。譬如劉姓的父親為兒女命名,他希望兒女性情安寧,生活安寧,工作安寧,決定用寧字。介"劉"系大姓,"寧"聯(lián)綴,不僅俗氣十足,而且容易重名。那就可以使用折音法。其方法如下:
①寫出"寧"的拼音:níng
②將聲母和韻母分開:n íng
③為聲母"n"增補韻母:nǎi、nán、nèi……
④為韻母"íng",增補聲母:
líng、míng、píng、qíng、tíng……
⑤根據(jù)兩組音節(jié)選字:
乃、南、男、內(nèi)……
玲、明、萍、情、亭……
⑥將兩組字給合名字,從中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組合,譬如"劉乃亭"。"乃亭"切出的聲音正是"寧"??梢钥闯?,"劉乃亭"這個姓名不僅保留了"劉寧"的音和義,而且審美效果也大大改觀。自己制造反切,選字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審美效果也大大改觀。自己制造反切,選字的范圍擴大了,命名的效果一般要優(yōu)于利用古人現(xiàn)成的反切。例如: 趙吉雅(賈) 路亦房(楊) 夏白霽(畢) 田之光(莊)
顧了然(蘭) 劉萬磊(偉) 梁鶴歸(輝) 王布音(賓)
析音而得的名字與拆字而得的名字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也含有一種特殊的怪味,在我國當代人名中,可謂異軍突起,獨領風騷。
(7)襯字法。就是在單字的基礎上綴加一個襯字。我國傳統(tǒng)的人名襯字大致可分為美辭、虛字兩類。例如:
A、美辭
丁士美 仇士良 丘士元 于子仁 仲子陵 全子棲
王彥章 何彥先 李彥仙 史公銖 馬公顯 楊公遠
田文虎 任文薦 向文敏 白元光 安無信 呂元善
石允常 吳允嘉 周允元
其中"士"、"子"、"公"、"文"、"允"之類均為美辭。這些美辭固然有實詞意義,但它倦姓名中,無論同姓氏還是名字中另外一字,意義上都不發(fā)生聯(lián)系。它們只是在形、音、義三方面起個襯托、調(diào)整作用。
B、虛字
譚之綱 顏之推 魯之茂 龔玄之 嚴挺之 裴松之
厲汝進 趙汝馭 衛(wèi)汝貴 顧我鈞 莫我愚 張我正
蕭自開 鄭自壁 艾自修 詹爾達 包爾庚 呈爾塤
閻其相 董其昌 丁其譽 劉斯?jié)?萬斯同 來斯行
何吾騶 朱吾弼 張吾瑾 薛所蘊 楊所修 沈所安
葉矯然 孟超然 吳浩然 耿靜如 朱炳如 梁藹如
尹如翁 管如德 冀如錫 鮑若雨 錢若水 孔若思
劉乃大 許乃釗 謝東實 方于魯 楊于庭 謝于寅
田在宥 蘇在熔 儲在文 溫曰鑒 白曰可 羅曰琮
淵維城 楊維楨 邊維垣 危亦林 朱亦棟 胡亦堂
丘必明 吳必大 李必恒 文不識 趙不尤 楊不花
郭以重 陳以莊 趙以夫 蔡再雄 白再榮 楊再思
朱方旦 牛方大 翟方進 鄔克誠 魏克愚 羅克開
馓可久 關可成 鄧可賢 李獻可 史志可 沈在可
盧何生 施何牧 張何丹 葉由庚 黎由高 朱由崧
費而音 施而寬 麥而炫
其中"之"、"汝"、"我"、"自"、"爾"、"其"、"斯"、"吾"、"所"、"然"、"如"、"若"、
"乃"、"于"、"在"、"曰"、"惟"、"維"、"亦"、"必"、"不""以"、"再"、"方"、"克"、"可"、
"何"、"由"、"而"之類均系古代漢語中的虛字。這些虛字意義比較虛,在名字里似乎有意義,又似乎沒有意義,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
除了美辭、虛字以外,其他字也可用為襯字,如數(shù)目字,干支字和一些普通的動詞、形容詞等。
自魏晉以后,特別是從宋元以來,由于范字的盛行,襯字在實際上和范字合為一體。這樣便使得襯字程式化。人們對襯字的使用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因而宋元以后的人名襯字便顯得呆板,拘謹,缺乏勃勃的生氣。
今天的人命名,完全擺脫了范字的束縛,可以充分利用襯字的襯托、調(diào)整的作用,使命名獲得更理想的審美效果。一般地說,傳統(tǒng)的美辭由于已經(jīng)用濫,難以推出新義,不易過多使用。而虛字則不同。過去因為范字很少有虛字,所以虛字的使用頻率并不高;近幾年由于盲目追求單名,虛字的使用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主給虛字的使用留下了廣闊的的窨。例如,以下是近幾年隨處可見的姓名:
王 菲 梁 艷 丁 瑩 陳 婷 李 民 齊 雅
趙 宏 劉 峰 張 勇 楊 輝 孫 躍 吳 濤
這些人名從審美效果看,實在是無足稱道。然而,我們只要加上一個虛字,情況就大不相同。
王亦菲 梁方艷 丁若瑩 陳是婷 李斯民 齊雅如
趙之宏 劉也峰 張且勇 楊既輝 孫躍然 吳可濤
如果能利用否定性的虛字,又是另外一韻味。例如:
袁未遲 崔不惑 田勿非
除了虛字以外,其他各種類型的字都可以用為襯字。例如,以下是我們近幾年看到的姓名:
A、李 云 趙 穎 高 群 B、張 惠 陳 光 宋 寧
C、馮 文 孫 平 王 璐 D、曲 江 柳 青 徐 陽
增襯字則如下:
A、李步云 趙飛穎 高幻群 B、張柔惠 陳逸光 宋勃寧
C、馮劍文 孫勁平 王地璐 D、曲半江 柳一青 徐九陽
其中A類增動詞,B類增形容詞,C類增名詞,D類數(shù)詞,要求字形諧調(diào),字音能使姓名的變化中產(chǎn)生力度。如"李云",其父母命名時,大概是出于崇尚白云高法的心理,這動機原是好的,只是和姓氏組合后,不僅平淡,而且透著幾分俗氣。嵌入去聲字"步"后,不僅讀起來鏗鏘有力,而且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產(chǎn)生了新的意境。這種襯字法和組詞法的不同點在于,襯字法不要求聯(lián)貫成義,甚至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跟姓名中其他字毫無關系的字眼兒;組詞法的基本要求則是聯(lián)貫成義。從這一點看,襯字法比起組詞法,在選字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
以上7種命名的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迄今為止中國人命名的概況。命名者在命名時,固然可以選定一種方法,但如果想使名更圓滿,不留缺憾,最好先將各種方法都試一下,經(jīng)過比較,再來一槌定音。
對于那些不追求命名含有意義的人來說,可以采用拆字法、析音法或襯字法。其方法是,首先根據(jù)姓氏的聲調(diào),了解各種聲調(diào)組合形式,在這個基礎上任意選擇一個自己滿意的字,然后再利用拆字法、析音法或襯字法把一個字變成兩個字。
我們在前面談的是單姓的命名方法。 我國的姓氏中有一部分是復姓。例如:
上官 司馬 歐陽 夏侯 諸葛 東方 萬俟
皇甫 尉遲 澹臺 鐘離 司空 司寇 司徒
聞人 慕容 端木 宇文 長孫 呼延
這些復姓一般是小姓,在命名上占了先天的優(yōu)勢。許多被大姓用濫了的字眼兒,一旦復姓結合,馬上就有幾分生氣。因此,復姓的命名,后顧之憂相應地少了許多。
從命名的方法看,前面談的7種命名方法均適用于復姓,但聲調(diào)的組合形式要有相應的變化。復姓取單名,姓名便是三個字,原則上可以參照單姓雙名的聲調(diào)組合形式。復姓取雙名,姓名便是四個字,聲調(diào)的組合形式就需要重新考慮??紤]的方法比較簡單,就是盡量避免聲調(diào)相同的字聯(lián)綴,尤其姓和名結合部分的兩個字。譬如"司馬","司"為陰平,"馬"為上聲。那么名的第一個字不要用上聲字,更不要使雙名均為上聲字。只有聲調(diào)錯落有致,讀起來才會瑯瑯上口。如
shàng gūan yún zhū ōu yáng jìng róng
上 官 云 珠 歐 陽 鏡 蓉
前者是去、陰、陽、陰,后者是陰、陽、去、陽,聲調(diào)的組合極為諧調(diào)。
有些復姓本身是聲調(diào)相同的字聯(lián)綴,如"澹臺"、"聞人"等,兩個字均為陽平,這樣的復姓最好取雙名,通過兩個字的聲調(diào)變化,彌補姓氏的聲調(diào)方面的先天不足。例如:
tán tái zōng wǔ wén rén hè chén
澹 臺 宗 武 聞 人 鶴 塵
前者用陰平過渡,轉為上聲,后者通過去聲過渡,又恢復陽平。這樣調(diào)整的結果,也可以達到音美的要求。
總之,命名并不難,要使姓名達到形、音、義俱佳的境界,卻又不那么容易。作為父母,在為兒女命名時,絞一番腦汁,至少可以使生活增添幾發(fā)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