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大公司的營銷副經(jīng)理,幾年來曾有過很多升遷的機會,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副職一直沒有扶正。有一天他向我咨詢:“蓋老師,您對這事怎么看?”
我很感謝他的咨詢,更佩服他的心里話。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個心態(tài)問題,因為他的心里是不平衡的。有了不平衡才想問、才想說。為了消除他心里的這種“不平衡”,我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先給他介紹了一位著名電影演員黃宗洛。目的是想通過黃宗洛的為人處事來使他有所感悟。
黃宗洛生于北京,他的哥哥黃宗江、姐姐黃宗英都是著名電影藝術(shù)家。他曾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xué),晉察冀華北聯(lián)合大學(xué),解放區(qū)華北大學(xué)及中央戲劇學(xué)院。1952年進(jìn)入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以"三小"起家,即《茶館》中的松二爺、《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嘍羅、《三塊錢國幣》中的巡警。在話劇舞臺上摸爬滾打四十多年,扮演的都是小人物。盡管這些角色臺詞量小,但經(jīng)黃宗洛鍥而不舍的雕琢,往往突放異彩。因此他反以擅演小角色而名聲大振,被譽為“小人物之王”、“龍?zhí)状髱煛薄?
黃宗洛曾有過“十八敗”的歷程,盡管如此,他還是立志演一百個丑角,一定要要用自己的演藝?yán)L制成一副“百丑圖”,他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實現(xiàn)了。為什么?因為他毫不計較“主角”和“龍?zhí)住钡膮^(qū)別,心里只有目標(biāo)。他只要往臺上一站,就會使盡渾身解數(shù)“使勁兒地演”。他樂觀豁達(dá),因此人們總是把“宗洛”叫成“總樂”。他在家排行老三,人們喜歡叫他“總樂黃三”。
親愛的擔(dān)任副職的朋友們,您看了黃宗洛的事兒,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