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dǎo)讀:君子是流動的、變化的,是生命成長過程中人心里一種人性的善意,是一種根性,隨時可以以一種自省的方式去喚醒。
說完了小人,我這里也要替君子說幾句話。大家不要把真君子逼成偽君子。其實(shí)偽君子有兩種偽,一種是與道德不符,低于道德底線以下的偽;第二種是在公眾形象的壓力下被迫高于這個標(biāo)準(zhǔn)。這是另外一種不真實(shí)。但是我為什么說公眾的約定俗成有可能成為一種可怕的慣性?我們沒有必要把君子想象得不食人間煙火,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往往會因?yàn)檫^分地提升一個東西的價值而貶損它真正的意義。
其實(shí)在我理解,君子也是一種很樸素、很坦蕩的人格,也就是說,君子之道為什么人人可為?易老師說得對,君子之上是圣人,其實(shí)比君子更高一點(diǎn),就是說更高一點(diǎn)的標(biāo)準(zhǔn)在《論語》中被表達(dá)為“士”,就是知識分子,它要求“士”要弘毅,要以天下為己任,要死而后已,但沒要求君子這樣。 君子是什么?其實(shí)就是普通常人的生活規(guī)范。就我的理解,《論語》中的君子是非常簡單和樸素的。 首先,君子允許有過錯??鬃诱f君子“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要勇于去改正。什么叫“過”?錯而不改是所謂“過”。你先無意犯了錯,從主觀上堅(jiān)持不去改這才叫做真正的“過”。 孔子說,你看世間萬物,太陽輝煌吧,月亮皎潔吧,難道沒有日蝕和月蝕嗎?太陽和月亮被遮蔽的時候,人們是看得見的,等它過去以后,它還在天上,人們照樣要仰望它。所以《論語》中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标P(guān)鍵是君子不文過飾非。第一,允許錯;第二,允許改。這就是君子的過錯觀。 君子的態(tài)度,也就是孔子說的“仁”。“仁”是很簡單的,他說了五點(diǎn),說這五點(diǎn)行之天下可為仁,也就是恭、寬、信、敏、惠。 君子的情懷,他“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他怕的是自己沒有能耐,不怕別人不了解他,君子仍然是恭敬的、寬和的,不帶有那么強(qiáng)的攻擊性。真君子,所謂“訥于言,敏于行”,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就是說,君子他有一種寬和沉默,所謂“剛毅木訥近仁”嘛。一個人內(nèi)心是剛毅的,但他的人可能不是善辯的。那么,他做一件事的時候“先行其言”,把他要說的話先做到了,而后從之。 所以我說不要誤讀君子,我老覺得現(xiàn)在把君子提升到“士”,甚至“圣人”,太高了。其實(shí)孔子在他活著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圣人,孔子心中的圣賢之境也是挺難達(dá)到的,高處不勝寒的。他的學(xué)生問,什么叫仁?他說是“愛人”。然后學(xué)生問,是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孔子說,你說的這個境界,雖“堯舜其猶病諸”,堯帝、舜帝也做不到。我說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每一個想讓自己樹立起來、想安身立命的人,他必須先用這樣的心樹立別人,每一個自己想發(fā)達(dá)的人,他也必須用這樣的心幫別人發(fā)達(dá),將心比心,在最近的地方幫大家把事情做了,這就是仁義的方法。 所以君子是一個樸素的概念,這是我要說的第二句。第一句是君子可以有過錯;第二,君子很恭敬,很寬和,很樸素。 第三,君子不是一生的標(biāo)簽,君子不是墓志銘,它是流動的。 我相信很難有人終其一生,他的言行舉止永遠(yuǎn)那么君子。《論語》里還有一個詞,叫“君子不器”,就是真君子他不追求一種固化的、確定的價值。不是說我現(xiàn)在是個杯子我就只能裝水,我現(xiàn)在是個桌子我只能托起其他的東西。君子是流動的、變化的。君子允許有彷徨、有困頓,君子也有不如意的地方。 其實(shí)孔子也曾經(jīng)說過,富貴如果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我也愿意去做。但是如果富貴不可求,不合于君子之道,違我心愿的東西我就不愿意做了。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君子是流動的、變化的,是生命成長過程中人心里一種人性的善意,是一種根性,隨時可以以一種自省的方式去喚醒。但君子不是圣賢,君子不能因?yàn)楸谎鲆暥皇柽h(yuǎn)。我相信君子作為一種基因,在我們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都能遇得到,都能得到喚醒,這就是我理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