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龍。馬是馬。龍馬是龍馬。馬,婦孺皆知;龍和龍馬,知道人就不多了。
先說龍。如今的課本里把龍說成是一個拼圖形象或者虛擬圖騰,而要從國學角度來說,作為“海陸空”三棲明星,龍真是的確存在過。我們熟悉的成語里就有“葉公好龍”、“屠龍之技”、“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一連串的龍;被史學家信賴推崇的史書《左傳》記載,舜帝曾為給自己養(yǎng)龍的人賜姓董,名為豢龍氏;一向對上古傳說持審慎態(tài)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夏朝有專門養(yǎng)龍的人,名為御龍氏……其實,大千世界,世間萬有,我們沒見過的,并不能因此就說沒有,比如龍,楊子一直篤信其有。
再說龍馬。龍馬,不是信馬由韁的“野馬”,不是漂洋過海的“海馬”,也不是天馬行空的“天馬”,龍馬是“海、陸、空、太空、外太空”的五棲“神馬”。龍馬,既是“神龍”,也是“神馬”。古人認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span>周禮》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里講:“馬實龍精”。意思是龍成了精就是馬,那馬要是成了精呢?《西游記》中的白龍馬,本來是西海龍王的太子,因為犯了死罪,變成一匹白馬,被唐僧騎了好多年,劫數(shù)一過,佛祖又加封為八部天龍,馬又成了龍。
兩年前在甘肅天水的伏羲廟的大殿里,我看見有一匹龍馬的雕像。傳說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天,伏羲正在卦臺山上凝思了望,忽見對面云霧滾滾,有一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而出。龍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圖,伏羲據(jù)此創(chuàng)制了八卦。事實上,中國還有一個地方也被稱為伏羲故里,就是河南省孟津縣。那里也有一個龍馬負圖寺,寺里也供奉著一匹三米多高的龍馬的雕像。
著名書法家、明末清初的王鐸曾寫《龍馬記》中記述:“余兒童時,戲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聲,曾出龍,相傳以為怪。’余亦驚訝以為奇。后數(shù)十年,閱石碣所記載,知為伏羲畫八卦肇端龍馬所負之圖,龍馬所出之河,今孟津西北,河中漩渦倒流者,即其處也。”
王鐸在石碑上看到的龍馬“身龍鱗,首口鼻類龍,喘成云,無角,毛文八卦”,意思是龍馬的皮毛上面紋飾著伏羲的先天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周文王時候,文王重新排列出了后天八卦,又推演成六十四卦,之后又寫出了卦辭、爻辭,當然這里也有周公的功勞,這就是今天的《周易》。
周文王的六十四卦,是從《乾》卦開始的,從類指的動物屬性來說,《乾》卦指的其實是馬。注意,有意思的事情就要來了,你打開《乾》卦閱讀,整個卦說的卻都是龍,孔子寫的《彖傳》這樣形容:“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為什么呢?因為普通的“龍”在八卦里是用《震》卦來代表的,《乾》卦代表的其實既不是普通的龍,也不是普通的馬,而是真正的“龍馬”。
乾卦 ,從下往上的六個陽爻,就好像是六匹龍馬:
第一匹龍馬,“潛龍勿用”,孔子解釋說,龍馬,是有德行的隱者,名啦利啦神馬都是浮云,龍馬即使躲起來也不苦悶,用個次叫作“遁世無悶”,與其說是城府,不如說是境界;
第二匹龍馬,“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子解釋說,龍馬的職業(yè)修煉就四個字,叫做“居中守正”,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出頭;
第三匹龍馬,“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孔子說,君子的使命是進德修業(yè),要養(yǎng)成不卑不亢的風格,朝乾夕惕,這樣即遇到了事業(yè)的瓶頸,也能進步,不礙事的;
第四匹龍馬,“或躍在淵,無咎”,孔子說,人生無常,事業(yè)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堅持正路就不怕;
第五匹龍馬“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子說,云從龍,風從虎,龍馬就是神馬,到了凌駕于浮云之上大有作為的時候了。
第六匹龍馬“亢龍有悔”,怎么講呢?孔子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簡單翻譯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走群眾路線,是要后悔的!
一路走來,每匹龍馬所處的時與位不一樣,每條龍的風格和表現(xiàn)也不一樣,從無名隱忍,到居中守正,再到如履薄冰,逆水行舟,一直到大展宏圖,再到最后的“急流勇退”,真是一路慷慨,一路滄桑,真是太刺激了!
孔子最后提綱挈領的總結出了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孔子看來,“自強不息”既是龍馬的精神,也是君子應該有的精神。
君子用這種“龍馬精神”來做什么呢?君子是要它來“進德修業(yè)”的。那什么是“進德修業(yè)”呢?簡單說,就是增進德行,建功立業(yè)!
對于楊子來說,三十而未立,四十而有惑,每每想起“進德修業(yè)”四個字,真是汗顏。
2014,甲午馬年,春利西南,隨著國學十講組全國巡回演講,楊子原創(chuàng)商務國學應用課程《工作一日禪 之職場心境界》深圳站,重慶站,成都站,伴著掌聲走過來了,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