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敬偉( 中國江蘇省自由撰稿人)
蜚聲華人世界的南懷瑾老人仙逝,終年94歲。老人一生以文名聞兩岸及華人世界,常被贊為
國學大師。以其著述而論,涉獵極廣,學研儒道釋三界,詩酒論禪,暢銷不衰,誠為現代學界之傳奇。略舉其著述,南懷謹先生著述目錄:《孟子旁通》、《禪海蠡測》、《楞嚴大義今釋》、《禪與道概論》、《禪話》、《莊子諵嘩》、《論語別裁》等等。
研習中國傳統(tǒng)
文化者,若以著述廣泛、著作等身論,還真沒有比得上南懷瑾的。更有意味的是,南懷瑾老人一生經商、習武、訪道、學禪、暮年為兩岸穿針引線,定居吳江太湖畔,主持太湖大學堂。其豐富閱歷,顯然不是蟄伏于大學校園或故紙堆里的
文化學者所能比擬。
他對儒釋道三教經典的解讀,在于融合精雅與通俗,因而往往把深哲古奧之道,化成易消化的心靈雞湯,滋養(yǎng)華人萬眾半個多世紀。恰恰由于這種透徹暢銷的品性,在贏得億萬讀者的同時,卻為所謂精英人士所睥睨。在倨傲且酸腐的學術坐標系里,南懷瑾的學理普照眾生實踐確乎不那么主流。
多元娛樂時代的中國大陸,憑借電視載體或
網絡空間,喧騰起來的“學者明星”和“公知紅人”,則走了另一極端。他們淺薄的學養(yǎng),或者能出版幾本快餐式的“文本”,或在虛擬空間有幾篇浮躁的博文,但也只是暫時的嘩眾取寵而已。他們的思想不深厚,他們的學術不成體系。他們有的可能連《論語》都沒有讀全,卻堂而皇之地給公眾傳授孔學之道;他們有的讀過幾遍《三國演義》就坐而論道三國大勢;他們有的是憑借一把白胡子、一個有些江湖有些仙風道骨的名字,就開堂招徒,把古人的文字強行捆在一起,加上精美浮華的包裝,聚斂為自己的學術成果,以“
國學大師”的名義招搖撞騙……
若給“
國學”正名,還“
國學大師”正道,南懷瑾的確無愧于“
國學大師”稱謂??墒窃谝粋€大師泛濫的時代,尤其是“
國學”庸俗化的學術環(huán)境里,“
國學大師”已經異化為諷刺的符號,學術淪喪的象征。這樣的大師帽子,最好還是不要硬戴在南老師頭上。
在人們的印象中,生前在華人世界已具智慧盛名??伤救藦奈捶Q自己是大師,莫言大師勝于大師。南老師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之士,更非理學苦修理想中的圣人,而是智慧圓融,富有生活氣息的現代學人
形象。他有莊生的飄逸瀟灑,有李白的仙風俠義,亦有儒商的現代
市場理念,更有砥礪民間為人追捧的明星氣質。
中
國學界,失意時出世逃逸以佛道慰藉心靈,得意時入世經天緯地,而兩個極端從來難得中庸調和。更悲切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向來看不起商人,古時視商為最末階層,所謂士農工商是也;
市場經濟時代,有些知識分子卻又走向商業(yè)功利極端,過度消費知識技術,甚至賠上學品人品。中國屢曝學術腐敗丑聞,就是這一極端現象之表現。
南懷瑾對于新
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頗不以為然,尤其認為“五四”運動是對傳統(tǒng)
文化的戕害??墒?,這并不妨礙他以大智慧大實踐,去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
文化的精髓,并深得現代
市場經濟的要領。當中國人還在為九十多年前的啟蒙運動糾纏于“主義”和“問題”時,南懷瑾的世界里從沒有這種
文化圍城。他將儒道釋三教
文化融合貫通,不是為了標樹意識形態(tài)的山頭,而是用草根民眾最渴望的方式,給予他們潤物無聲的啟蒙。
當學界以不以為然的輕蔑拋向南懷瑾時,其實他們忘了一個事實,被民眾認可的學術才有意義。
追求義理考據辭章,當然是學術精要。可中
國學人最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呆在書齋里不愿也不敢走出故紙堆,這樣的學術精研或許純粹,但總是不接地氣的,終究會在經院主義的圈子里,形而上地蕩漾回旋。
人活著就不容易,會思考能實踐地活著,而且著作等身,洛陽紙貴,這樣的人不是大師也堪稱導師了。最不濟,老師之名也是名副其實的吧。
南懷瑾先生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