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的交際法則
錢錦國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許下的諾言只有合乎事宜,才能得以兌現(xiàn);對人的恭敬只有合乎儀則,才能遠離恥辱;親近的人中不失離當(dāng)親之人,也就值得尊崇。
有子此言,是告誡后人言當(dāng)思義,恭當(dāng)思禮,因當(dāng)思親。不切實際的隨意表態(tài),往往兌現(xiàn)不了,所謂輕諾必寡信?,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起初為取得信任,而把胸脯拍得山響,等到最后卻又因言過其實、無法兌現(xiàn)而失信于人。所以,說話當(dāng)慎始慎終,要許諾就必須考慮是否合宜順理、切實可行,這樣才不至食言。而不合宜、不順理的許諾也不必死守不放,孟子離婁篇說:“言不必信,唯義所在。”否則就會像尾生一樣,與女子約于橋下,遇河水暴漲,尾生先至,而女子不來,尾生為守信抱柱不去,終被淹死。此乃孔子所謂“硁硁然小人哉”,實在可笑。
對人恭敬本是理所當(dāng)然,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恭敬過了頭便是阿諛諂媚、溜須逢迎,難免丑態(tài)百出,自取其辱。所以孔子講:“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崩献右仓v:“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惫湃撕苤v節(jié)操,待人接物強調(diào)恭而不媚,約之以禮,絕不肯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但在權(quán)力決定一切的今天,世人為搭上關(guān)系、找到靠山、打開財路,不惜卑躬屈膝,搖尾乞憐,極盡阿諛之能事,即使顏面掃地也在所不惜,實在可恥。
曾子立事篇說:“觀其所愛親,可以知其人矣。”要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他跟誰在一起便可得知,那些能夠明辨是非,親賢遠佞的人,往往具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是很值得尊崇的,但要達此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倒還能是非分明,親近賢能,但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昏庸麻木,身邊常常圍繞的是一幫阿諛之徒,這樣輕則害身,重則誤國。殷紂親費仲而遠比干,終為周所滅;夫差親伯嚭而遠子胥,終為越所滅;胡亥親趙高而遠群臣,終為漢所滅;后主劉禪,雖有諸葛亮出師表之鑒,但仍親黃皓而遠姜維,終為魏所滅。實在可悲。
此為錢錦國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2011年5月31日,錢錦國老師舉辦論語讀書會第十六期,主講論語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