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愿望,天下的父母沒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急功近利的愛、過度的愛、“虎媽”般的愛往往讓人感到窒息。
1.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
這是在家長身上存在的普遍行為,不少家長把自己的意愿凌駕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去完成自己小時候未達成的心愿。我有一個朋友從小家境優(yōu)越,不愛學習,中學畢業(yè)就沒有再上學了,后來嫁入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夫妻二人很恩愛,但朋友總覺得因自己文化程度較低,而難于融入丈夫的朋友圈,有了孩子后,雖然朋友依然整天留戀麻將場,但卻一心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博士。
點評:孩子不是彌補自己人生遺憾的工具,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2.讓孩子當眾表演
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家長們帶著孩子走親訪友聚會,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有的家長有一個喜好,喜歡讓孩子當眾“表演”,小一點兒的孩子背首詩、跳個舞,大一點兒的孩子比一比考試成績、考級情況等,很多孩子不愿意當著眾人面表演,家長覺得自己沒面子,不顧孩子的感受斥責強迫孩子,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
點評:當眾表演不是鍛煉孩子的勇氣,而是家長用孩子的成績來給自己“長臉”。
3.用“賞識教育”造就脆弱孩子
很多上一輩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信奉賞識教育,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也有一些家長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只講賞不講懲,使孩子在表揚和贊美聲中成長,一旦在學校遇到一點兒挫折,動輒跳樓、離家出走。
點評:贊美和批評從來都是孿生姐妹,適當的批評會增加孩子的耐挫折能力。
4.按照自己的喜好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
當今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年輕的父母不愿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三四歲開始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但是有些興趣并非是孩子的,而是家長強加的,家長通過自己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一些實用的“興趣”,逼迫孩子去學習,目的只有一個,有利于孩子的將來。
點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fā)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再培養(yǎng)會事半功倍,逼迫會使孩子喪失靈感。
5.“包辦”的愛導致孩子的反叛
一些家長自己的學業(yè)很成功,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設計未來孩子的道路,家長幫助孩子把握原則性的方向是應盡的義務,但是有些家長卻因擔心孩子走彎路而事無巨細,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的股掌之中,壓抑孩子的天性,甚至該吃什么該穿什么都由自己全權決定。然而孩子壓抑久了必然要爆發(fā)、要反抗。親戚家的小孩在上大學前被家里嚴格管制,上大學之后,就像一只出籠的小鳥完全失控了,整日逃課,入學成績排在全班前列的他,第一學期就掛科4門,后來整日迷戀網游,差點被退學了。
點評:壓抑后的爆發(fā)產生的危害常常無法估量,只要不是越格的事情,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但絕不是父母生命的重復,孩子是另一個全新生命的開始,是一個獨立的載體,允許孩子有個體的差異,尊重孩子的個體發(fā)展,幫助挖掘孩子的潛力,張揚孩子自身的個性,才是父母真正應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