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海,李發(fā)海講師,李發(fā)海聯(lián)系方式,李發(fā)海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發(fā)海:中國道德文化內求實踐教育法
2016-01-20 47879

一、道德教育學體系是中華文化主體

 

中國道家的教育學,的確是一部人世間的絕學。

“道教”的本義,近代人誤解比較多,其實應當詮釋為“道德教育學”,那才是比較合理的。

在中國本土道教誕生以前的數(shù)千年歷史當中,并沒有什么宗教,那個時候完全是德道型的教育學。所以說,中國歷史上長期所采用的都是道德教育的模式,而且長期都沒有使用宗教的模式,完全是一個全社會性的自然道德教育模式。人人都是道德的信仰者、遵循者、學習者和實踐者。

伏羲創(chuàng)造的易道文化教育,是中國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發(fā)端;黃帝所創(chuàng)造的法道文化教育,是中國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發(fā)展;老子所創(chuàng)立的德道文化全民教育,是中國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完善;以孔子為代表的原義儒學“仁義禮”全民教育,是中國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細化實施。

伏羲黃老為代表的中國道德文化教育系統(tǒng),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發(fā)展的主根,始終主宰著中國2500年以前歷史中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并且影響著2500年以來中國文化教育的進程。

 

二、中國道德文化教育迥異于西方文化教育模式

 

中國的道德文化教育,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教育的模式。

西方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開始,就全面拋棄了他們原本擁有的內求法,走向了純粹的外求法,就是邏輯推理和試驗證偽這一單一性的方法。

東方由于易道文化的堅實奠基和老子德道文化的強化,雖然自孔子開始,同樣走向外求法方向,但是在文化體系中通過精美全息的漢字,仍然長期保留著極其珍貴的內求法。

東方道德文化教育的方式,其靈魂就是“修之身”,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內求法。

東方的道德教育,是實證型的科學教育方法。與西方的實驗型教育法比較而言,東方是以人為本,內證德道和順應自然。

東方道德教育方法,是教育與內證同步進行實踐的方法。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教育他們那種試驗型的教育方法,把人都導向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分裂,掠奪自然。而東方的內求法教育,則是以自身為實驗室的教育方法,是一種和諧人與自然關系最完美的教育方法。

西方并不是沒有擁有這個內求法。實際上,就文化基因分析當中,我們已經談到過,西方在內求法系統(tǒng)的代表人物,也是存在的。像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那都是可以跟伏羲、黃帝、老子相類似的,同樣是運用內求法認識自然、認識生命、認識社會的杰出的優(yōu)秀的人物。

但是,這個文化基因的丟失和變異,西方發(fā)生在亞里斯多德時代開始。中國,發(fā)生在孔子、孟子、武帝、田蚡、董仲舒那個時期。

所謂的“周秦諸子”、“趙宋諸儒”,都是明顯地丟棄道德正統(tǒng)文化教育思想和方法的一個分水嶺和推進者、推波助瀾者。

中國道德文化內求實踐教育法 

三、“經典誦讀”和“講經說法”是道德文化教育珍貴的內求學習實踐方法

 

☆ 經典誦讀

東方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中,在教育方法方面,一直承傳著兩個極為珍貴的學習實踐方法,那就是“經典誦讀”和“講經說法”八個大字。

“經典誦讀”,是個人和集體進行經典開口誦讀和同步內觀實踐的根本性教育方法。老少咸宜,普適性和全民應用性極強。它是繼往開來,承上啟下,興民族,旺國家,接續(xù)道德文化根脈的瑰寶。

“經典誦讀”,只要不拋棄對伏羲黃老經典的選擇,那么道德文化教育的根脈,就不會斷裂、斷絕;民族智慧的井泉,也就不會枯竭;民族復興發(fā)展的生機,也就會依然存在。

丟棄對《易經》的學習研究,民族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必定會喪失;

拋棄對《老子》五千言的學習和實踐,國家的精神文明必定會陷落;

扼殺對《黃帝四經》的學習和貫徹遵循,封建專制與獨裁必定張揚,民主和諧將失去蹤影。

1、經典教育要抓住精神教化的標本兼治

當前社會上,各個教育口,存在一個共性的現(xiàn)象,那就是普遍比較重視和突出對“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這兩項的需求。

這種帶有共性需求的現(xiàn)象,是在整個社會道德素質明顯滑坡以后,必然最先凸顯的共性現(xiàn)象。

因為“孝道”和“感恩”這兩項,是最貼近人們的生活,最容易受到關注的表象。世人所急需的“功利性”,常常會阻礙人們對治病要“治本”的認識,過份重視“治標”而輕視“治本”。不了解精神世界的治療,同樣需要標本兼治。

但是,我們道德文化工作者卻不可不知:“標本兼治”的原則,也不可輕易由于“病人”的需求而放棄。社會和教育界對眼前利益的重大需求,我們不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我們道德文化工作者,同樣要高度重視社會的這個“有之以為利”的共性現(xiàn)象,要以此為突破口,同樣重視治這個“標”。要主動將這個“治標”的工程,納入我們整體的治本方略之內。在不放棄我們標本兼治原則的前提下,準確切入這些個標象之中,納入進系統(tǒng),收入“處方”之內。使這些標象的治理,成為進入“無之以為用”整體戰(zhàn)略中的一個標識。站在道境德地,全面細化包容它們,那么我們的理念入世之路,也就會更為廣闊和順利得多。

希望所有道德文化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視起來,突出一下其中的歸納性、整體性以及標本兼治性。

雖然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說,但是在精神文化領域之中,并不完全雷同于治療人體的疾病。如果不守住“標本兼治”的原則,而只是片面滿足人們對“治標”的需求,那么我們的治則,就可能會被世人的急功近利之心所毀壞。

2、經典教育推廣工作要善導社會近利性需求歸德

急功近利,為世人之所欲也;有之以為利,乃世人之所需求。弘揚德道文化,推廣德慧智教育理念,既需要我們的戰(zhàn)略和行為契合大道的“無之以為用”的根本性理論,又要契合社會大眾道德精神食糧饑渴的機遇。

雖然,人們暫時不識大道“無之以為用”的根本道理,只知按需索求,甚至病急亂投醫(yī)和饑不擇食,胡選亂擇,這也是正常的現(xiàn)象。我們道德文化工作者不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去關心和滿足社會的急需,而只是高談闊論于“無之以為用”。

在三素共存的社會之中,如果我們一點也不投之以“正利”和“善利”,完全苦守“無之以為用”一端,進行所謂的“治本”,也就是一種庸醫(yī)的偏執(zhí)現(xiàn)象,不符合大道行世利民回道的根本原則。

德慧智教育理念,如若絲毫不講社會和民眾的名利獲得性,那也就必然會曲高和寡,成為孤家寡人,難以入世行道。所言所行,也難以有人共鳴和聽取并且遵行。

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其中的既契合理,又契合機?!皥?zhí)兩用中”,既堅守住“無之以為用”的根本原則,又善于運用和駕馭“有之以為利”。標本兼治,導利向義,導利向禮,導利向仁,最終復歸于利與德合,化小利為共利,化私利為公利。那么,我們也就把握住了德慧智教育理念入世的原則和方向。

3、警惕現(xiàn)代經典釋讀成為新時代的精神流毒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圣人的經典所包含的智慧與能量,真正能給社會人們的心靈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用于滋養(yǎng)和啟迪本性。所以在解經注經中,對于解注者本人本身的修為要求極高。

現(xiàn)代人心性浮燥,急功近利,一切皆按照純私利的需求而展開。在社會上眾多的解經釋典和用經學典中,這種現(xiàn)象已經同樣像排山巨浪一般地在整個社會中鋪開來。

大量夾雜了人欲私心貪利的經典注解,迎合人欲貪念,或為應俗,求發(fā)展,必定形成一個盛極一時的社會共性現(xiàn)象。

我們要注意,切不可在此種大潮之中,隨波逐流而迷失方向。這種現(xiàn)象,雖然會被追求眼前利益的一部分人捧為名星而“流行”,從而興盛一時,但是絕不會長久。

流行病,雖然可以風行一時,但人們必然會痛定思痛從病痛中獲得免疫力,而不再受其感染。

當然,如果這種流行病,沒有扼制的“藥物”及時提供給社會,及時投入使用,那么社會的損失也必然將是極其巨大和慘痛的,甚至禍及幾代人的精神面貌。

這種流弊的危害,在幾千以來的歷史中,其實也是屢有發(fā)生的現(xiàn)象。歷史上的改良儒學,就是如此演變而成。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歷史的一種重演現(xiàn)象。

漢代以后的儒學,淪為學子謀取功名、利祿的唯一手段。經典誦讀,成為他們唯一進入官僚階層唯一云梯;解經釋典,充滿著導人以私心貪欲。這是明清以來儒學共有的特征。

今天的社會上,經典誦讀的展開中,我們不難看到:選“典”,不選“經”。棄《易經》和《老子》之經,而中選類似于明代八股科選之典籍。甚有八股之風再次重新席卷神州的跡象和勢頭。

現(xiàn)代人對“經典”的注釋與講解,媚俗有余,守本不足。過度世俗化地渲染,曲解戲說。這種唯以“有之以為利”,張揚人性中私心貪欲的渲染,不可避免地會使“經典誦讀”最后淪為人們爭取名利的“高雅”手段,從而誤導整個社會。

任何事物導之陷于利,則為毒;導之步入義,則歸正。

經典誦讀的社會行為,如果任憑一些人導之陷于利,那么經典將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新時期毒害孩子們靈魂的毒藥,而且會成為無可救藥的毒藥。

“經典”,將會被一些在大肆鼓吹利益者,異化成為名利的“遮羞布”。尤其對于兒童,這是一件非??膳轮拢z害流毒幾代人的心靈。

歷史上熟讀經史子集、經綸滿腹的名家,不乏大奸大惡之人。如宋朝的蔡京、清朝的和珅等等,他們全都是在儒家經典的滋養(yǎng)中長大。儒學經典中的精神營養(yǎng),全都被他們的陰我私心所攝取,“經典”反而全都成了他們獲取榮華富貴的階梯。

那么,經典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渣,豈是社會之福?民之所愿?

孩子們的心靈如同白紙。幼兒心靈,關鍵是啟蒙教育初始心靈正覺正念的建立,陽我公心的培養(yǎng)。確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心志,這是極其關鍵的一環(huán)。

明清以來,讀書誦經的目的,被帝王、儒家和社會嚴重異化,成為考取功名的唯一工具。相反,經典對于人心心靈真正的滋養(yǎng)功能,卻被人們過份渲染的名利思想所封閉和日益淡化。

“八股出而經說亡”,正是一種“名利興,德性喪”最為真實的寫照。經典中真正的道德精神,因為人們的“興名利”而完全淹埋淪喪,因此國家民族的衰弱與敗落,也就不可避免。

我們難道在新的歷史時期,再讓這種“名利興,德性喪”的歷史劇,再又重新登臺上演嗎?我們還想再次去培養(yǎng)出更多的蔡京、和珅之流么?

歷史因果周期律,不應當反復無限地重演,從而加重民族的災難性。

經典中所富含的精神營養(yǎng),絕不可以用來滋養(yǎng)孩子們的陰我私心。經典誦讀教育,絕不應當拋棄經典的靈魂,抹殺正向性教化作用。

宣傳經典誦讀,解釋弘揚經典,絕不能片面地、不加分辨地過度迎合世俗“有之以為利”的追求。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由于其中具備引導人們尊道貴德,做人守善的靈魂;富含滋養(yǎng)人類精神靈魂的營養(yǎng)。然而,這種營養(yǎng)性提供給每一個人時,她是一種中性的物質。善人得之,則更善而智慧;惡人得之,則更惡而奸佞。

經典教育的正性作用與反相作用,全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初始立意之心。

經典的作用,雖然在于對于心靈的滋養(yǎng)與凈化,使人心不為物拘,不為形役。儒、釋、道三家經典的內核,莫不如此。但是,只有初意立心正確,她們的這些特點才能展開,為正確的教育方向提供精神營養(yǎng)。

4、守德持正,是經典教育必需恪守的原則

守德持正,是經典教育必需恪守的原則。

當年,孔子困于陳蔡,子路、子貢、顏回各自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態(tài)度,演繹出人心在仁義面前的活劇。而孔子并未因處境的艱難,而降低標準,而俯合世俗,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我們道德文化工作者,要恪守孔子的這種守正的精神。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對象,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靈。孩子們的心靈純潔無瑕,每個人自性也原本俱足如來圓滿光明智慧。在他們尚未污染庸俗的名利之前,用經典引導他們確立正覺正念,是每一個真正的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天職和義務。

我們入世的德慧智經典誦讀,一方面要善巧方便地應俗,更重要的是必須堅持住經典注釋講解的啟迪自性光明。

人人都要爭做一個合格的道德文化工作者,成為一個合格的道德文化的經師。

切切不可丟失道義原則,隨波逐流而用“名利”的渲染,阻斷和泯滅孩子們的慧命,因此造下無窮的惡因,成為千古罪人。

 

☆ 講經說法

1、“講經說法”是東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分水嶺

古代東方的教育方法,與西方在亞利斯多德以后逐步建立的西方教育方法完全不同。西方的教育方法,是老師授課學生聽;聽完了,再在試驗室當中去驗證。然而,東方古代的道學和佛學教育方法,它是怎么進行呢?它是老師“講經說法開壇運”?!爸v經說法”,是要開壇來運作,調控,展開,引入;學生受眾,要求是內觀心身,以身國為室,同步求驗證。

由此可見,外求法與內求法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完全不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產生各自不同的教育結果。

這就像一頓美味佳肴,西餐有西式的做法,中餐有中式的加工過程。如果說讓中國人全部去改成吃西餐,我看也不現(xiàn)實。因為,畢竟這個中餐的風味、特色、口感等等,要比西餐更好吃,連外國人都愛吃。中餐館能遍布世界各國,洋人們口袋里有錢的時候,許多人都喜歡上中餐館,去一飽口福。中國的餐飲業(yè),能夠進入世界而歷久不衰,這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這個烹調的技術,這個烹調技術當中它有道。那個加工過程當中,含有道德文化的內涵。雖然現(xiàn)在,我們已經丟得差不多了,但是因為基本架構還在,還沒有完全推翻,畢竟跟西餐的加工過程不同,所以它還保有中國的特色。

中國的教育業(yè),卻并無中國的任何特色,尤其是現(xiàn)代的教育業(yè)。所以,中國的教育業(yè),不可能像中國的餐飲業(yè)那樣也來出口。你看現(xiàn)在有些孔子學院,雖然在外面建了個架子,但是想維持發(fā)展很困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雖然學習了西方將近百年之久,但還是一個“四不像”。既不是真正的西式的教育方法,也失去了中國教育學的特色,所以就成了個“四不像”?!八牟幌瘛本褪チ颂厣?,就不具備吸引力。

2、中國內求教育法丟失的歷史軌跡

當然,中國真正丟失內求法的教育現(xiàn)象,那可是由來已久的事情。

漢代以后儒學的教育方法,既丟失了同步進行內求法的驗證,也沒有及時誕生出外求法的實驗手段。所以嚴格地說起來,漢代以后的儒學教育方法,并沒有完整地繼承道學的內求法,也未開發(fā)出獨自具有特色的外求法。

所以,漢代后改良儒學的教育模式,2500年以來,并未能真正地為社會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才。而儒家真正的杰出人材,相反都是道和儒兼修的學者們,單純只是接受這個儒學教育模式的儒生,反而都難以成為大儒。這一點,西方漢學家都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且進行肯定。可見,漢儒的教學方法,由于丟失了祖先們講經說法求內證的這個靈魂,同時又未能創(chuàng)造出自己外求法的比較科學合理的實驗證偽、邏輯推理,或者說類似于西方這種外求法的一種優(yōu)秀的方法。

因而,儒學最終走向了僵化;因而,也就在五四運動時期,一口氣連經典誦讀也都被掃地出門。這是必然。因為你丟了靈魂,丟了根本,只是單純地進行經典誦讀,卻缺乏了教育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講經說法”,同步內求證。

我原來也舉過一個例子,道家的教學方法那和儒家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朱熹言白玉蟾“偶中爾”的故事,那就是很典型。

儒生的教學方法,那就是嘴上來,嘴上去。學完了,那也就是一張嘴皮子。

道學的教學方法,里面存在著“講經說法”四個字。經法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并且導人內求,所以它就能夠構成靈魂。

可惜,儒家把它丟了。怎么丟的呢?實際上,在《莊子》的這部書里面也記載了。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怎么樣丟的?在里面,都可以看到這個丟失的痕跡。結果,越演越烈。到了宋明時期,就完全僵化。到了五四時期,那么中國文化發(fā)展特色,也就必然進入到了一個死胡同里面,被全部地否定。所以,我們研究歷史,要提綱挈領地站在高度上,來研究這個歷史。

中國道德教育文化歷史的發(fā)展,它是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分期,有不同的方向,有主流,有支流,有岔道,有死胡同。

歷史上內求法與外求的這些教育特征,應當引起我們修之身者的高度重視。復興道德文化,應當注意把握住東方學術方法是內求法的根本特征。因為不同的模具,將會產生不同的物器。大家如果做過“翻沙工”的都知道。我也在工廠里面,在加工寶劍把手的時候,曾經參與他們那個翻沙工的工作。那可是有什么樣的模具,就有什么樣的坯體;不同的模具,形成不同的坯體。

掌握內求法,那就要通過“講經說法”來進行。只有符合內求法特征的教學模式,才能導向內求境界,從而產生內求法的結果。中國特色,要突出自己最真實的特色,而不能夠張冠李戴,強迫東方內求法的教學,也完全仿照西方的外求法的教育模式進行。

就像剛才所說的一頓佳肴美餐一樣,你把中國土生土長的這些東西,你用西方的加工模式去加工,做一頓西餐,做出來好不好吃呢?生長地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很多東西搬到西餐里面加工,那么就做不出滋味來,因為它離開了土地的環(huán)境,離開了加工的過程。

所以,我們就應該尊重自己文化的特色。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不能夠張冠李戴,強迫東方內求法的教學仿照西方外求法的教育模式進行。實際上這些年來,這個強迫,一切都采用西方教學模式的現(xiàn)象,是越演越烈,后患無窮。

教育模式和方法,是教育結果的先導和基礎。不同的文化,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模式,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

這一點,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和把握。

我們東方高度適應和符合內求法需求的講經說法教育模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從整個社會、從整個國家全民的教育領域中淡化和消失。逐步退縮保存于佛家內部和道家內部的小規(guī)模教育范圍之中。

從整體上看,道家的講經說法教育的丟失,遠遠比佛家更為嚴重。近百年,都未產生具有較大影響的經師,更不用說經與法兼容并蓄而展開的老師。這也充分地說明,內求法教育模式的丟失,必然會導致人才的稀疏和凋零。

東方文化的靈魂,是內求法;而講經說法的教育模式,又是內求法的承傳模式。所以,要想復興傳統(tǒng)道德文化,實現(xiàn)民族的復興,適合于內求法的講經說法教育方法,我們同樣要進行研究,要進行挖掘和繼承。并且,要“以今之道而御今之有”,才能夠可以談得上我們開始發(fā)揚了。

☆ 什么是“講經”

“講經說法”,是道德文化教育最重的方法之一?!爸v經”,就是“講壇師言傳德道”;“說法”,就是“音載法理覺本性”。

講經,是“宣講修身道妙之經,言傳修德歸道之典”。講經,就是要以經為寶,依經不依人,依經不依法,以經帥法,以經規(guī)范法性,預防和杜絕“依法不依經、依人不依經”的旁門左道邪徑。

講經,就是為師者:身在陰陽心在○,居道用德釋經文,貫通隱顯合為一,引領受眾謀圣人。

講經,需要講經老師言不離經文,語不悖經義,緊扣經典而展開一元四素這個德、道、象、數(shù)、理、炁的全系統(tǒng)論。講經,應講道、儒、佛的真經;說法,應說天人合一之法。

講經,應使經典之文義淺顯易懂,切合受眾的心身需求。深入而淺出,通俗而易懂。要爭取做到全面地打開經典的能量場,通過語音傳遞能量,發(fā)揮潤物細無聲、入心了無痕的無為而無不為的作用。使受眾心身真正受益,啟迪智慧,調節(jié)心身,開悟本性。

道德文化教育的講經,依據(jù)講師本身修身的層次與教學表達水平,各有層次的高低之分、質量優(yōu)次的不同。

修之身的內證層次,是講好經典的關鍵。后天表達能力和技巧是輔助,主次是不可以顛倒的。

佛學中的六祖慧能,他可是一字不識,就能講好經,而且他還能夠講經說法,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這個主次我們不能顛倒。應當執(zhí)兩用中,同步精進,一個,是內求精進;二,一個是為學日益,也要精進;為道日損,同樣要精進,才能做好一個合格的講經老師。

一般而言,既在修之身中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同時又具備后天豐富的學識者,比較容易輕松地擔負起講經師的責任。

我們可以回頭看看那個十幾年熱潮中的狀況,為什么會出現(xiàn)大浪淘沙?很多大師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為什么呢?那不就是那種方法和形式,悖逆經典,并不符合中國道德文化教育的根本要求嗎?你只是掌握了一點點法算個什么呢?你只能局限于說這個法,而講不了經,只說法不講經,就是小乘之技,登不上大乘之堂,你就不足以成為中國道德文化的教育之師。

然而,我們現(xiàn)在還有很多的人受那個熱潮的嚴重影響,深受誤導而丟失根本。迷于法,癡于法,而離開經典,不誦讀經典,那么想想看你將來的結果,你連這個大的尊道貴德教育的框架都離開了,那么你個人想在法里面長期地浸泡,那能夠浸泡個子丑卯酉來嗎?我看,如果不趕快地改弦易張,順道貴德,那么這一輩子可能就白白地又浪費了。

所以,這個講經說法,和我們每個人自己在那里循經,根據(jù)這個經的要求來用法,是密不可分的。

☆ 什么是“說法”

什么叫“說法”?說法,就是講經人要在有為與無為的互動之中,要動起來,要既能在有為當中,也能在無為的境界之中,自由地穿梭。在這個過程當中,再來依據(jù)受眾,就是所有的聽眾,學習經文、練習經文的具體情況和狀態(tài),引導著同步傳授內求、內證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會心地一笑,使受眾的心、性、命三大系統(tǒng),同步于所講解經典的場性,隱顯同步地傳授實踐某些方法,使受眾的身國同步接收、吸收、轉化、應用經典中的道光德能,修正身國的德性品格和吸收豐富的能量,實現(xiàn)再造性命,開悟本性。

說法,就是在講經的前提之下,在講經的同步之中,以理闡法,以理明法,以理驗法,以理帥法,以法促理。

說法,是要求和引導學生同步進入內求法的境界,與老師一起共同進入經典之中,去與圣人居,與圣人謀,將心身融入經典的道理場性中。在有為和無為之中,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在這兩者之間,有意、無意,有為、無為,同步地進行內求驗證。吸收獲得天德地炁,調整性命,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道生觀,學會做道德人,行道德事。去妄存真,益智開慧,了悟性命,覺悟本性。

說法,有明說顯傳之法,有隱喻暗傳之法,有口授心領之法,有音傳神受之法,有密咐悄言之法。在說法的過程中,少私而寡欲者、見素抱樸者,容易獲得法性真髓;心靈閉塞者,只能后天智識有所收獲,從而校正自己的心念、智識;心開者,容易印心而直趨佳妙,甚至自然地拈花而笑;心場與身場似開非開者,則只能部分地接受法性,得失參半。

說法的效應,同時要視講經師本身的修之身水平和層級高低而定。內證層次與能量強者,法的顯性與隱性場全部都同時啟動,連接受眾后天智識和先天慧識的管道,同時分布拓展開來,這個時候,受眾依據(jù)自身的狀態(tài)而自然“選擇”性地建立接收吻合。

講經師的內修層次高能量強者,說法的作用性就成正比;層次與量級低者,說法的作用力那么也就稍低;講經師心不正、性在左道傍門者,那么他講經說法的潛在危害也是不可以輕視的。借經布邪用法迷性,也是必須預防和杜絕的一種現(xiàn)象。

信德,是講經說法中受眾接收經能和法性的重要載體。受眾的信德越深厚,那么對講經說法能量作用的承載力也就越大和越強。信德菲薄者,聞聽講經說法,只是湊熱鬧而已,講經說法的能量再強,也都好像過眼流云,無法承載接受與吸收,轉瞬也就毫無蹤影。

“講經說法”四個字,雖然簡單,但是要想真正從內求法的高度去解析它,卻又富含極其系統(tǒng)和完整的方法論和要求,并非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

我們學習實踐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白 “經師容易法師難,經法合一為師更顯艱”。真正合格的講經說法師,必須名、實、責、權、技五個方面完整全面,虛實同運,顯密兼?zhèn)?,才能夠名符其實?/wbr>

所以,只有三修一化高度地同步,早日實現(xiàn)慧智同運,才可能真正肩負起“講經說法”老師的重擔,成為道德文化教育的先驅,成為真實不虛的靈魂工程師。道德文化復興,需要眾多的這樣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希望更多這樣的工程師能夠早日出現(xiàn)。

關于“講經說法”四個字,大家在掌握了上面的這些內容以后,可以自悟自解,正確全面地把握“講經說法”這個道德教育方法的真諦。

在新時代,充分發(fā)揮講經說法最大的功能性,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出以內求法為主、外求法為輔的優(yōu)秀人才。真正去實現(xiàn)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其實,我們可以預見,當中國的教育能夠古為今用而以內求法為主體,洋為中用而以外求法為輔助,東方的內求法與西方的外求法和諧地相結合,全面展開,深入持久地進行全民教育之日,那一天也就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真正走向世界的前列,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個時刻。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