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獵人在追殺一只藏羚羊,眼看獵物走投無路,突然,這只藏羚羊不再奔跑,而是面對獵人跪下了?!捌婀郑@個畜生還會求生?”獵人思忖著。但他并未因之而動惻隱之心,舉槍將近在咫尺的這只藏羚羊打死了。
回到駐地,一解剖發(fā)現(xiàn),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個胎兒,獵人怔住了,“這是一個就要生產(chǎn)的母親”,獵人明白了:她的求饒是為了孩子。獵人的鐵石心腸融化了,“我干了些什么?真是禽獸不如!”終于,這位獵人丟掉獵槍,金盆洗手。
◎ 古代,有一學(xué)士名叫周豫,一次,在烹調(diào)鱔魚時,見熱鍋里有只母鱔總愛向上曲拱身體,甚感蹊蹺,剖之,發(fā)現(xiàn)其腹中有仔,才知,這條母鱔魚曲身避湯的原因是為了護仔。周豫被此情景感動,從此不再烹鱔。
◎ 在非洲稀樹草原,某探險家曾與一獵豹遭遇,人獸相斗,難解難分,雙方均受重創(chuàng),最后,探險家終因?qū)⑷^塞進獵豹的口腔而使獵豹窒息死去??粗@只盡管雙眼圓睜、卻已一動不動的獵豹,探險家艱難地爬起來,帶著一身傷痛,踉蹌著跑回營地。
他找到一助手來抬獵豹的死尸,可回到事發(fā)地點,大吃一驚,獵豹竟然不見了。循著血跡,他們來到一棵大樹前,見樹根下有一動物巢穴,獵豹就在里面,美麗的豹紋清晰可見。鼓搗了老半天,沒有動靜,原來,獵豹已死,待他們把死獵豹拽出來,都愣住了,大豹的身后居然還有兩只沒睜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時,探險家明白了,獵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拖著垂死之身跑回巢穴,是為了給兩個饑餓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
◎ 屠格涅夫曾寫了一篇名為《麻雀》的散文。一天,這位文豪正在遛狗,忽然,狗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放慢腳步,躡足潛行。原來,前邊有一只羽毛稀疏、嘴帶黃邊的小麻雀,剛從巢中跌落,眼看就要被狗打了牙祭。這時,麻雀媽媽飛身撲到狗的面前,她渾身戰(zhàn)栗,羽毛豎立,叫聲凄厲,盡管麻雀在狗之前顯得極其孱弱渺小。力量對比懸殊,可母鳥此時表現(xiàn)出的一種比理智更強烈的力量,使狗先是一怔,繼而驚惶而退。好心的屠老先生趕緊喚回了狗,懷著對麻雀的敬佩之情走開了。之后,屠格涅夫感慨地寫道:我尊敬那只小小的、勇敢的鳥兒,我佩服她那愛的沖動和力量,愛,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
◎ 有時,即使不存惡意地進入動物的領(lǐng)域,都給動物造成傷害,更別說蓄意屠殺了。不久前,我聽到印度的一位同行講的一則有關(guān)犀牛的故事令人心酸:游客在騎象游歷森林時,遇見了大小兩只犀牛,為了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游人驅(qū)象而上,走到了兩只犀牛的中間。哪知,母犀因看不到幼犀而大怒,沖向大象,保安為保游客,開槍射殺了母犀,游客無恙,可是,從此,世界上卻少了一位母親,多了一個孤兒。
◎ 目前唯一一條人工飼養(yǎng)的白鰭豚叫“淇淇”,雄性,他已在武漢水生動物研究所形單影只地生活二十多年了。為其配偶,1996年曾捕到一只雌性的叫“珍珍”的幼豚,可惜未過半年,“珍珍”便憂郁而死。
當時捕起兩頭(網(wǎng)三頭,放一頭),想不到放走的是母親,第二天她還在原地打轉(zhuǎn)、哀叫。而捕到的乃是父女,女兒年小體弱,屢屢下沉,父親唯恐女兒憋死,用盡力氣托起女兒,最后,自己衰竭而亡。剛剛失去母親,轉(zhuǎn)眼又失去父親的“珍珍”孤零零地活了幾個月,便被帶到“淇淇”的水池中,可她尚未成熟,便病死了。至今“淇淇”年事已高,可還孑然一身。
◎ 在女兒郭爽五歲時,我曾給她講過一則智捕老狼的故事:兩位少年為鋤掉老狼,便趁著母狼外出覓食之機,把幾只小狼從狼窩里掏走了。他們將小狼分別放在兩個籃子里,然后各自爬上一棵大樹,兩棵樹相距約數(shù)十米。二少年等啊等啊,果然沒過多久,母狼便憑著敏銳的嗅覺尋了過來。她焦急地來到一棵樹下,眼巴巴地仰望著樹上的孩子,還沒站定,另一棵樹上的男孩狠狠掐了小狼一把,隨著小狼的一聲慘叫,母狼趕快奔向那棵樹,可才到了樹下,那邊樹上的男孩也狠狠地擰著小狼,小狼慘叫的聲音刺痛母狼的心,她又掉頭跑回來;剛剛回來,身后又傳來小狼凄涼的哭喊“媽媽,我痛,快來救我!”……就這樣,兩個少年你一下、我一下地折磨著小狼。小狼痛在身上,母狼痛在心上,她來回地奔跑,用發(fā)自喉嚨深處的嗚咽給狼崽以安慰:“孩子,別哭,媽媽在呢,媽媽來了……”,可是,不久就沒聲了,母狼被折騰得筋疲力盡、倒地而死,少年成功了。
故事講完了,故事的本意(標準答案)是要宣揚人類的智慧、少年的聰明,可是我的女兒卻淚水漣漣地說:“狼媽媽真可憐!”她的出人意料的評價令我心動,一個小孩子當然不會懂得什么生態(tài)倫理、動物權(quán)利、眾生有靈一類的深刻理念,可那“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卻令我們成人自愧弗如。對于這有違故事本意、不符合標準答案,甚至有悖常理的回答,我們家長是橫加指責(zé),還是因勢利導(dǎo)、肯定她善良的本性和強烈的同情心?我們當然應(yīng)選擇后者。
魯迅曾寫過這樣一首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fēng)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膘遁思蠢匣?,即使是興風(fēng)狂嘯的老虎,也有憐子之情,何況人乎!
生態(tài)道德,有時,孩提不遜成人,古人高于今人;像大家習(xí)以為常的籠養(yǎng)野鳥、吃野味、垂釣、狩獵等,早已受到古代先賢的抨擊??扇缃瘢覀冞€對魚翅、燕窩等津津樂道,殊不知,那魚翅乃是鯊魚之鰭,即其肢體,燕窩乃是金絲燕用唾液筑就的哺育后代的巢,我們?yōu)榱藚^(qū)區(qū)口腹之欲,便要斷人家臂膀、斷人家后代,何德之有?萬惡第一為殺,天地大德曰生。若為真君子。必有好生德!古人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說,愛吾愛以及人之愛。關(guān)于鳥獸是否有母子親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字字珠璣的詩,可謂意味深長: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