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菲律賓華僑,在海外跋涉半生。幾經浮沉,衣錦還鄉(xiāng)的他萌生了濟世助人,造福相鄰的念頭。
于是,老人分別給家鄉(xiāng)幾所學校的校長寫了信,希望每個校長能提供十來個學生名單,他從中選定人選,作為他資助的對象。
家人真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贈,何必把程序搞得這樣復雜?不如來個快捷方式,譬如通過"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計劃",干凈利落地了卻一樁心愿,豈不是更好?
老人搖搖頭說:"我的血汗錢只給與那些配得到他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資格得到資助。是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還是優(yōu)秀生抑或是特長生,誰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單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讓家人買來了許多書,分門別類地包裝好,準備寄給名單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覷,這樣微薄的贈與是不是太寒磣了。大家斷定書中自有黃金屋,可翻來覆去也沒有找到夾在書中的紙鈔。只是,在書的第一頁看到了老人的親筆,贈給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落款處是老人的地址,姓名,電話和電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卻也不愿悖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書。
夕暉來去匆匆,老人常常對著電話發(fā)呆,有莫名奇妙的唉聲嘆氣。從黃葉凋零到瑞雪飄飛,誰也猜不透老人所為何事。
終于讀懂老人的心,源于新年的一張賀卡,很普通。上面寫著:感謝您給我寄來的書,雖然我不認識您,但我會記著您。祝您新年快樂!沒想到老人竟然興奮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終于找到一個可資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終于明白老人這些日子郁郁寡歡的原因,他寄出去的書原來是塊兒試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會有資格得到他的資助。
老人說:土地失去水分滋潤會變成沙漠,人心沒有感激滋養(yǎng)會變的荒蕪,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個冷漠自私的人,不是關愛別人,縱使給他陽光,日后也不會放射出自身的溫暖,且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的確,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應當?shù)模瑳]有什么是必須應該的,所以,沒有一種領受可以使無動于衷心安理得的,都應心存感激。一朵花會為一滴雨露鮮艷嫵媚,一株草會因一縷春風搖曳多姿,一湖水也會因一片落葉蕩漾清波,一顆心更應對另一顆關愛的心靜靜的綻放感情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