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張恒講師,張恒聯(lián)系方式,張恒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張恒:《中國式財富思想通才文化本土化輸贏論體系》工作室
45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張恒:《新史學》
2016-01-20 27046
《新史學》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chǎn)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tǒng)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早年結識康有為,研究新學,宣傳變法。戊戌政變后,政治上日趨保守。1918年起脫離政界,此后專事講學與著述。史學是其所長,在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上有一定的影響。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梁啟超繼上年在《清議報》上發(fā)表《中國史敘論》之后,又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著名的長文《新史學》。前者著眼于撰寫"中國史"的具體構想;

  后者著眼于從理論上批判"舊史"。作者自稱"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在創(chuàng)立"新史學"。這兩篇文章,后來分別收入《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和第四冊。

  《新史學》全文凡6節(jié),其次第是:中國之舊史、史學之界說、歷史與人種之關系、論正統(tǒng)、論書法、論紀年。它與《中國史敘論》在節(jié)目上多有異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后連貫,二文在內(nèi)容上互相補充,故宜結合起來考察,益可見作者倡導"新史學"的旨趣所在。梁啟超對西學有廣泛的涉獵,他在這兩篇文章中,運用西方學者的歷史哲學(主要是近代進化論思想)和史學方法論,提出并闡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學理論問題。

  關于歷史撰述的性質(zhì)和范圍。作者在兩文中都論到史學的"界說",而歷史撰述的性質(zhì)和范圍則是"界說"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問題。作者指出:"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也。"他說的"歷史",按其意,當是歷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歷史撰述是"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這實際上是指出了"新史學"之歷史撰述的性質(zhì)。以此為前提,作者給歷史學確定了一個內(nèi)涵,就是:"進化者,往而不返者也,進化無極者也。凡學問之屬于此類者,謂之歷史學。"質(zhì)而言之,歷史學當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考察和敘述種種進化現(xiàn)象,這就是"新史學"的本質(zhì)。作者認為,"歷史之真象"即運動規(guī)律"如一螺線"。這里說的"歷史",是指客觀歷史過程。他的這個認識,把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的樸素進化觀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梁啟超之言歷史進化和歷史真象,并未超出他的老師康有為所謂據(jù)亂、升平、太平與世漸之說,即局限于庸俗進化論的范圍。關于歷史撰述的范圍,梁啟超說:"歷史〔撰述〕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也。"作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有進化的現(xiàn)象,都"屬于歷史之范圍",但通常歷史撰述所記常限于人類,這是因為:"人也者,進化之極則也,其變化千形萬狀而不窮者也。"指出了人類進化在"凡百事物"進化中是最為復雜的特點。這樣,梁啟超就注意到歷史研究有"廣義"、"狹義"之分:"言歷史之廣義,則非包萬有而并載之不能完成;至語其狹義,則惟以人類為之界。"這種劃分,在理論上是重要的。梁啟超進而又指出:就"狹義"的歷史來說,也不是都可以寫入歷史撰述的。他認為:"欲求進化之跡,必于人群","人類進化云者,一群之進也,非一人之進也"。因此,"歷史〔撰述〕所最當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茍其事不關系人群者,雖奇言異行,而必不足入歷史〔撰述〕之范圍也。"從中國史學之歷史觀的發(fā)展來看,從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進步;從重視個人的作用到重視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進步。但梁啟超強調(diào)"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并沒看重"人群"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及其分配關系對于這種"進化"的作用,這是他的局限性。

  關于歷史哲學和史學的社會作用。梁啟超認為,歷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尋求一種理性的認識;但是這種理性認識的獲得則必須是"客體"和"主體"的結合;而只有獲得了這種理性認識,史學才具有了它應有的社會作用。他指出:"歷史〔撰述〕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所謂"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說的歷史哲學。梁啟超認為,史學是由"客體"和"主體"結合而成的。所謂客體,"則過去、現(xiàn)在之事實是也";所謂主體,"則作史、讀史者心識中所懷之哲理是也"。他進而闡述說:"有客觀而無主觀,則其史有魄無魂,謂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觀而略于客觀者,則雖有佳書亦不過為一家言,不得謂之為史)。是故善為史者,必研究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謂歷史哲學者出焉。歷史〔撰述〕與歷史哲學雖殊科,要之,茍無哲學之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有斷然矣。"梁啟超從歷史研究和撰述之客體與主體的關系著眼,提出歷史哲學是為良史的前提,這在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和建設上有重要的意義。他認為,歷史哲學之所以重要,還在于它對從認識"局部之史"到認識"全體之史"、從認識史學本身到認識"史學與他學之關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尤為重要的是,還在于它的社會作用,即:"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為理論之美觀而已,將以施諸實用焉。歷史〔撰述〕者,以過去之進化導未來之進化者也。吾輩食今日文化之福,是為對于古人已得之權利,而繼續(xù)此文明、增長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對于后人而不可不盡之義務也。而史家所以盡此義務之道,即求前此進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無疆也。史乎!史乎!其責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難!"這是表明,史學對于文化進化的社會作用,主要不是對于一人一事之經(jīng)驗教訓的借鑒,而是從公理公例中得到啟示,即"循其理、率其例"而表現(xiàn)出來。這是"新史學"理論體系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關于"史學與他學之關系"。重視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也是"新史學"的特點之一。梁啟超認為:"地理學也,地質(zhì)學也,人種學也,言語學也,群學也,政治學也,宗教學也,法律學也,平準學也(即日本所謂經(jīng)濟學),皆與史學有直接之關系。其他如哲學范圍所屬之倫理學、心理學、論理學、文章學及天然科學范圍所屬之天文學、物質(zhì)學、化學、生理學,其理論亦常與史學有間接之關系,何一而非主觀所當憑藉者!

  取諸學之公理公例,而參伍鉤距之,雖未盡適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他在《中國史敘論》中,討論了地理學、人種學、年代學、考古學與撰述中國史的關系;在《新史學》中,有"歷史與人種之關系"、"論紀年"的專題。舉例說來,他強調(diào)"地理與歷史,最有密切之關系",諸多論述,皆源于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的理論;他論"歷史與人種之關系",則多據(jù)康德學說。他所引進的西方學人的一些認識,即便在當時來看,有的也是不正確的;但從他倡導的"新史學"的方法論來說,在當時卻是有積極意義的。

  關于對"中國之舊史"的批判。這是梁啟超"新史學"論綱的一個突出的部分。這個批判,貫穿于二文之中,其勢之猛,其辭之烈,前所未有。他認為中國史學是"發(fā)達"的,但他對這種"發(fā)達"卻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它不過是"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梁啟超具體指出"中國之舊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二曰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三曰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四曰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緣此四蔽,復生二病",一是"能鋪敘而不能別裁",二是"能因襲而不能創(chuàng)作";"合此六弊",又有三"惡果",即"難讀"、"難別擇"、"無感觸"。其議論排擊,多以西人、西史為據(jù)。梁啟超雖也慷慨地把司馬遷、杜佑、鄭樵、司馬光、袁樞、黃宗羲奉為中國史學上的"六君子",但認為其余史家多碌碌無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的"家譜",是"地球上空前絕后之一大相斫書",所有的本紀、列傳只是"無數(shù)之墓志銘"的"亂堆錯落","汗牛充棟之史書,皆如蠟人院之偶像"等等,其所否定,可謂淋漓盡致,頗有不容分辯之勢。這在當時提倡西學、批判舊學的思潮之下,提出對"中國之舊史"的批判,為"史界革命"和開創(chuàng)"新史學"開辟道路,在思想觀念的轉變上對中國史學的近代化過程,具有客觀上的積極作用。但也必須看到,梁啟超的這種對"舊史"的批判,在立論上,往往得失參半;在許多結論上,更是誤解強于精審,謬誤多于正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這種批判不是建立在冷靜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因而帶有明顯的武斷和感***彩。又一條是,作者錯誤地認為,在"新史學"和"舊史學"之間絕然存在著一道鴻溝,既無任何聯(lián)系,卻有對立之勢,故以徹底否定"中國之舊史"為目的。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苛求于梁啟超。其實,有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參照者,即章太炎1904年出版的《訄書》重訂本。《訄書》對西學的理解、消化、吸收,對中國史學的剖析、揚棄,反映出更多的理性認識,是梁啟超二文所不及的??偟膩砜?,《新史學》的成就,在倡言史學之"新"的方面,有首開風氣的歷史作用;而在批判史學之"舊"的方面,雖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但尚不能作為一種理性的批判來看待。
 

上一篇 《考工記》
上一篇 《文史通義》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