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觀點,說的對嗎? — 批判性思維
海綿式思維
幾年前,韓寒拍了一部電影,叫做《后會無期》,里面有一句臺詞火了:“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話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這是真相嗎?你真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嗎?你以為你懂得的道理,你真的懂嗎?坦白講,老張不是特別喜歡這類話,這種話除了給人們麻痹自己的借口以外,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當然,我知道這句話有戲謔的成分,不是想較真,我是想追問一個背后的問題,你想一想,為什么總是這樣的話,特別容易被大眾接受呢?
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下,先來看看我們從小到大接收的教育,我們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只要有水,就吸進來。考試呢?考試你最喜歡的,就是選擇題和判斷題,選擇題還得是單選最好。關于考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內喜歡出選擇題,國外喜歡出主觀論述題。
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培養(yǎng)出的海綿式思維。什么叫海綿式思維?就是讓你不斷累積關于“對”和“錯”的判斷,或者幾個選項里唯一“正確”的判斷,就像小朋友看電影,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
受這一思維模式的影響,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希望求得一個確定的標準答案,都希望分一個青紅皂白,事情也由此變得非黑即白,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小孩兒的世界才分對錯,大人的世界,只看利弊?!笔聦嵉恼嫦?,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個人,不是好人,也不一定就是壞人。生活當中的絕大部分問題,也都不是選擇題和判斷題,而是主觀題,那這道主觀題怎么解?這就需要我們今天講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在歐美國家,從小培養(yǎng),它講求的是在吸收的過程中要做出質疑,分析、評價、反思。用一句話概括:批判性思維,就是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什么叫“再思考”呢?舉個例子,下圍棋的時候,你的思考過程就是自然思維,而復盤時候的反思就是對思考的再思考。普通的思考由于利益相關,立場不同,時間緊迫等等原因,總會有不少偏差和誤區(qū)。而對于思考的再思考,因為其更純粹,所以誤區(qū)往往會少得多。
有一段話,總結批判性思維,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分享給你:懷疑, 但不否定一切;開放, 但不搖擺不定;分析, 但不吹毛求疵;決斷, 但不頑固不化;評價, 但不惡意揣測;有力, 但不偏執(zhí)自負。
一句話概括批判性思維
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
運用批判性思維,有三個技巧:第一,避免歸因偏差,他說的原因成立嗎?;第二,識破推理謬誤,他說的結論合理嗎?;第三,細聽弦外之音,他想說沒說的,話里有話的,是什么呢?
聽到這里,你覺得我今天說的都對嗎?如果你完全沒有質疑,沒有批判的就全接受了,那今天是不是白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