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錢錦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讀書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鬃诱J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是自幼童起就必須做的學問,如果做好這些,還有時間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當時指古代文獻或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事實上就當今的情況來看,如果一個人在家孝順,在外忠誠,做事謹慎,說話守信,如此能把父母、兄弟、領導、同事的關系處理好,就足以讓其在社會上立足、安然生活了。當然這樣還不夠,欲成大事者,還要有博大的胸襟,能容眾愛眾,能親近賢者,向有仁德的人看齊。
孔子的這些主張無疑與當今的教育現狀形成鮮明的反差。試看當今之教育,孩子還在娘胎里就開始搞胎教,生下來剛會說話也許就要教孩子背唐詩、說英語,自入學開始,文化知識的學習、考試幾乎成為孩子學習的全部,學校里該有的音樂、美術、勞體等課程大都也為文化課讓了路,即使這樣還不過癮,直到讓補習、家教將孩子的課余時間全部塞滿方才作罷。對孩子的要求,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的一切都可放寬。家務會不會做,父母下班回來會不會停下學習出房門迎接, 出門在外看到長輩會不會主動問候,乘公交會不會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等等,這些日常的行為都可以被忽略掉,唯一不能忽略的就是考試成績,因為這關乎到孩子能不能上好學校,將來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看來,當前教育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促進升學與就業(yè)。至于學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優(yōu)秀的品質,是否有良好的心態(tài),是否有廣博的愛心等,都只是落實在幾句教育口號中而已,真正常抓不懈、狠抓落實的還是學分、升學率、就業(yè)率。清代學者李顒看了《論語》中這句話后,在其《反身錄》中發(fā)表了與筆者相類似的觀點:“今之教者,不過督以口耳章句屬對作文,朝夕之所啟迪而鼓舞者,惟是博名謀利之技?!倍宕硪晃焕韺W家陸隴其在其《松陽講義》中也提出了對現今的家長來說更值得借鑒的主張:“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yǎng)之道失也。后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發(fā)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圣大賢,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于胸中,念頭既差,功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于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依筆者之見,一個社會,如果教育的功能完全被功利化,那么這個社會勢必會充滿無盡的競爭與壓力,人們勢必會從浮躁走向低俗、迷茫與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