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葵醴,姚葵醴講師,姚葵醴聯(lián)系方式,姚葵醴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經營管理顧問,培訓師,親子教育,姚體文化書法創(chuàng)作人
48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姚葵醴:愛默生《補償》: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
2016-01-20 40850

我所得到的啟發(fā):樂于奉獻和擁有財富,高尚公正的服務和穩(wěn)定的官位、合理飲食和長壽、刻苦耐勞和終生幸福,是一體兩面?!?/span>

————————————————————————————————

《補償》  作者:愛默生(美國)  (注:內容有刪節(jié))

        [1]孩提時的我就打算就“補償”這條教義寫篇文章。因為在我看來,在“補償”這個問題上,生活超越了神教,人們對它的實際認識也勝于神父的說教。 

  最近在教堂里聽的一次布道又強化了我兒時的愿望。一個堅持正統(tǒng)學說并因此而備受推崇的牧師,按通常的方式闡釋了“最后的評判”這條教義。他想當然地認為,評判并不在現世執(zhí)行,現世的情況是小人成功,好人落魄。然后,他援引《圣經》,推斷小人和好人都將在來世得到各自應有的報償。

  [2]然而,這條教義旨在說明什么?牧師所謂好人于現世落魄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說房子、土地、官位、美酒、馬匹、華服、種種奢華等只為不道德的人所有,而圣人卻遭貧窮、受鄙視;是不是說對后者的補償就是在來世也給予他們一樣的滿足,也讓他們擁有金錢、美酒和佳肴?這一定是他所說的補償,否則還能是什么呢?

       難道圣人們就為此才祈禱上帝、頌揚上帝,才去愛人、助人嗎?其實,他們完全可以現在就獲得這些。就此,信徒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將來也可以像現在的罪人一樣縱情享樂?;蛘?,說到底就是,你們現在沉淪,我們將來墮落;如果現在沉淪,我們又何必等到將來,正因為我們現在不成功,我們才希望明日報仇雪恥。這一謬誤的錯誤前提在于:承認壞人成功,正義現在得不到伸張。牧師的問題在于他盲從了市俗的成功標準。他應該著眼現實生活,向人們展示世界的本相,還要強調靈魂的存在,意志的萬能,從而建立起善惡,成功、真假的標準。

  [3]我發(fā)現,當今流行的宗教作品中有類似的論調,而且,文學家偶然觸及相關論題時,也認同這樣的假設。我認為,當今的宗教只是從形式上并非從本質上超越了它所取代的迷信。而人實際超越了他們所接受的宗教,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揭穿了宗教的謊言。在實際生活中,每個率真、執(zhí)著的靈魂都會將一切教義拋在腦后,每個人都能時不時地覺察出它的謬誤,只是無法表達而已。人其實比他們自己想像的聰明。他們對在學校和神壇上所聽到的只是不進行反思罷了,如果換成是日常交談,他們肯定會暗生疑問。

  在下面兩個章節(jié)里,我要用事實來闡述補償這條規(guī)律。它好比是一個圓,倘能勾勒出其中哪怕是極微小的一段圓弧,我也將感到喜出望外。

  反向性,或稱作用與反作用,我們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黑暗、光明,冷、熱,潮漲潮落,雌、雄,動植物的呼、吸,心臟的收縮、擴張,液體的沉浮,聲音的高低,離心力與向心力,電子的正負,化學上的親合力等等;在針的一端加上磁性,則另一端就產生相反的磁性,如南極相吸,則北極相斥。要排空此處,就得壓縮彼處。自然萬物不可避免地被兩重性一分為二,結果每一事物都只是一半,都暗示著與它構成整體的另一半的存在。例如,精神與物質,男人、女人。主觀、客觀,內、外,上、下,運動、靜止,是、否。

  [4]世界具有二重性,世界的每一部分也是如此。整體表現在微小的個體中。類似潮漲潮落,晝與夜,男人女人。每一根松針、每一顆谷穗內,每一動物族類的個體中無不體現著二重性。自然界巨大的反作用反復顯現在微觀領域內。例如,生理學家已經注意到,任何生靈都不是造物主的寵兒,某種補償平衡著每一種天賦和每一種缺陷。對同一生靈而言,某一部分的增長必定會導致另一部分的削減,如果頭顱和脖頸太大,軀干和四肢就會相應縮小。

  機械力原理又是一個例證。能量的獲取意味著時間的損耗,反之亦然。行星的周期誤差或補償誤差又是一例。氣候和土壤的影響亦不例外。嚴寒,會激勵萬物。貧瘠的土壤不會滋生熱病、鱷魚、老虎和蝎子。

  [5]人的品性和處境也具有二重性。滿招損,謙受益;甜中有酸;惡中有善。才能本可以帶來樂趣,但如果濫用,也會導致相應的懲罰。二重性可以解釋為什么要把握適度的原則。在一方面增長才智,在另一方面就會顯得愚蠢。有失必有得,有得也有失。財富增多了,開銷也必加大。過度地攫取,大自然就會出面索回他的所有,結果,財富增長了,攫取者卻因此丟了性命。

       大自然痛恨壟斷與例外特權。萬事萬物不停地進行著自我平衡,其速度之快決不亞于高浪跌人低谷。專橫、強壯、富有、好運也總會有另一面,其他也莫不如此。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既強悍又殘忍,無論從性情上說,還是從他所從事的職業(yè)來看,都不能稱得上是良民:一個暴躁的、充滿匪氣的惡棍。那么,大自然就會送給他一堆可愛的兒女,讓他們在簡陋的鄉(xiāng)村學校上學,對兒女的愛心和擔憂會磨平他的冷酷,使他最終變得彬彬有禮。就這樣,大自然融化了最堅硬的巖石,用羔羊來替代野豬,從而真正地保持了她的平衡。

  農夫們往往羨慕權力和地位,豈不知總統(tǒng)為了白宮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通常會失去所有的安寧,甚至人最好的屬性。為圖一時顯赫,他心甘情愿對幕后真正的主人卑躬屈膝。人人渴望天才那真實而永恒的光彩嗎?它同樣不能幸免補償規(guī)律的制約。那些在思想和意志上出類拔粹的人也同樣為其杰出付出了代價。每道真理之光閃過,便會有新的危險接踵而來。他擁有真理之光嗎?他必須不斷地證實它的存在。他永遠在探索永恒心靈的新的啟示,因此,他必須將給他帶來極大滿足的贊同拋在身后,繼續(xù)前行。他勢必會疏遠父母妻兒。他擁有了為世界所熱愛、景仰和渴望得到的一切嗎?他不得不將世人的崇拜置之度外,并因執(zhí)著于真理而折磨世人,因此成為笑柄,為眾人所不齒。

  [6]這一法則適用于城市、國家的法律的制定,任何違背它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事物不容長時間處置失當。對于剛剛出現的邪惡,似乎沒有什么可以制約它。但實際上制約因素確實存在,并終將顯現。如果一個政府太殘酷,那么,執(zhí)政者的性命便不能保障。征稅太高會導致國家的歲人一無所獲。刑法過于殘忍,陪審團會履行不了宣判職責。如果一個政府過于民主,那么公民狂熱、過激的行為就會削弱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反而使社會的矛盾對抗更加激烈。人們真正的生活和滿足是擺脫了大喜大悲,心情不受任何境遇的左右。無論在哪個政府統(tǒng)治下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土耳其,還是新英格蘭。歷史坦言,即便在遠古埃及暴君的專制下,人們也必須得到文明所能賦予他們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這些現象表明,宇宙通過她的每一個微粒表現出來。自然界每一事物中都蘊含著她全部的能量,每件事物都是由一種內在的、無形的材料構成的。正如博物學家在各種不同形態(tài)下發(fā)現了同一物種,他把馬視為奔跑的人,把魚看做游泳的人,鳥是飛翔的人,樹則是長了根的人。每種新的形態(tài)不僅再現了其物種的主要特征,而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同一物種中其他形態(tài)的細節(jié)、目的、進程,障礙、能量及整個體系。每種職業(yè),每次交易,每件藝術品,都是整個世界的剪影,都與其他事物相關聯(lián)。每一事物都是整個人類生活的象征,象征著生活的喜與惡、生活中的裁決與敵對、過程與終結。每一事物都在某種程度上濃縮了整個人類,記錄人類的命運。[7]整個世界濃縮在一滴露珠兒上。通過顯微鏡我們發(fā)現,微生物雖渺小但絕非不完備。眼、耳、味覺、嗅覺、運動、抵御、食欲以及使生命永恒的生殖器官一一再微小的生物也都囊括這些要素。同樣,我們的行為中也體現著生活的全部。無所不在的真諦在于:上帝完整地再現于青苔中,蛛網中。宇宙的全部價值體現在每一點上。有善必有惡,有親必有疏,有力量必有局限。

  宇宙就是這般富有生機。萬物皆有寓意。靈魂于我們自身是一種情操,于身外則為一種法則。我們感受著它的激勵,同時也目睹其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它存在于世上并創(chuàng)造了世界。正義的伸張決不會被拖延。最公正的砝碼在平衡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帝的骰子永遠都準備著進行裁定。世界就像是乘法表或數學方程式,無論你怎么變,它都保持著左右平衡。任取一個數,結果還是其精確值,不多也不少。每樁秘密終將昭然于世,罪孽終受懲罰,善行終有回報,冤屈終將昭雪。我們所說的因果報應是一種普遍的必然,因而,哪里有部分哪里便有整體。煙暗示著火的存在??吹铰对谕饷娴氖?,就可想見其后的軀干。

  [8]每種行為都按兩種方式自我回報或者說自我完善。首先是在事物本身,即在真正的本質上;其次是在情形,即表象上。人們稱之為報應的往往指的是情形上的報應。因果報應在于事物本身,靈魂可以洞察到,而理解觀察到的則是情形的、表象的報應。事實上,情形報應與事物本身是不可分的,但往往分散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多年才顯現出來。鞭笞也許姍姍來遲,但終將到來,因為它始終與罪行相伴。罪與罰同出一枝。罰就是歡樂花叢中隱藏著的一顆苦果,不知不覺中成熟了。因、果,方法與目的,種子和果實,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因為結果已成熟在原因中,目的先于手段而存在,果實孕育在種子中。

  這世界是一個整體,不容分割,然而我們卻偏偏追求片面,分割它,孤立它;比如,為了滿足感官上的享受,我們割裂了它與品格需求的聯(lián)系。人們的聰明才智一直都用于解決一個難題,即把感官上的享受、肉欲,縱情聲色同道德上的享受,深刻與正直分開。也就是說,竭力要揭去表面那屬于感官的薄薄的一層,使它失去道德的根基,追逐一端,舍棄另一端。靈魂說,吃吧,于是,身體便會飽食無度;靈魂說,男人與女人應合二為一,人們便只耽于肉體的結合。靈魂說,為了美德的目的支配一切,身體便只為了其自身的目的而凌駕一切。

  [9]靈魂竭力超越一切。它是惟一的真實存在。萬物只不過是其附屬品,包括權力、享樂、知識和美貌。每個人都想成功,有所建樹;為個人利益忙碌、交易。具體地說,就是騎他想騎的馬,穿他想穿的衣服,吃他想吃的東西,支使更多的人。人們追求偉大,希望擁有職位、財富、名利。他們認為偉大就是占據自然的一面,只享受幸福、不遭受痛苦。

  這種分割與分離會慢慢地受到相反的作用力。迄今為止,沒有哪個想割裂事物的人曾獲得過些許的成功。斷水水再流。只要我們不顧及整體,片面地追逐快樂、利潤和權力,那么,快樂的事物不再有快樂,有利可圖的事物不再獲利,強大的事物喪失力量。事物有內必有外,有光亮必有影子。同理,我們不可能分割事物,只獲得感官上的好處。驅出自然,她以更快的速度返回。

  [10]生活自有定數,而不明智的人偏偏總要逃避它。也有少數人吹噓說,他不知道,因而不會受到觸及。但嘴里這么說,心里卻明明知道它的存在??赡阍谝环矫嫣颖芩?,它便會在更重要的方面攻擊你。如果說從形式上、表面上僥幸逃脫了,那也只是因為他拒絕了生活,拋棄了自我,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所以,任何分裂善惡統(tǒng)一體的企圖注定要失敗。我們不可以做這種嘗試,除非是發(fā)了瘋。但是,如果反抗與分裂像病魔一樣糾纏意念時,智力馬上就要受損,到那時,人在每件事物上就再也無法看到完整的上帝。他只能看到感官上的誘惑,看不到它的害處。他只能看到美人魚的人頭,看不見她的龍尾,而且自以為能夠把他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分開。噢,上帝,只有你才是最偉大的。你靜靜地端坐于至高無上的天庭,多么神秘!你從不知疲倦地懲罰那些無度的欲望!

  在自然界,沒有免費的贈送,一切都是有償出售的。

  [11]更令人注目的是各國的諺語中都表現了補償這一事實。這些諺語永遠是理性文學,道出的是不折不扣的絕對真理。諺語就像各國的圣書一樣,是直覺的殿堂。被表象所累的嘈雜世界容不得現實主義者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所以,他只能借助諺語,方能不遭排斥。于是,這條為布道壇、議院和學院矢口否定的規(guī)律之中的定律時不時地以諺語的形式在市場、工廠傳播開來。諺語的教誨就像小鳥和蒼蠅一樣,真實,無處不在。

  凡事都有兩面,二者對立統(tǒng)一。針鋒相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血債血還。一報還一報,人愛我,我愛人。給予,才會獲得。滋潤他人,才會得到他人滋潤。上帝說,你想得到什么嗎?那么,先付出,再拿走。不冒風險,無所收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勞動者不得食。玩火者必自焚。咒語總是應驗到詛咒者身上。如果你在奴隸的脖子上套上鎖鏈,那么鏈子的另一端也必將緊緊地繞在你自己身上。陰謀者終將狼狽不堪。魔鬼同時是個笨蛋。

  [12]諺語是這么寫的,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自然規(guī)律支配、規(guī)定著我們的行為,這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yōu)閭€人的小利而背離公共利益,但我們的行為本身卻被自然規(guī)律這一不可抗拒的磁力所吸引,最終要回到正軌。

  一個人言一出口,便給自己作了評判。有意無意間,他的每句話都在他人面前刻畫出自己的形象,對他人品頭論足勢必會破壞自己的形象。這就好比朝靶子扔一個線團,線的另一頭仍留在投擲者的袋子里。或者,更恰當地說,好比是投鯨的魚叉,在魚叉飛出的瞬間,船上的繩子松開,但如果魚叉有問題或沒投好,它就可能反過來將舵手分尸兩半或使魚船沉沒。

  虐待他人,必遭虐待。伯克曾說,人往往為傲慢所害。孤傲的人看不到自己在一味追逐自得其樂的同時,已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宗教上的排他者也意識不到他在想方設法排斥他人的同時,也把自己關在了天堂大門之外。將別人看做交易品或玩弄別人的人也必遭愚弄。你不在乎別人的情感,那么你也會心灰意冷。這些道理適用于任何人,包括女人、孩子、窮人。有句說得很露骨的諺語非常有哲理:我要么從他錢袋里獲得,要么就扒他的皮。

  [13]在我們的社會關系中,所有背離仁愛、公平的行為都會立即受到懲罰,受到恐懼的懲罰。當我同周圍人保持真誠、純樸的關系時,我并不害怕見到他。我們的交往就如同水的匯合、氣流的交融,彼此拓展,相互滲透,和諧而自然。但是,當我們背離這種關系,只顧自己或想損人利己時,鄰人馬上就會憤憤不平,正如我已經疏遠他一樣,他也會極力避開我;我們不再和睦相處,我們爭執(zhí)不休,他恨我,我怕他。

  社會上所有的弊端,普遍存在的亦或是個別的,以及所有通過不正當手段攫取的權、財等,最終都要受到懲罰??謶质谴笾?、大慧的先師,是革命的預言家。它教導我們一件事:凡它所到之處,必有腐敗。它就像那食腐肉的大烏鴉,雖然你尚不知它盤桓的目標,但你卻清楚,某個地方一定出現了死亡。我們的財產,我們的法律,我們那文明的一族都很膽怯。多少年來,恐懼一直在我們的政府和財產頭上盤旋,做鬼臉。這不祥之鳥的到來肯定有它的原因,它預示著存在著大非、大過,必須立即糾正。

  [14]同樣,當自覺自愿的行動受到扼制時,我們便期待著變革。居安思危,對物質繁華的敬畏,促使那些無私的靈魂甘心去過苦行僧的生活。情愿去替人受過的本能,是發(fā)自內心的對正義的一種平衡。

  [151深黯世事的人很清楚地知道,債款要及時償還,否則,為了節(jié)省一點,往往要付出很多。借貸者自受債務所累。難道一個百般接受恩惠卻不付出任何東西的人會有所得嗎?難道一個人通過狡黠,騙得了鄰人的器皿、馬匹、錢財,他就有所得嗎?事情一經發(fā)生,馬上就確立了債務、債權關系,即:債務一方的自卑,債權方的優(yōu)越。這一次交易銘刻在他與鄰人的腦子里,而他們的關系也隨著每一次新交易的性質的改變而改變。他不久便意識到,寧肯折斷骨頭,也不該駕鄰居的馬車。向人乞求必付出高昂的代價。聰明人將這一課推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知道,應該謹慎地面對每一個債主,該付出時間、才智或心血時就得毫不吝惜。因為早晚都得償還所有的債務。也許在某段時間里,由于人和事的緣故,你不能做到公平地償債,但拖延也是暫時的,最終你還得清償自己的債務。如果你是聰明人,你就應該忌諱那種讓你感到債務累累的、不正當的財富。我們的目的就是獲利,這本可無厚非,但要記住,每得一筆利益都要上稅。將利益讓給他人的人是偉大的。只接受恩惠而不施恩的人是卑鄙的一一這也是世上一大可鄙之事。照理說,我們無以回報那些施恩于我們的人,或者說,很少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我們必須要把獲得的好處絲毫不差地再轉給他人。當心不要讓手中占有太多的利益,它會加速腐敗,滋生蛆蟲。盡快以某種方式把它清償出去。

  [16]勞動也同樣受這條無情規(guī)律的支配。審慎的人說,最廉價的勞動其實是最昂貴的。我們在購買掃帚、席子、馬車、刀子時,買的實際是普通商品中蘊含的良好技藝。所以,你最好雇傭手藝好的園藝師,或者說購買先進的園藝技術。最好讓熟黯航海技術的人做你的舵手;雇有能力的管家為你烹飪、縫紉,操持家務,請精明的經紀人為你理財、辦事。這樣就等于成倍地擴大了自己的存在,或者說把你的影響滲透到你的財產中去。另一方面,凡事都有兩重性,勞動和生活一樣,不能進行欺騙。竊賊自竊,欺者自欺。勞動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得知識與美德,而財富與權益只不過是一種表象。這表象就如同紙幣一樣,可以偽造,也可被偷盜。但它們所代表的東西一一知識與美德卻不可能造假或被竊取。知識與美德這些勞動產品只有通過真正的腦力付出、出自純潔的動機才能獲得。騙子、欠債者、賭鬼是無法侵占這些產品的,因為他們太急功近利,不可能有誠實的動機,也不愿付出辛勞。自然的法則是:去干,你就會獲得力量;不干,一無所獲。

  各種各樣的人類勞動,從簡單的削木樁到復雜的構筑一個城市或一部史詩,都可以證明宇宙中補償這一定律。給予與索取的絕對平衡,即凡事都有價的原則——如果沒有定量的付出,你只能會得到你不想要的東西,不付出,根本就什么也得不到。這個賬目絕對清楚,不亞于國家的預算,不次于晝夜的精確輪回以及自然界所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每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都能悟出這種規(guī)律。它嚴肅的寓意從鑿子里進發(fā)出來,由鉛錘與長尺衡量出來,在賬單中的顯示也像一個國家的歷史那樣清晰無誤。我相信,這個規(guī)律及其寓意對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yè)都會有所啟發(fā),盡管人們說不出它叫什么,但對它的尊重無疑會將他們的職業(yè)提升到一個理想的高度。

  美德與自然聯(lián)合所有事物組成一道對付邪惡的強大防線。美好的自然法則與物質折磨鞭笞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叛徒。你會發(fā)現世界只為真理與善行而準備,茫茫世界竟沒有流氓惡棍的藏身之洞。犯了罪,整個世界就會變成一面大鏡子,根本無處躲藏;犯了罪,整個大地就會被大雪覆蓋,鷓鴣、狐貍、松鼠和田鼠的腳印會暴露無遺。你無法收回說出去的話,無法抹掉你的足跡,也休想抽去洞口的梯子,以此來掩蓋你的蹤跡。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自然法則及自然萬物,包括水、雪、風、萬有引力都成為懲罰賊人的工具。

     [17]相反,這一法則又同樣義無反顧地支持正義的行為。愛人,才會被人愛。所有形式的愛都極為公正,而且精確得像代數方程的等式。好人具備絕好的品德,這種美德就像火焰一樣感化萬物,使你不可能對他有任何傷害。當年,英國皇家軍隊被派去鎮(zhèn)壓拿破侖,可拿破侖一上前,他們馬上便倒戈,化敵為友。對于好人而言,所有的災害,如疾病、迫害、貧困等,到頭來終將證明是有益而無害。

  甚至連軟弱與缺陷也與好人為友。正如人往往為其傲慢所害一樣,人身上的缺陷也會在某些場合幫助他。寓言中的雄鹿欣賞自己的犄角,不滿自己的足蹄。但當他受到獵人追捕時,正是他的足蹄幫了它。后來,當它身陷灌木叢時,也正是它引以為榮的犄角毀了它。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感謝他的缺陷。一個人只有在同真理的辨駁中才能透徹地理解真理。同樣,只有當自己遭受挫折,才真正懂得挫折的含義,看到在某些方面人強我弱時,才懂得什么叫做才干。你的脾氣、稟性與社會格格不入嗎?那么,你就不得不自娛自樂,這倒會慢慢養(yǎng)成你自助的習慣;這就好像是受傷的牡蠣,吐出珍珠來修補它破碎的貝殼。

  [18]人的力量往往來自軟弱。只有當我們被刺痛,受打擊或傷害時,心中積蓄的強有力的義憤才會猛醒。偉人總是甘于渺小。

  靠在優(yōu)越的坐墊上,他只會酣然入睡,只有當他受到排擠、折磨,被擊敗時,他才有機會學到些什么,這時,他才會運用自己的智慧,施展男子漢的氣概,才會認清事實,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摒棄傲慢的毛病,學會適度的原則,并掌握真正的技能。智者將自己置于攻擊者面前。他比他的對手更有興趣發(fā)現自身的弱點。受到攻擊后,傷口自然會結疤,之后就會像死皮一樣從身體上脫落。當對手想進一步征服他時,他已經強壯得無懈可擊了。責備要比贊揚更安全。我討厭在報紙上受到辯護。只要聽到反對我的話,我反而覺得有成就感。但每當聽到表揚我的甜言蜜語,我就感到自己毫無防備地袒露在敵人面前。

  保護我們對付災難、缺陷和敵人的事物,只要我們愿意,也同樣可以幫助我們抵御自私和欺詐。插銷和門閂并不是我們最好的安全設施,生意上的狡猾也并不標志著聰明。人們總以為他們會上當受騙,這種迷信折磨人的一生。但正如某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樣,人除了自欺,不可能被人欺。在所有交易中,總有那么一個沉默的仲裁者。自然及靈魂保證每筆合同的實施。所以,誠實的服務永遠不會吃虧。如果你侍候一個忘恩負義的主人,那么,你還是接著侍候他吧。讓上帝來還你的債。每筆債都會還清。債務拖欠的時間越長,對你就越有好處,因為你最終會得到成倍的利息。

  [19]迫害他人的歷史就是企圖欺騙自然的歷史,就是迫使水往高處流,砂粒擰成繩。這與迫害者數量的多少無關,暴君和亂民一個樣。

  所有這一切都告訴我們,社會環(huán)境是不偏不倚的。人是一切.凡事都有兩面:善的、惡的。每一優(yōu)勢都有它的負面作用。但補償規(guī)律并非中庸之道。有人或許會不假思索翅問:既然善惡是一碼事;既然要收獲必須得付出,有失必有得;既繁一切行為都是中性的,那么行善還有何用?

  [20]在靈魂中,有一個比補償法則更為深邃的事實,那就是靈魂的本質。靈魂不是補償,而是生命,是一種客觀存在。在環(huán)境,表象的大海中,潮漲潮落,一切都保持著絕對的均衡。大海的下面卻橫亙著原始的生命的深淵。靈魂的本質,或上帝,不是一種關系或某一部分,它是全部。存在是一種絕對的肯定,排除了否定,自我平衡,吞并一切關系、所有部分、任何時間。自然、真理、美德都從那里流淌。罪惡的根源在于缺乏或背離這種存在。虛無和謬識確實充當了宇宙進行生動的自我描繪的背景;但是,它們產生不了事實、結果;它們本身無法運行,因為它們不是客觀存在。它既不能生善,也不能造成危害。說它有害,是因為它不存在比存在更糟。

  因為罪犯看上去還在繼續(xù)作惡,并沒有窮途末路,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審判。在人和天使面前,似乎并沒有對他的罪惡行徑進行有力的駁斥。因此,人們難免有上當受騙的感覺。然而,難道這就意味著他可以逍遙法外嗎?他既心懷惡意,口出謊言,就說明他已被自然排除。有時候,罪行會昭然若揭,但有時,即使我們看不到它所遭受的報應,因果報應也是永恒存在的,并將一切擺平。

  [21]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說,獲得正直一定要有所損失。美德不會受罰,智慧不會遭貶,因為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合理的。行善時,我才合理地存在著;行善時,我豐富了世界。在被混沌和虛無吞沒的沙漠上,我種上樹木,看著黑暗慢慢從地平線上消失。從真正的意義上講,愛,知識與美沒有止境。靈魂拒絕局限。它總是肯定樂觀,摒棄悲歡。

  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終點站。相信是人的本能。我們本能地用多或少這種比較來評判人,而比較的根據則是靈魂的存在而不是相反。比如,勇士比懦夫偉大;真誠、善良、聰明的人比愚蠢人更有人樣。

        崇高的美德無需付出代價,因為它是上帝的親臨,是絕對的存在,無與倫比。而物質利益的獲取卻需要上稅,而且,如果不是經歷過磨難與辛勤的耕耘,它就不能在心靈中扎根,一陣風便會把它吹跑。但自然中所有的善行都屬于靈魂,只要你支付自然的合法硬幣,即誠實的心智,你就可能擁有善良。我不再希冀不勞而獲,如發(fā)現一罐埋在地下的黃金,因為我知道,它會帶來新的負擔。我不再貪戀更多的身外之物——財產、權力、榮譽或奴仆,因為這個獲得是顯而易見的,代價也是確定無疑的。但是,我卻不會因為擁有補償永恒存在這條知識而承擔任何負擔,也不會因為認識到盲目追逐財寶的害處而承擔任何責任。相反,徜徉在知識中,我分外欣喜,心中充滿永恒的寧靜與安詳。我也因此縮小了犯錯誤的范圍。我懂得了圣伯納德的智慧,除了自我傷害,什么都不能傷害我。我能夠承受所有的創(chuàng)傷。只要問題不出在我自己身上,我永遠都不會真正受到傷害。

  [22]靈魂的本質是彌合不平等境遇。自然的巨大悲劇似乎在于多和少的差別。少的一方怎么能不感到痛苦,不對多的一方充滿憤恨與敵意呢?看著那些缺乏才能的人,他感到悲哀,卻又不知所措。他幾乎不忍去看他們,擔心他們會譴責上帝。他們該怎么辦呢?這似乎太不公平了。但如果進一步探究,你就會發(fā)現,這巨大的不平消失了,因為愛像太陽融化了海中的冰川一樣,將它抹平了。如果所有人的靈魂都是相同的,那么,便不會再有他的或我的痛苦了。他的就是我的。我是我兄弟,我兄弟就是我。即便我的鄰人比我杰出,使我相形見絀,我還可以得到愛,我還可以去愛。充滿愛的人能將其所愛的光彩變?yōu)樽陨淼墓獠省S谑俏野l(fā)現,我的兄弟就是我的保護人,他以最友善的方式幫助我;我所羨慕甚至妒嫉的財產其實就是我的財產。靈魂的本質就是包容萬物。耶穌、莎士比亞只是靈魂的一部分,通過愛,我征服了他們,并將其納入我自己的意識領地里。他們的美德難道不是我的嗎?他們的智慧——如果不能成為我的,也就不能稱為智慧。

  [23]災難的自然發(fā)展史也是如此。頻繁毀滅人類繁榮的各種變遷恰恰說明,成長才是自然規(guī)律。每個靈魂會順應成長這一內在需要,脫離舊有的體系,這包括朋友、家人、法律、信仰等等。這就像一只貝殼爬出它美麗而僵硬的外殼一樣,因為那個殼已阻礙了它的進一步成長,它會慢慢地重建一座新屋。變革的頻率依個人的活力而有所不同,在思想比較活躍的人身上,變革是經常不斷的,他與一切世俗關系的聯(lián)系非常松散,它們不能形成對他的束縛。他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囚禁在時間和不定性所形成的堅硬而復雜的網里,他宛如生活在透明的、流動的薄膜里,透過這層薄膜可以看到鮮活的生命形式。人只有這樣,才能拓展自己,才能不生活在前人的影子里。人在漫漫歲月中的發(fā)展歷程就應該是這樣,不斷擺脫僵死的環(huán)境,就像每天都換衣服一樣。遺憾的是,我們卻像躺在莊園的廢墟上,靜止不動,拒絕前進,抵制而不是配合這種拓展;結果,我們反而對正常的發(fā)展大驚小怪。

  [24]我們做不到與朋友分手,不想讓天使離去;不知道只有天使走了,大天使才會到來。我們不相信靈魂的富有,不相信它的永恒、萬能。我們不相信今天的力量可與昨天的力量媲美,并且可以再創(chuàng)一個更美好的昨天。我們躑踽在舊帳蓬的廢墟上,只是因為它曾給我們提供面包、庇護和各種設備,而不相信精神可以再度滋養(yǎng)、振作我們,卻認為再也找不到比過去更可愛、更甜美、更優(yōu)雅的東西了。于是,我們只是坐在那里徒勞地哭泣,然而,無所不能的上帝對我們說:站起來,再去尋找!就這樣,我們既無法滯留在過去的虛墟中,又不想指望未來的新事物,于是,就像傳說中向后看的怪物一樣,總是回顧過去。

  然而,經歷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后,對災難的補償就會越來越明顯。發(fā)燒、殘缺、絕望、喪失財產、失去朋友,所有這些在當時來說似乎都是無可挽回,無法彌補的損失。但是,年復一年,時間會慢慢地層現萬物中所蘊藏的補償力量。我們曾視好朋友、妻子、兄弟、情人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的死對我們來說是無比慘痛的損失,但后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卻成為新生活的向導。因為死亡通常操縱著生活方式的變革,它結束了人生中勢必要結束的一段嬰兒期、青春期,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職業(yè)、家庭或生活方式,并創(chuàng)造出更有利于個性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它能夠甚至促使我們結交新朋友、接受新的影響,事實證明,這些對未來歲月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或許終其一生不過是明媚花園中一朵小花,雖沐浴陽光卻無處伸展根莖。但正因為它后來遭受花墻倒塌的磨難,飽嘗園丁的疏忽,才有機會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為人們提供樹蔭和果實。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