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還是巴納德?”
說話的是日本學者飯野春樹,他在研究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組織理論時曾指出,面對巴納德,有人會不時發(fā)出“怎么又是他”的疑問。言下之意是,巴納德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同樣有另外一種聲音,即“重新回到巴納德身邊”,主張深層次地解讀巴納德的思想。飯野春樹無疑屬于后者。他寫道:“經(jīng)過了古典和新古典理論,巴納德將組織理論推進到了名副其實的現(xiàn)代理論階段?!焙茱@然,“怎么還是巴納德”只是個虛張的提問,他深知巴納德關于組織的探討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至今都無人超越。
然而,真正讀懂巴納德并不容易。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中曾評價巴納德的《經(jīng)理人員的職能》“一時難以理解;盡管如此,它仍是一座紀念碑”。在眾多管理學家中,巴納德是最具有哲學家風范的。他熱衷于抽象的表達,語言平淡無味、文筆晦澀,但巴納德并不想改變,因為他認為只有這樣的敘事才配得上科學討論。在他眼里,組織就是一個縮小了的社會協(xié)作系統(tǒng),對其審視、解讀應當從社會學的立場出發(fā),它終究是一門科學而非藝術。
在巴納德的《經(jīng)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他第一次闡明了管理和組織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他開辟了“不是把管理詮釋為組織,而是在管理中理解組織,在管理學中把握組織論”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該書奠定了人本主義管理思想。在巴納德之前也不乏倡導人性化管理和采取福利措施的研究者,但他們的立足點是組織而不是員工。到了巴納德,人終于成了“主語”。如果說以前的管理理論中,人都是為組織而存在的,重視人是為了實現(xiàn)組織目標,那么在巴納德那里,人不再被異化為組織的工具,人是手段,也是目的,組織是為人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服務的。
巴納德一生只出版了兩部著作,除《經(jīng)理人員的職能》之外就是《組織與管理》。較之前作,《組織與管理》關注的議題、寫作的體例更為松散。例如,該書內(nèi)容涉及了人事管理、勞資制度、經(jīng)理人的素質與教育、組織的規(guī)劃、領導力的本質等管理學問題,但自始至終圍繞組織展開,從組織中探尋管理的最終出路,從管理中尋找組織的運行規(guī)律。
在半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巴納德的理論仍是有效的,仍然具有權威性。他從最簡單的人類協(xié)作入手,條分縷析,揭示了組織的本質及其一般規(guī)律。巴納德的管理學和組織論思想,體現(xiàn)著極權主義與個人主義、決定論與自由意志、有效性與能率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巴納德的理論使“個人與協(xié)作同時發(fā)展”成為可能,從而成為與未來時代要求相呼應的“作為人性之學的管理學”。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現(xiàn)代管理理論之父”,巴納德只是開了個頭,他的理論必將由后人加以修正和發(fā)展。事實上,彼得·德魯克、赫伯特·西蒙、亨利·明茨伯格、哈羅德·孔茨的相關理論恰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