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樂清市出臺政策之前,當?shù)氐霓r村金融實踐,就已經接受農房作為貸款的抵押物了。原來溫州本地民營企業(yè)崛起之后,就有了到外地投資、擴大產能與市場的發(fā)展沖動。民企要出外投資,離不開金融助力,可是農村人憑信用獲得的貸款,當時規(guī)定不過5萬元而已。額度太少,一些企業(yè)主就拿出自己的農房,押給信用社借貸款。都是本地企業(yè)家,知根知底的,還有房產押過來,基層信用社就吃開了這道螃蟹。
那是什么時候?“少說1998年就發(fā)生了”。當時也沒有禁止性法規(guī),只限集體土地不可轉讓,但我們接受抵押的是農房,那總是農民的私人財產吧?實踐效果也好——農房抵押貸款,連拍賣房子的事都罕見,更不要說壞賬率了。地方的法院提出了一些解釋,給予直接間接的支持。到2008年前后,樂清農信社范圍就有這樣的信貸40億,全縣大約有80億。
這樣看,溫州先行里的樂清先行,還套著更深一層的“先行先試”,那就是樂清的民間和底層先行,然后才有2009年樂清市委“農對農”的政策設計。
(本文節(jié)選自周其仁教授于2014年6月9日發(fā)表的《農房入市早就發(fā)生了——城鄉(xiāng)中國系列評論(89)》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