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外企招聘員工面試時出了這樣一道題:要求應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八份,分給八個人,但蛋糕盒里還必須留有一份。面對這樣的怪題,有些應聘者絞盡腦汁也無法完成;而有些應聘者卻感到此題很簡單,把切成的八份蛋糕先拿出七份分給七個人,剩下的一份連蛋糕盒一起分給第八個人。應聘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從這道題中就顯而易見了。(2)."擁擠"的位置--歸聚效應.細心的人會發(fā)現,在每個大大小小的城市街道上,經常見到一些地段上的商店十分擁擠,形成一個繁榮的商業(yè)中心區(qū),但另一些地段卻十分冷清,沒有幾個商業(yè)店鋪。好像大家都擠在一個地方做生意似的。更有意思的是,同類型的商家往往總是聚集在比較近的地方,比如肯德基、麥當勞之間總是緊緊相鄰。(3).猴子和帽子--信息不對稱
有一個賣草帽的人,一天,他叫賣歸來,到路邊的一棵大樹旁打起瞌睡。等他醒來的時候,發(fā)現身邊的帽子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而且每一只猴子的頭上都有頂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于是就把自己頭上的帽子拿下來,扔到地上;猴子也學著他,將帽子紛紛扔到地上。于是賣帽子的人撿起地上的帽子,回家去了。
后來,他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兒子和孫子。很多年之后,他的孫子繼承了賣帽子的家業(yè)。有一天,他也在大樹旁睡著了,而帽子也同樣被猴子拿走了。孫子想到爺爺告訴自己的辦法,他拿下帽子扔到地上??墒呛镒臃堑珱]照著做,還把他扔下的帽子也撿走了,臨走時還說:"我爺爺早告訴我了,你這個老騙子會玩什么把戲。"
再來看一個故事:有一個古董商,他發(fā)現一個人用珍貴的茶碟作貓食碗,于是假裝很喜愛這只貓,要從主人手里買下。貓主人不賣,為此古董商出了大價錢。成交之后,古董商裝作不在意地說:"這個碟子它已經用慣了,就一塊送給我吧。"貓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這個碟子,我已經賣出多少只貓了?"
古董商萬萬沒有想到:貓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認為對方不知道"的錯誤大賺了一筆。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劣勢,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困境。誰都不是全知全覺,那么怎么辦?首先,為了避免這樣的困境,我們應該在行動之前盡可能掌握有關信息。(4).漂亮女孩沒人追--逆向選擇的困境
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巧婦伴拙夫"的奇特現象。漂亮女孩身邊的男孩總是貌不出眾、能力平常,而那些普通女孩倒是不乏優(yōu)秀男生與之相伴。經濟學家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那些對漂亮女孩向往已久的崇拜者相互之間,以及和漂亮女孩之間都不能溝通信息。
漂亮女孩的追慕者會這樣想: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輪得到我來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有錢的闊佬,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于是長嘆一聲,轉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而巴菲特在華爾街上巧遇來紐約觀光的漂亮女孩之后,也頗為心儀,但是巴菲特轉念一想: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輪得到我來追?肯定有哪些比我年輕的闊佬,比如比爾·蓋茨去追求她。于是巴菲特長嘆一聲,轉而與結發(fā)老婦相伴去了。
漂亮女孩去微軟公司面試時,巧遇比爾·蓋茨。面對如此佳人,比爾·蓋茨可能再也不能正襟危坐了,心中一陣激動,但比爾·蓋茨轉念一想: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輪得到我來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更強壯的闊佬,比如喬丹,去追求她。于是比爾·蓋茨長嘆一聲,繼續(xù)埋頭工作。
漂亮女孩去觀看籃球比賽時,邂逅飛人喬丹。面對如此佳人,喬丹豈能等閑視之,腦海中翻起千層浪,但喬丹冷靜下來一想: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輪得到我來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更英俊的小伙,比如她的什么同學或同事,早就已經把她追到手了。于是喬丹長嘆一聲,轉身來個空中走步。那些想追求她的人相互之間都不能互通信息,也不了解漂亮女孩的尷尬處境和真實想法。結果是每個想追求她的男人都根據自己的預期來決定是否要去追求漂亮女孩。由于大家都預期追求漂亮女孩一定是極高的門檻,最后造成大家都退縮不前。
在這個困惑中,大家只觀察到了女孩的美貌,只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而根本不知道其他任何信息。最后每個人都相信追求漂亮女孩的代價將是很高的,因而大家都不采取行動。最后反而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懵懵懂懂的普通男生追到漂亮女孩。(5).食堂里的合謀--收益分析
一日,同宿舍的小強、小明與小力去學校食堂吃飯。飯至中途,忽感無味,于是商量買點豬頭肉,解解饞。然而,由誰出錢?由誰排隊?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一番議論之后,決定玩"剪刀、石頭、布"游戲,由前兩個輸者出錢,最后獲勝者排隊。
經過幾輪激烈的角逐,小強和小力先后敗下陣來,于是無奈地從口袋中掏出飯卡,交給笑容滿面的小明。不久,誘人的豬頭肉和牛肉端上桌來,眾人一陣瘋搶,轉眼間只剩兩只空碗。這時小強提議再來一次,輸者請喝飲料。小明猶豫了一下,終于點頭同意。就在這一瞬間,小強悄悄地伸出兩根手指頭,小力心領神會。一聲"開始",兩把剪刀齊刷刷落下,剪向小明那只寬大的手掌。他雖然滿腹疑惑,但還是乖乖地買飲料去了。<<消費會省就是賺>>.未學會賺錢前,先要學會花錢。不要小看花錢,里面的學問可不小。狄更斯曾說過:"省了一便士就是賺了一便士。"用一倍的錢得兩倍的利,何樂而不為!
(1).老太太買房子--消費觀
有一個故事曾經很流行,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
中國老太太一輩子都在攢錢中度過,目標就是要搬出自己破舊的房子。經過數十年奮斗,最終她買下一所屬于自己的新房子,然而還沒來得及搬進去她就不行了,臨死時她幸福地說:"終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中國老太太無牽無掛地走了。
而那位美國老太太在臨死時也幸福地說:"終于還清了房屋貸款……"同樣也是無牽無掛地走了。不同的是,那位美國老太太雖然在還貸款中度過了一輩子,但是卻住了一輩子好房子。
兩個老太太,代表著中美兩種不同的消費觀。(2).8分錢的機票--總利潤
一個聰明的中國留學生小朱在歐洲旅行時,準備從巴黎乘飛機飛回倫敦。如果按正常航班來買票,票價是181英鎊,這對不太富裕的小朱來說顯然有點貴了,于是他仔細搜尋報紙信息,希望能買到最便宜的機票。結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后機票價是多少?6.3英鎊!
但這還不算小朱買到的最便宜的機票呢。有一次他從比利時飛回倫敦,竟然只花了0.01歐元,合人民幣8分錢!
小朱后來把這種現象寫進自己的暢銷書《3000美金環(huán)游世界》里。
為什么歐洲的機票能這么便宜?這就是我們要提到的另一個經濟學現象:價格歧視。(3).價格上的"貓膩"--信息決勝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先不說你能夠賺多少錢,如果你能用1元錢買2元錢的東西,那么你的錢就會憑空多出了一倍。
但是,這種好事兒真的能落到我們頭上嗎?是的,我們之所以以前不明白這回事,是因為我們不明白價格里面的"貓膩"。(4).婚姻"四大收益"--分析收益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位女子要出嫁,母親就告訴待嫁的女兒說:"到夫家后,要拼命存私房錢,免得有什么萬一,將來被休了,生活無所依靠!"女子嫁到夫家后,真的遵循母親教誨,努力存私房錢,有一天,婆婆發(fā)現媳婦存很多私房錢,責怪媳婦掘取夫家錢財,遂令兒子休了媳婦。媳婦卻沒有任何難過悲傷,回到娘家后,就告訴母親說:"娘說得對!還好我存了許多私房錢。"
古代尚且如此,現代社會更是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社會是追求效益盤算收益的社會。就拿征婚廣告來說吧,只要我們稍稍留意一下,男人大都炫耀其身份地位金錢來征婚,而女人則以亮麗溫柔體貼作資本。身份地位金錢,說白了就是經濟實力,擺開了"買方市場"的架勢,亮麗溫柔體貼看上去很"軟性",其實這里面也包含著巨大的經濟"潛價值"。美麗的女人永遠是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本身就具有經濟價值。難怪專家們說:擁有金錢哪怕是丑陋的男人,找一個亮麗的女人易如反掌。
那么,人們談情說愛、喜結連理,究竟圖的是哪門子收益呢?馬克思作過一番分析,認為愛情迷人的面紗后掩蓋的是"生育后代"的目的。其實在現代社會,生育完全可以不必通過婚姻來完成,弄個玻璃管子就行,花錢也不一定多!
有人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許更為確切。專家指點:在本質上,婚姻就是一種投資行為,值不值得投資,要首先分析收益。結婚是一個雙贏方案,因為出于自愿,并且雙方受益。結婚的收益,更集中地體現在"規(guī)模效應"上--"兩個人單獨生活要兩套廚具,兩個人結婚后只需要一套廚具,這就是規(guī)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