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天地之氣濕熱交蒸,各種疾病易發(fā)。同時,由于酷暑難耐,人們的心情也難免煩躁。怎樣才能安然度夏,又能兼顧養(yǎng)生呢?《養(yǎng)問·四氣調(diào)神》中有云: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
1、“心氣”夏季易受傷
夏季是陽氣盛壯于外的季節(jié),這種盛壯的陽氣在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上也有體現(xiàn)。就外在征象來說,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紅潤、出汗增多的征象,而在人體之內(nèi),夏季的脈象一般要比其他季節(jié)來得浮而偏洪。各種陽虛寒盛的患者,到了夏季病情會好轉(zhuǎn),如關(guān)節(jié)疼痛、痛經(jīng)等會趨于緩和。
在人體五臟中,與夏季相通應的是心,這種通應性表現(xiàn)為:一方面,夏季人體心氣最易于受傷,即炎熱的暑邪最易傷心。臨床上,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在高溫的天氣下病情往往會加重甚至出現(xiàn)死亡;另一方面,人體亦處于心氣功能的影響之下,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現(xiàn)最充分。
心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宰,《黃帝內(nèi)經(jīng)》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說,又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币虼?,《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心在主持著。這種觀點,不限于中醫(yī)學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均習慣于用“心”來表達與思想、情感等相關(guān)的精神活動,諸如“心想事成”“心情”“心思”等,“心”是精神活動的代稱。因此,到了心主令的夏季,人的精神自然變得非常飽滿,思維活躍、情感豐富。
2、飲食要注意減苦增辛
古人認為夏季是最難養(yǎng)生的季節(jié),一則暑熱外蒸,一則腹內(nèi)陰冷,飲食稍有不慎,極易罹患腹瀉。
對于夏季的飲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減苦增辛”。這是因為辛主發(fā)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于夏季陽氣的升發(fā);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與夏季陽氣發(fā)散的狀態(tài)相吻合。
有人主張夏季多食苦瓜,認為苦瓜有清解熱暑的作用,其實,苦瓜只適合于長夏季節(jié)食用。長夏濕熱交蒸,濕熱困脾,導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而苦瓜性寒可以清熱,苦可燥濕,可通暢脾胃氣機,增進食欲。但對于陽虛的患者,則不要將苦瓜列為夏季的主要蔬菜。
與此同時,還要忌大寒大熱,以清淡為主?!秲?nèi)經(jīng)》在治療思想上有“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亦同法”之論。遠,即避開的意義,強調(diào)治療上不僅要注意用藥的寒熱之性,還要注意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飲食亦應如此。因此,夏季不應服太多溫熱性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圓等。否則,一方面極易導致陽熱過盛;另一方面,由于夏季陽氣偏于浮表,胃腸的陽氣并不足,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脹滿、腹瀉等病癥。
當然,《內(nèi)經(jīng)》雖然主張夏季的飲食不能過熱,同樣亦不可過多寒涼。因為夏季雖然體表陽熱之氣偏盛,但體內(nèi)的陽氣并未亢盛,大量食入冷飲、瓜果等同于毀損人體的陽氣,這就違背了“春夏養(yǎng)陽”的養(yǎng)生思想。因此,在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上,以蔬菜、谷類食物為主,可以多食用粥類食物,避免過分的寒涼與溫熱。
夏季還忌空腹飲茶、夜食生冷。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飲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體的陽氣浮于外而虛于內(nèi),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癥,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jīng)等病癥。因此,夏季飲茶餐后為宜,有饑餓感則立刻停飲。
3、三種常見病巧處理
腹瀉
夏季是腹瀉最易發(fā)生的季節(jié),其原因一則由于貪涼飲冷,易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的泄瀉;一則由于暑濕過盛,濕邪外侵,困厄脾氣,導致濕濁內(nèi)盛的泄瀉。因此,腹瀉是典型的夏季時令病,即使是西醫(yī),到了夏季也均設(shè)腸道門診,足見夏季腹瀉發(fā)病率之高。凡夏季患腹瀉癥的患者,還可伴有惡心、厭食、腹部脹滿等胃腸道的癥狀,尤其陽虛患者在夏季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病癥,故亦被稱為“苦夏”。
這類患者夏季宜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喝粥類,如薏仁芡實粥、茯苓荷葉粥、陳皮水等。同時,對于這類患者,明白不能吃什么比知道要吃什么來得更重要。此類人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各種酒類等,因為這類食物很容易刺激胃腸道,使其蠕動增強;宜忌食生冷黏膩食物,如冷飲、涼拌菜、發(fā)糕等,這些食物均不易吸收,并促進腸蠕動,應控制食用;宜忌食油膩類食物,如雞蛋、動物油、油煎食品、奶油制品等。
皮膚瘡癰
《黃帝內(nèi)經(jīng)》言:“諸痛癢瘡,皆屬于火?!毖韵轮饩褪钳彴b類的產(chǎn)生與暑熱火邪關(guān)系最為密切。到了夏季,因為火熱之邪侵入人體,腐敗血肉而導致瘡瘍的產(chǎn)生。有的表現(xiàn)為皮膚零星癤腫,有的表現(xiàn)為泛發(fā)性瘡癰。雖然皮膚瘡癰本身并非大病,但如果熱毒不能控制,常易導致熱毒四溢而引起其他病變。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說,就是引起菌血癥、敗血癥,甚至引發(fā)腎功能的損傷等。因此,即使對小小的瘡癰,也不可掉以輕心。此類患者可多吃綠豆粥、冷拌馬齒莧等,或薄荷菊花茶代茶飲。
陰暑癥
夏季雖以暑熱為主,但風寒感冒卻并不少見。由于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多,陽氣處于不斷發(fā)散的狀態(tài),因此,肌表汗孔均處于開泄狀態(tài),如果出現(xiàn)冷水洗浴,或露天夜宿,或空調(diào)房間滯留過久,同樣會引起風寒感冒,這在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為“陰暑癥”。
陰暑癥俗稱“熱傷風”,常見癥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甚至發(fā)熱,同時又汗流浹背,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這種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復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與兒童,易轉(zhuǎn)化為其他病?;颊呖捎孟戕革嫞合戕?5克、白扁豆30克、厚樸10克,共煎水服用。香薷既能發(fā)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尤適用于夏天感寒所引起的怕冷、發(fā)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是夏季的良好解表藥。還可以服用豆豉生姜水:淡豆豉30克、生姜30克,煎水飲用,每日2次。(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賀 娟)
延伸閱讀
適合夏季的養(yǎng)生食譜
扁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白扁豆100克、山藥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扁豆粥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的作用,山藥可以健脾胃、化濕濁。對中暑所致的吐瀉、食欲不振等病癥尤為適宜。
薏仁粥
做法:粳米250克、薏仁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薏仁具有健脾除濕之功效,適用于夏季任何體質(zhì)人群服用,且有減肥輕身之用。
綠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綠豆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綠豆具有清暑、健脾、解毒的作用。適用于平素火熱偏盛的人群,以及中暑及皮膚瘡癤等病癥。
荷葉粥
做法:粳米250克、鮮荷葉半張,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升發(fā)陽氣、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頭昏惡心、腹脹便溏、不思飲食及吐血、鼻出血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