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謙,孔令謙講師,孔令謙聯系方式,孔令謙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中華講師網特聘講師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孔令謙:守常養(yǎng)心,保身之道
2016-01-20 46243

年輕人更易成“老頑固”

  當下諸多年輕人,只求創(chuàng)新,不懂繼承,只求變,不求常,這是不懂得新的一定是在舊的基礎上才可以生長而來。

  □:隨著年歲的增加,人的身體自然會衰老,而在精神上同樣也在走下坡路,具體表現在記憶力減退、不愿接受新事物、觀念老化等。您認為人當如何避免精神上走向“老頑固”?

  ■: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我覺得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上的衰老,其二是因此而導致的精神狀態(tài)。就身體而言,人吃五谷雜糧,誰也無法抗拒自然規(guī)律。無論是誰,老天都很公道,只是有些人平素比較注意,因此衰老來得晚一點,相反,則會來得早一些。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耗散其真,以欲竭其精,物快其心,逆于生樂”,又如何不會半百而衰呢?關于人體生長發(fā)育過程的規(guī)律,在《黃帝內經》中將女子以七歲為基數,男子以八歲為基數,大多數女性是經歷了七個階段,男性則經歷八個階段,來完成了從生長到衰老的過程。

  至于精神上的,該由兩途來說。一者是因衰老所表現的精神不佳或是精氣神不足,其實這仍然是因身體各臟器的衰老使然,表現在記憶力逐漸減退,反應遲緩、乏力、失眠等;但在接受新生事物和觀念上,該是另一回事,因人而存在較大之區(qū)別。

  與生長衰老相比較,在另一精神層面,老年人的知識積累恰恰是逐漸成熟和不斷豐富的過程?,F實生活中有句老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是說明老年人經驗豐富。老年人積其一生的所見所聞,可謂見多識廣,因老年人的一生,其思想是在舊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并趨于成熟和豐富的,而在生理上卻逐漸走向衰老,我們不可將生理之精神與思想之精神混淆。

  當下諸多年輕人,只求創(chuàng)新,不懂繼承,只求變,不求常,這是不懂得新的一定是在舊的基礎上才可以生長而來。倘若一味求新,一味求變,必然會在其內心產生沖突,而這種沖突的體現,是先否定舊的,也必先將傳統(tǒng)的否定,如此等同于自殺后再生出一個新。是以所謂老頑固,我個人理解是相對于年輕人而言。

    人生不是純科學、純物質的

  我們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有情感上的寄托,因此在這兩途上多用些功夫,則生活與工作會調和,人心也才會回歸常態(tài)。

  □:現代社會,科技成果將人的身心欲望放大到了難以控制的程度。面對各種誘惑,很多人便難以把持。您認為,現代人當如何在“知止”上下功夫?

  ■:我認為這是求變和忘本的結果。

  人與人之間原本雖有些差異,但多體現在身生命上,如受父母遺傳稟賦,地域之別,或一切外來供養(yǎng)其身體生長之因素,這方面雖有差異,但并非質的區(qū)別。若說質的差異,該是指心生命。因心生命取決于生長環(huán)境,所受教育等諸多一切從外面來的記憶和知識。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較大或細微之差異。但無論何種差異,可以在兩方面來體現,即有的人偏重對以往之記憶,有人偏重對未來之希望。偏重記憶者,注重情感,留戀過去;偏重希望者,注重奮進,貪戀未來。但兩者間我們不可能將其在中間一刀兩斷,而分出兩類。因此人與人的差異或偏于左,或偏于右,而生出人與人之間的萬有不同來。

  一般來說,中國人偏重于記憶和情感,西方人則偏重于未來和希望,如今我總是感覺倒了過來,西方人比較會享受生活,而我們中國人如今卻成為了金錢和希望的奴隸。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是靠我們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替代了宗教,而當下的文化缺失,使得很多現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前無信仰之膜拜,后無情感之寄托,而欲望卻是無限增大,一旦希望沒有達到或離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甚遠,則失望也大,從而導致人格上分裂,這就非??膳铝?。

  探索科學知識沒有錯,但若把人也當作純科學,則是極大的錯誤,于人生偏離了。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科學,離不開物質生活,但人生不是純科學、純物質的人生。我們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有情感上的寄托,因此在這兩途上多用些功夫,則生活與工作會調和,人心也才會回歸常態(tài),找到安放心的處所。

  在緊張與放松間,取舍有度

  在緊張與放松間,取舍有度,不偏左,也不偏右,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才會有相對完整的生活。

  □:現代職場中人,一方面需要在推杯換盞中實現功利目的,另一方面又渴望心靈的安逸與寧靜。在孔先生看來,二者如何實現平衡?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緊張與放松的關系。

  《列子》中有一段寓言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說一人入市,見金即攫,為人所捕,問何膽大,答曰那時見金不見人。這段故事說明,當時這個人注意力太集中了,以致為了金,視而不見,全無旁人,如此功利,又如何不被抓住呢?換一角度講,長期的死盯住某一物,有時會漸現模糊,視而不清;伏案工作時間久了,有些人會產生頭痛、頭暈等癥狀,即便是很普及的古老太極拳運動,也是講究剛柔相濟,而非總是剛猛,倘若總是剛猛下去,其人也必然虛脫,終歸是剛猛不起來,更何況無柔又何以成剛呢?

  生活是全方位的,不可能總是在一點上用力,在一點上用力會使人的心態(tài)過于集中和意識過于鮮明,但也容易偏執(zhí),非左即右。而放松狀態(tài)下,卻可使心態(tài)融合,我們不妨在緊張與放松間,取舍有度,不偏左,也不偏右,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才會有相對完整的生活。如是,即可找到二者間的協調統(tǒng)一。

  中醫(yī)有“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經絡在東方人身上有,在西方人身上也一樣有,中醫(yī)藥的貢獻是世界人民都能夠受益其中的。

  □:中醫(yī)講究“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您怎么理解“養(yǎng)心”?

  ■:談到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明白中醫(yī)所言之心與西醫(yī)所指之心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醫(yī)所言之心并非現代醫(yī)學所說的心,現代醫(yī)學的心是血液集散處,是基于物質基礎上的產物;而中醫(yī)所言之心至少該包含“形之心、氣之心和神之心”,也就是中醫(yī)學里面的三元學說,它是基于精神層面和功能下的產物?!秲冉洝分杏校骸靶恼?,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樣的描述,可見中醫(yī)之心乃一身之主宰,是通乎全身的,這從我們常用的心血、心脈等日常詞匯即可覺察出其中深蘊的含義。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層面理解,心還是超個體而存在的,既我可以將我的心寄放在別人心里,當然這屬于更高精神層面范疇了。

  說到養(yǎng)生,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并非如現在社會上的所謂養(yǎng)生,僅僅限定在醫(yī)事衛(wèi)生范疇。即便如是,養(yǎng)生也至少該有養(yǎng)身和養(yǎng)心。

  □:您如何看待中醫(yī)今日在國際上的地位?

  ■:應該說今非昔比。以前的中醫(yī),緣于諸多之因素,譬如對外宣傳和傳播之不足,無法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真正認識,使得西方世界對中醫(yī)是未知的抑或說是誤解的,甚至被排斥和歧視。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廣泛和深入交流,中國醫(yī)生近些年不斷地走出國門,不斷滲透在西方社會的生活中。中醫(yī)不同于西方醫(yī)學,不是實驗室的產物,它有自己的系統(tǒng)理論和內在的科學性,不能完全用西醫(yī)模式來衡量和套用。更因其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使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理解了這些差異,不因為經絡看不見就否定其存在,不因為無法提煉和萃取某些有效成分就斷然否定中藥。反之,我們卻欣喜地看到,即便是現代醫(yī)學,其模式也在發(fā)生悄然變化,也在向身心醫(yī)學模式轉化。

  其實無論西方人還是東方人,人體結構是大致相同的,經絡在東方人身上有,在西方人身上也一樣有,中醫(yī)藥的貢獻是世界人民都能夠受益其中的。

  □:您的祖父孔伯華先生為民國時期“京城四大名醫(yī)”之一,他曾帶給您怎樣的影響?

  ■:我沒有見過我的祖父,因此不能說他老人家直接帶給我什么影響,但我想凡屬過去的、歷史的則必該有傳承、有延續(xù),所以對我的直接影響該是我父親以及一些長輩們。

  實話實說,祖父對我最初的影響,對我而言是一種虛榮。譬如在我小時候,家中懸掛的祖父與毛主席、周總理的合影照片,那是一般家庭所沒有的,尤其在那個年代,毛主席可是神呀!而后,雖時間流逝,歲月蹉跎,從長輩那里逐漸了解到了祖父的一些生平事跡和奇聞軼事。

  選擇美食,貴在適合自我

  在食物上,這世界沒有最好的,只有是不是適合你的,因此選擇適合你的才是關鍵。

  □:前段時間,有一個電視紀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引發(fā)了人們對美食的集中關注與渴望。您認為我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當如何保證自身健康?

  ■:首先,民以食為天,無可厚非。但倘若將吃概括整個人生,則人與動物也就沒有區(qū)別了。這是我要強調的一個觀點,這個小段話題固然不是談論人生的問題,因此就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簡單說明一下我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人吃五谷雜糧,就會生病,當然人生病的原因不僅限于吃,除吃之外,尚有兩個原因。按照中醫(yī)理論,我們將人生病的原因高度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外感病邪,二是飲食內傷,三是精神因素。而現代社會病因,我認為與后二者關系更加緊密,這是因為現代人的欲望在無限增強,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吃好,喝好,在欲望上還要更大的物質生活,要住大房子,要開好汽車。當然這里面也存在因現代社會都市生活普遍存在的壓力,同樣使人在精神上壓力倍增。以前中醫(yī)中有六淫致病說,加上這一因素,該是七淫了。

  中國人在吃上最講究色、香、味,其中這個味是我們中國人所獨有的,這就引出了中醫(yī)“四氣五味”的概念,如寒熱溫涼和酸苦甘辛咸等,譬如溫熱性食物多具有升散的作用,寒涼性食物多具有沉降的作用,酸苦甘辛咸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所以飲食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從而達到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目的,使身體處于一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中,如此人則少病。

  基于上述,任何美食,選擇合理,它可以預防疾病,選擇不合理也可以使你致病。在食物上,這世界沒有最好的,只有是不是適合你的,因此選擇適合你的才是關鍵。

  醫(yī)者應沒有商業(yè)雜念

  在我的印象中,以前很少有因患者不治身亡后,其家屬將醫(yī)生告上法庭或是砍殺之現象發(fā)生,相反卻多見家屬料理完后事,備上禮品登門對醫(yī)生致謝之情形。

  □:今天,醫(yī)患矛盾備受關注,有的地方甚至堪稱嚴重。有的醫(yī)生,竟然身負運營指標。在您看來,在今天,醫(yī)院和醫(yī)生當秉持怎樣的道德準則?遵循怎樣的醫(yī)德?

  ■:古云“求醫(yī)問藥”,一個“求”字道出了一種真心的敬重和信任:將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交在醫(yī)生手中,而醫(yī)生則懷著何其謹慎之心才能不負所托?如施救命之恩,無以衡量回饋;如遇回天無力之痛,應是醫(yī)生與病人共同之痛。

  而今,醫(yī)患之間竟然變成了簡單的消費和商業(yè)交易,醫(yī)生要推銷自己和藥品并從中牟利,患者豈能有信任?生命與健康之重,又豈能讓“消費者”不苛刻挑剔?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愈發(fā)顯得重要,在如今的醫(yī)患關系中則也顯得更加可貴和難得:醫(yī)者應沒有商業(yè)雜念,仁心仁術,正義正直,禮待體恤,專心技藝,珍重生命,值得信賴;患者應尊重醫(yī)學,尊敬醫(yī)生,懂得客觀看待病情。如能回歸到此,則是醫(yī)患重回和諧之希望。

  但當下的問題是,隨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精神的丟失,你連人都不會做了,又何來合格的醫(yī)生。因此,倡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精神,是問題解決之根本。

  □:在您看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緩解醫(yī)患關系有著怎樣的作用和意義?

  ■:俗話說,再好的醫(yī)生也有看不好的病,有些病醫(yī)生可以看好,但命在天定,自然也就存在看不好的情況。在我的印象中,以前很少有因患者不治身亡后,其家屬將醫(yī)生告上法庭或是砍殺之現象發(fā)生,相反卻多見家屬料理完后事,備上禮品登門對醫(yī)生致謝之情形。由是我總在想,是我們的社會進步了還是我們的素質退步了,如回答這個普遍問題,恐只有在我們以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答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什么?就目前普遍的認識認為,文化就是我們的人生,只是不是我們個人的人生,乃是人類大群的人生,更是我們共同的人生。中國文化,則是中國人而非西方人,在經歷了長期的、數千年的生活積累所成就,這其中固然有其糟粕的東西,但不代表其共性。那么共性又是什么呢?我想該是“道德”二字。

  現在,這個道德底線被打破,勢必會產生醫(yī)患乃至于人于人之間的沖突。我想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還應該從道德這個層面入手,否則將是治標不治本。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