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教授企業(yè)經(jīng)營與領導時,有許多學員提出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角色扮演問題。我認為領導者就是管理者。在企業(yè)界中,管理者通常站在第一線,事必躬親。他必須有效的處理部屬的問題,使該做的事都能及時而有效的完成??傊?,領導者必須鼓勵管理者,管理者則必須盡力推動領導者的計劃。領導者身為整個組織的首腦,經(jīng)常帶著光環(huán)。反之,管理者每天都必須與其它人溝通,必要時還必須抬出紀律。因此,領導者必須大力支持管理者,部屬才能明白整體政策。領導者還要了解,他對待管理者的態(tài)度,就是管理者對待員工,以及員工對待客戶態(tài)度的榜樣。領導者的態(tài)度決定管理者的能力,管理者的表現(xiàn)越好,員工的表現(xiàn)也越好。員工不在乎主管有多少才能,只在乎主管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事實上許多企業(yè)之所以會衰退,正是因為:(1)選錯管理者;(2)選對管理者,但沒有充分的支持管理者;(3)選對管理者,也充分的支持,但授權做同一件事的相關人員太多,引起彼此之間的競爭與沖突;(4)領導者把所有別人的努力全都歸功在自己身上;(5)領導者無法客觀的接受管理者或員工誠懇的諫言。領導者好大喜功,偏愛阿諛奉承的員工。中國最有智慧的哲人-老子說,不給自我標榜為賢人的人居高位。因為人們自我標榜、吹噓的目的是追求名利。這些人往往是沒有真才實學,卻有名利之心。重用這些人會使企業(yè)風氣敗壞,并且危害事業(yè)。所以,老子告誡人們:“美言不信、辯者不善、博者不知。”中國古代的君王-齊景公問晏子說:“用什么辦法得到賢良之人呢?”晏子回答,用他說的話來判斷是否舉薦他;用他所做的事來考察他的才能。親近賢人要以禮待人而不可輕辱。這就是得到賢人的辦法。所以,圣明的國君位居君位,減少冗官而贊揚實干;不講求言辭華麗而看重辦事的能力。親賢臣,遠小人,賢良之人自動會靠過來。君主昏庸才需要忠臣,就像無法照顧自己生活的父母才知道誰是孝子一樣。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