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烈夫小侃“問”
有很多人在網上問問題,甚至匿名而問。一般網站也都有“問答”欄目,縱觀所問,林林總總,可謂無奇不有。但就“問”的態(tài)度和所“問”的問題而言,大多不敢恭維。于是我想:
一、問,是一種態(tài)度。人們都說“態(tài)度決定成敗。”這話有理。可是,我發(fā)現有些問問題的人態(tài)度不端正。比如“誰能給我解答”、“這個問題你們能回答嗎”、“這么多專家怎么沒人回答呀?看來專家也不過如此”、“你們不急我可急呀,哈哈尿急”。
二、問,是一種修養(yǎng)。敢于不恥下問的人,比不懂裝懂的人要強十倍、百倍!問了不等于無知,相反正是有知的體現。因為,《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問”的第二種解釋就是:表示關切而詢問。關切就是對問題的探究。成功的帝王每遇大事,總是向大臣“問策”;謙謙君子也總是不恥下問于賢人。就連孔子那樣的圣人也經常向學生們詢問。可以說,想成就大事的人沒有一個不問的。這是修養(yǎng)的體現。
三、問,是一種原則??鬃诱f“疑思問”。他告誡我們:對于不清楚的事情一定要問。可是,筆者發(fā)現,很多人問問題不是為了解疑,而是為了發(fā)難;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斗氣;不是為了解惑,而是為了迷惑。凡此種種的“問”,不但違背了問的原則,而且也暴漏出提問者的詭異心態(tài)。
四、問,是一種勇氣。沒有膽量是不敢問的。因為,提問的人大多處于請教的地位,既然是請教,就難免有“無知”的嫌疑。試想:世界上有誰愿意讓別人說自己無知?裝也要裝出風雅來。然而,真正求知的人,總是敢于人前矮三分,總是敢于不恥下問。
五、問,是一種謙卑。問,不是給人出難題,找別人的不自在。有的人在提問時,總喜歡在問題的前面加上一個“前提”,比如,“我對這個問題有所了解,但還很想進一步了解”,你看,提問題的人永遠不說他一無所知。要知道,人的未知領域要比已知領域多得多,即使是飽學之士、經國大儒也一定有他未知的事物和知識。圣賢也有專攻之道。因此,問需要謙恭,萬萬不可借尋求高論之名行解疑之舉。
六、問,是一種藝術。問題在于怎么問,還需要問到好處。有人開門見山直言不諱,這種提問很直率、很坦白,值得提倡。但是,有人不喜歡這樣的提問,于是,你必須改變提問的方法,也叫做藝術。比如,“我知道您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向您請教”,聽了這樣的提問,即使不是專家的人,我想他也十分愿意回答您的問題。
七、問,是一種學問。該問什么,不該問什么,都要有個“講究”,千萬不要傷了和氣。比如,某培訓師的個人簡介上說自己是“某某大學客座教授”,于是就有人問了:“你用什么來證明你是教授?”事實上,很多培訓師都這么自我介紹,然而,很多培訓師卻都不是大學的教授,即使加上“客座”也還不是教授。這樣的提問多讓人難堪,豈不傷了網上的和氣。既如此,我看您不如這樣問:“很羨慕您是某大學的客座教授,令人敬仰,我也很想成為向您這樣有身份的人,但不知怎樣才能取得客座教授的資格,敬請賜教,謝謝!”這樣一來,既給人面子,又令人反思,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