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四象”之四
四、人類的時間與空間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人類的時間和空間與地球密切相關。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以子、午、卯、酉為四象。子正為子夜零點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背對太陽的長夜中最黑暗的時刻,屬太陰;午正為正午十二時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面對太陽的白晝中最明亮時刻,屬太陽;卯正為凌晨六時正,是由太陰向太陽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人們開始見到太陽,屬少陽;酉正為黃昏六時正,是由太陽向太陰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處于太陽落山時刻,屬少陰。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構成了地球自轉的時空體系。事實上,這一時空體系是以人類自身為參照物,研究太陽相對于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qū)域)的運動規(guī)律,所以,它以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qū)域)和太陽為兩儀,根據(jù)人見到的日照狀態(tài),以其強弱區(qū)分陰陽,這樣就產生了因日照而異的四象:子、午、卯、酉。
地球自轉還確定了東、西、南、北四象。按地球的自轉方向確定東、西,按地軸方向確定南、北。構成了地面位置的時空體系。事實上,這一時空體系仍然是以人(包括作為觀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區(qū)域)和太陽為兩儀,研究太陽相對于觀察者的運動,以觀察者看到的卯時左右太陽升起的方向為東,酉時左右太陽落山方向為西,正午時太陽的方向為南,反之為北。這是子、午、卯、酉與東、西、南、北的結合,是時間和空間的結合。
在我國的古代歷法中,醫(yī)用歷四柱干支年從春分開始,春分日的晝夜相等。卯時正日出,方向為東;酉時正日落,方向為西;午時正日中,方向為南;子時正日背,方向為北。一年四季、十二時辰和東西南北就這樣協(xié)調和同步。
在《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中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弊印⑽?、卯、酉是這一時空體系中的四個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時空點。就像一年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確定一樣,為了進一步確定一天中的時間,對這四個時空點間的四個間隔作進一步分割,每一個間隔分為三分,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等于兩小時。從而完成了一天的計時。
干支年、望朔月和子午日的結合構成了古代的天文歷法。在《尚書·正義》中說:“四時,時各九十日有余;分為八節(jié),各四十五日有余也。節(jié)氣者,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時分之,均分為十二月,則月各得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以初為節(jié)氣,半為中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也。計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強半也?!痹凇饵S帝內經·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中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其中的“紀”指日月的運行軌道。整句的意思是:天為陽體,地為陰體,日為陽體,月為陰體,日月沿著各自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太陽在黃道面上轉一周,月亮轉十三周略缺,大月和小月累計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余下的時間按閏月處理。由此確定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