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剛進入小學,尤其是孩子剛剛度過漫長又放松的暑假,所以開學后的第一個月是孩子最不適應的一個月,孩子進入小學之后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最佳時期就是孩子入學的第一個月,這一個月也是形成差異的一個階段。這時的孩子需要關心、鼓勵、理解、幫助和規(guī)范,而這些需求和渴望,孩子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等待家長去解讀,作為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的情緒、興趣、身體的變化,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通過傾聽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從而有的放矢進行引導。這時的引導對他們的一生有極大的影響。如果這時我們家長放棄了這個機會,或把這種責任委托他人,那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遺憾。
一些父母忙于工作,有的將孩子交給保姆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的,那你的孩子在起跑時就已經(jīng)慢了。經(jīng)驗和事實告訴我們,父母的責任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所以我們希望由父母親自關心自己的孩子,不要以各種理由將這份責任轉(zhuǎn)嫁給他人代勞。
要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必須重視新生開學的第一星期,讓孩子確立這樣的觀念:現(xiàn)在是小學生了,每天除了學校學習外,回家還得自己學習,養(yǎng)成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的習慣。小學一年級取消了回家的筆頭作業(yè)。但是,現(xiàn)在的學習更多地強調(diào)活動、學生的參與,依據(jù)教學進程,可以讓孩子準備些明天課堂上的學習用品,有些孩子則需讀一讀拼音,練一練口算,說說英語,這其實也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
評價是一種導向,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不能一味的贊揚孩子,也不能不分狀況的否定孩子。而且家長要知道,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知識和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自信心、興趣和責任心將影響到孩子繼續(xù)學習甚至是孩子的將來。家長在評價孩子的時候不能只看孩子的學習成績,更不能只片面的評價孩子的分數(shù)。
關注并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
①養(yǎng)成"不亂扔垃圾"好習慣:他是振興中華民族具體表現(xiàn),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內(nèi)容。
②學會整理書包:教會孩子整理書包,堅持讓孩子自己整理,培養(yǎng)責任意識--只能指導,不要替代。整理書包是學生的事,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整理書包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準備的過程(今天有那些學習活動,所有的準備做好了沒有),也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過程。當家長的,要投入點時間,督促孩子認真執(zhí)行。一旦形成習慣,孩子受益,大人也省心。
③學會應急:放學接送的銜接,當家長有事不能準時來接或不能來接,孩子應該知道怎么辦?這也需要提前訓練。
④注意文明禮儀培養(yǎng):在這里你的孩子將逐步學習站、立、行、走的基本禮儀,學習課堂禮儀、課間禮儀、進餐禮儀、師生交往禮儀、生生交往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等一系列文明禮儀要求。文明禮儀的培養(yǎng)需要土壤,需要榜樣示范。因此,請每位家長營造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自覺為孩子樹立榜樣:教孩子招呼老師,那么自己先和老師打招呼;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自己首先不說臟話……
⑤理解支持學校的常規(guī)訓練和要求: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通過訓練基本了解怎樣參加升旗儀式、做課間操、進行路隊制放學,學習課堂上怎樣聽講、下課怎樣休息、怎樣與老師、同學相處,怎樣做清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