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誦讀,是 實踐《老子·德道經(jīng)》和其它著名經(jīng)典,達到和産生老子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 修之邦,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 ,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方法;經(jīng)典誦讀是個人和家庭 進行道德修養(yǎng)、修真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 ; 經(jīng)典誦讀方法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符合漢字和漢語內在客觀規(guī)律性的獨特的 學習方法;經(jīng)典誦讀,是 具有民族 傳統(tǒng)道德 文化特點 和民族教育特征 的學習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 教育是民族的生機 。 古往今來傳統(tǒng)教育的特徵是道德 , 民族教育的特點都是 爲 家庭和民族培賢育聖 , 學習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 。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 千學萬學 , 學做真人 。 教人修德 , 以德養(yǎng)慧 ; 慧智雙運 , 培賢育聖 。 教中寓學 , 德養(yǎng)心性 ; 學中寓教 , 復興道德 。
古聖曰 :“ 大學之道 , 在明明德 ”, 爲 什麼說是 “ 明明德 ”? 因為人類需要依靠智慧來明白道德之理 , “為學者日益”的後天智識單方面的明德 , 並不能全面地掌握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髓 。 需要“為道者日損”的先天慧識明德 , 共同主宰心靈和大腦 , 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tǒng) 。 慧明德與智明德同步共運 , 形成大智大慧才能 真正 做到“明明德” 。
在我國歷史上, 曾經(jīng)有一個 全面掌握和實踐經(jīng)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時期,“德、道、象、數(shù)、理、炁”六大方法整體把握地進行教育與實踐, 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 地同步運用智識與慧識認識自然、社會和生命萬物。留下了許多精神營養(yǎng)極 爲 豐富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著名經(jīng)典。這些著名經(jīng)典,通過經(jīng)典誦讀的方式,能夠培養(yǎng)讀者的道德心靈,開啟讀者的慧識,提升讀者的智識。 但是 , 我國歷史上從春秋戰(zhàn)國 爲 起始,對道德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教育,因 爲 對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認識開始産生了變化,由於掌握方法的差異性和進行實踐路徑的不同性,對經(jīng)典的認識也就開始産生了變化。歷史上對道德能量最 爲 豐富的著名經(jīng)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經(jīng)》,在研究、學習和實踐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兩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稱理形派)純以後天智識研究 爲 主,只重視經(jīng)典的哲學意義和社會意義;而“數(shù)炁派”(也稱理炁派)則比較完整地重視經(jīng)典內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對經(jīng)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數(shù)、理、炁”六大元素整體地重視。不僅注重經(jīng)典的哲學意義社會意義,更重視經(jīng)典對人生、對人體心靈和智慧的意義。不僅注重經(jīng)典對人體後天智識系統(tǒng)的明德作用,更 爲 偏重於經(jīng)典對先天慧識系統(tǒng)的明德作用??上У氖撬^的數(shù)炁派, 後來逐步從社會文化教育領域中失傳 。整個社會主流被象理派所獨占,人們只能獨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經(jīng)典。導致極 爲 珍貴的 經(jīng)典誦讀 方法, 這一 包含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 優(yōu)秀學習方法 ,這一能實現(xiàn)“與古人居”和“與古人謀”的教育方法,也被從社會教育中拋棄長達百年之久。經(jīng)典誦讀這一煆造道德人格和心靈品格的寶貴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間。 理炁學說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心法。隨著各種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無爲”丟失“有爲”興起,人類社會主流只剩下了“有爲”的理形學說和它所含的一些有爲方法,對通過經(jīng)典誦讀教育能建設道德心靈品格,開慧益智的認識,也就必然地進入了盲區(qū)。
經(jīng)典誦讀,是東方文化獨有的學習方法,是中華民族文化承傳的必修課,是啟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學方法,是培養(yǎng)造就德道人生觀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應當運用老子“天下之大作於細,天下之難作於易”的方法論,深入到研究物件的基礎細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細胞,就是文字和語言,這兩種細胞就是構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單元。
分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文字語言特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都是社會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卻並不是單純的工具。它們是藝術,是學問,是人文科學,是開慧增智的法寶。這些豐富的特點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語言所並不具備的重要區(qū)分點。
從甲骨文研究,到未簡化前的文字和語言,我們不難深切地體悟到:中華古代祖先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字的設計,完全是一種慧觀和智觀高度結合型的設計方案,這一設計是 爲 了使子孫後代在運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啟迪慧心,提升智力。是 爲 了同步開發(fā)人的慧性和智性,使後代能夠自然地在運用之中,同步開發(fā)慧和智,雙向同步開發(fā),慧智雙運同成??梢哉f,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就是活靈活現(xiàn)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設計成果。
中國文字語言的這些優(yōu)秀特點,已經(jīng)被 近 代中外科學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證實。教育部設在解放軍 306 醫(y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了中國語言文字與西方語言文字不同的謎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qū)並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語言反射區(qū)。該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中國祖先中的大智慧者,早在中華人文之初,就已經(jīng) 爲 中國人設計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區(qū)。這種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果與古代丹道理論相結合進行解析,則不難明瞭祖先們是在深度內觀、慧觀下的科學發(fā)現(xiàn),是觀之於物、體之於身、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結果。
直至今天,我們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才發(fā)現(xiàn),人體大腦語言功能區(qū)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qū),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qū)。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腦中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qū),這一語言區(qū)與運動中樞區(qū)緊相毗鄰。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qū)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這一區(qū)域的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們所常用的只是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qū),而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qū)卻幾乎未加使用。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qū)所毗鄰的是聽力區(qū)。這一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對我們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高度重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點,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對於我們改進今後語文教學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什麼價值呢?既然中文語言功能區(qū)與運動區(qū)緊密相連,那麼,中國的表意象形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的學習記憶方法就應當有所不同。要想學好中文,顯然就要多誦讀、多看、多寫、多印心。舌頭的運動、聲帶的運動,眼球的運動就是重點,“心開竅於舌”(《黃帝內經(jīng)》),舌動竅開心明,開慧而增智。總之,要靠“運動”來通過語言和文字啟迪慧心和智識。古人將學習民族經(jīng)典的方法分 爲 四大類:目治,口治,心治,手治。這四大治學的方法,充分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功能相關,充分體現(xiàn)出一個“動”字,也就是要求動眼、動口、動心、動手。四動合一,啟動大腦額葉區(qū)左右雙側的“布魯卡區(qū)”。“目治”,就是動眼閱書看字;“口治”,就是動口出聲朗誦經(jīng)典;“心治”,就是動心印心而心領神會;“手治”,就是動手書寫抄錄經(jīng)典文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經(jīng)典誦讀中的書聲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的寶貴方法,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惜,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重要的技術方法,在教育界卻被廢棄長達百年之久 。 時 至 今天,古風淪喪、清音不起 。 魯迅 先生筆下那種“人聲鼎沸”的經(jīng)典誦讀場面近百年來蹤影全無,沈德潛先生提倡的儒門“密詠恬吟”的經(jīng)典誦讀方式也難覓其蹤了。民族文化的復興,道德的復興,急待經(jīng)典誦讀寶貴方法的恢復。
非常感謝中國科學家們的近期對中文語音區(qū)的發(fā)現(xiàn)。從這一發(fā)現(xiàn)中,我們結合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的文字語言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然後結合祖先們丹道理論的論述,整體返觀中國人文科學,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的文字語言就是同步啟迪智和慧的文字語言。據(jù) BBC 科技報導,英國的研究人員也發(fā)現(xiàn),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說漢語的人在講話時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而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側,人們講英語時,靠近左太陽穴的左顳葉開始活躍。大腦這個區(qū)域的功能是把發(fā)音聯(lián)繫起來,形成單個辭彙。但是,人們在說漢語時,左顳葉和右顳葉大腦功能卻一起活躍。
根據(jù)這一研究成果,再結合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類靈感在大腦中發(fā)生的區(qū)域,就在大腦額葉的中央?yún)^(qū),也就是中國丹道修真學( “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 經(jīng) 》 )中所標注的“洞房”區(qū)域。洞房是什麼?就是陰陽和合,正負腦電波互相激若碰撞的地方,是“中氣以 爲 和”的地方!當我們誦讀經(jīng)典時,同時啟動了祖先們 爲 我們特別設計的左右顳葉區(qū),這一對語言的陰陽活動區(qū)同時進入活動功能狀態(tài)。此時,我們所誦念的內容,如果含有較強的能量,並且能夠被我們觸發(fā)啟動之時,那麼左(陽)右(陰)顳葉區(qū)的正負極生物電,就能夠直接影響和作用於大腦額葉的深層,在“洞房”這個慧性功能區(qū)內陰陽和合,中氣以 爲 和,啟動這一區(qū)域內的生理功能,構成一個完美的執(zhí)兩用中、啟迪“慧性”的太極圖。這種用語言啟迪慧智的設計簡直太完美了,令人擊節(jié)讚歎!在遠古時代,如果沒有甚深的修之身、觀之身的實踐體驗,也就絕對難以誕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也同時使我們明白, 爲 什麼 在傳統(tǒng) 儒學被 宋明 理學所取代 以後 , 在 改變了誦讀的 經(jīng)典 內容以後,在近代教育界徹底拋棄經(jīng)典誦讀以後, 道學和佛學 卻還是無怨無悔地堅持著 誦經(jīng) ,將誦讀經(jīng)典作 爲 修行的第一功課,始終捨不得丟棄。原來誦讀經(jīng)典可以啟迪慧知,開啟智慧之門。現(xiàn)代科學恰恰在此時揭開了中國經(jīng)典誦讀的生理奧秘,這一現(xiàn)象更加加深了我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句名言的體悟。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值得深思。感謝他智慧的名言。
我們再來看一下漢字,對於漢字,我們還遠遠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全部科學奧秘。漢字同樣是誕生於中國古代文明中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大系統(tǒng)之中。漢字中所包含的並非僅僅只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圖,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結晶和載體,是啟迪後學者慧與智的靈符,中國文字就是慧智圖形、全息畫卷。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維繫著民族發(fā)展的命脈,是民族文明發(fā)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yǎng)。
如同上面對語言進行的科學研究結論一樣,如果我們開展對中文和西文視覺的對比科學研究,同樣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明顯差異。中文與西文在大腦中對視覺中樞區(qū)和視覺輔助區(qū)的作用點,肯定不同。整體把握陰陽,執(zhí)兩用中,慧智雙運,必定是其中的最終發(fā)現(xiàn)。
中文字形 , 由於具備 “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等豐富的內涵,而且將形、音、義三位一體地整合成資訊模 塊 組,對大腦的綜合作用就構成了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以及全息性,其功用同樣是有利於啟迪智慧,雙向同步開發(fā)慧和智。修真生理學中的性線和返天鏡的奧秘,都完整地包含在其中,只待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驗證而已。中國古文化無一例外地都是源於道和德,以倉頡 爲 代表的古聖,在造字的過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全息觀。慧觀與智觀高度統(tǒng)一和結合,這是祖先們創(chuàng)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礎。 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 , 維繫著民族發(fā)展的命脈 , 是民族文明發(fā)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yǎng) 。 漢字最巨大的功能,是維繫著多民族、多語言的共同認同。中華民族在東方這塊土地上,能夠維持五千年而不出現(xiàn)分裂,漢字的無量功德就在其中!語文和宗教是世界上每一個民族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兩大基本元素。但是對中華民族來說,語文中的“語”和“文”各自獨立,語和文這一元素,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遠遠比宗教這一元素的作用更 爲 強大和重要。中國文字對民族的凝聚力,比宗教所產生的凝聚力似乎更加“無聲勝有聲”。漢字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起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 爲 中國的“語”和“文”是脫節(jié)的,是分離的,是可以各自獨立存在,而又被各種“語”所共用的。這,就是漢字傳神之妙的一個重要方面。 漢字具有一個拼音文字未能具備的重要特點——表意不表音,這與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漢字表意不表音的獨特性,是漢字能讓各類語音共用的工具。任何語言都能夠共用漢字,包括西方世界將來都可能將漢字作 爲 可以共用的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眾多,漢字卻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面保存自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1982 年 5 月,著名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發(fā)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 上 的文章,在世界上曾經(jīng)引起強烈轟動。當然,這個轟動在國內沒有形成什麼大的轟動,但是餘波是存在的。外國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漢字並不是糟粕,而是文化科學的精華。他們用無可辯駁的科研成果,說明中華民族的聰明與漢字結構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說漢字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由於人的左腦管邏輯,右腦管藝文,當中國兒童學習漢字時,無意中就在開發(fā)人的右腦,使其更聰明。 我是不太茍同“無意”這種說法的,倉頡造字時應當是在運用自己深邃的慧識,有意地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將智識與慧識雙運,協(xié)同地創(chuàng)造漢字,從而給中華子孫留下了開慧益智的工具。
漢字是全息的畫卷,漢字的確就是古代文化當中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論的結晶,漢字中包含著“象、數(shù)、理、氣”四元素的全息內涵。漢字,所反映的是古代聖賢們的天人合一觀和道德自然觀。漢字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全息記錄。
從漢字到由漢字組合而成的中華“古文”,漢字在古文中就是古代聖賢們慧與智的特殊記錄方法,是他們慧觀和智觀成果的轉換記錄,應將它們稱之 爲 慧智文章。這些內含的資訊和能量,只有運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論,才能完整地打開和認識到它們的客觀存在。漢字是我們民族智慧與文明的載體,民族發(fā)展的薪火承傳,離不開漢字作 爲 最佳載體和工具。顛覆漢字,就是顛覆民族的靈魂。只有繼承和發(fā)揚中國語言和文字,揭開它們的科學奧秘,全面科學地運用中國語言和文字以及優(yōu)秀的古文,才是復興民族的正確道路。
根據(jù)《羊城晚報 · 新聞週刊》第 188 期報導:“一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腦外傷不幸患上了失讀癥。費城的心理學家嘗試用漢字來治療米尼的失讀癥。在一張紙上,上行寫英語句子,下行寫同樣意思的漢語句子,要求米尼看著漢字讀出英語句子來。結果米尼毫不費力地把英語句子讀了出來,而以前單看英語他是念不出來的。在漢字的不斷 “ 提醒 ” 下,米尼慢慢恢復了閱讀英語的能力。 美國一些專家已經(jīng)感悟到,漢字不僅有書法上的節(jié)奏感、線條美,而且方塊漢字的 “ 形 ” 能傳遞豐富的理性資訊,既有猜讀的可能性,又有聯(lián)想的餘地,更充分均勻地使用大腦兩半球,有助於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已有人提出以學習漢語的方法來提高西方兒童的智慧和老年人的康樂水準。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 爲 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 ( 約西元前 14 至前 11 世紀 ) 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表意文字,不同於用字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jié)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如英文。這一特點在經(jīng)典中表現(xiàn)得最 爲 突出”。
這些科學成果所揭示的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千古之秘!所揭示的就是中國文字語言的科學性,驗證了民族語言文字對於人體同步開發(fā)慧性和智性的奧秘,祖先們給後代所設計的語言和文字,是建立在最科學的人體生命科學基礎之上,建立在主動開發(fā)和啟迪人類慧性思維和靈悟認識世界的基礎之中。中國的語言文字能夠開啟慧心,心腦同步開發(fā)。西方的語言文字只能啟迪“直覺 ” 、“靈感”。這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文化基礎上的根本性區(qū)別。
綜合一下科學界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中國文化進行解析,我們不難看出,東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無之以 爲 用”、“中氣以 爲 和”的框架之內;西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有之以 爲 利”、“負陰而抱陽”的框架之中。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構成文化特色的細胞,同樣也毫無例外。語言和文字的不同,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土壤基礎,由此而誕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學、哲學研究方法。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拋棄最符合中國文化特點的一元四素方法論,西方“邏輯推理,試驗證偽”的兩大法寶,值得我們在研究萬物的“象數(shù)理”三大領域中充分應用,我們不能排斥和輕視這兩大西方的法寶。但是,要想超越西方,接近自然真理而研究萬物,就必須全面恢復一元四素方法論,全面展開對《老子·德道經(jīng)》、《周易》、《黃帝內經(jīng)》的學習、研究、實踐,復興道德,構築一元(德與道)的厚土,承載象數(shù)理炁四素方法論全面整體的展開,將“理形”與“理炁”重新高度統(tǒng)一而運用,迅速提升全民的慧觀和智觀水準,這些整體的努力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經(jīng)典誦讀,在教育中失傳了,但是她卻保留 在 道家和佛家的 科儀 學 派當中, 這兩大學派中 最重要的修習方法就是誦念經(jīng)典。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種科儀式的誦念方法,由於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學”的內容,而“理炁科學”的內容逐步地失傳了,也就是“心法”失傳了。理炁科學的內容,它退入山林民間,它在社會上似乎消失了。雖然古之成道者,許多人都是先從一經(jīng)一法的實踐中,進入衆(zhòng)妙之門而最後成就真道。但是長期以來,失去心法的普通經(jīng)典誦讀方法,用智識解讀《老子·德道經(jīng)》和其他經(jīng)典的方法,還是難以真正地“慧智雙運,同步開發(fā)”,難以造就真人,難以造就聖人,甚至連賢人也難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古今上仙無限數(shù),盡從此處達真詮。”但是爲什麼後世 “ 修之身,其德乃真”,成就者猶如鳳毛麟角呢?除了人們陰我心私念貪欲難破之外,難以得到“心訣”和“心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 , 全面掌握好“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系列 經(jīng)典誦讀方法 ,同時掌握經(jīng)典誦讀的心訣和心法,合理地採用正確的誦念方法,也是 修真、 通真的一個光明路徑。這裏先介紹一下經(jīng)典誦讀的五字心訣。當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主要是大系統(tǒng)性地“修和煉”。修“道德 心靈 ”,心性修持大道生。煉,煉性命,煉己滌陰我,煉命返先天。這些基本原則、這個前提不能丟,才能正確地掌握好心訣和心法,否則也是難以獲得真實不虛的 經(jīng)典誦讀的全面功效 的。
經(jīng)典誦讀,能夠培養(yǎng)道德人生觀,使人生之路正確順遂;能夠開啟心慧,開發(fā)大腦功能使人産生大智慧;能夠使人獲得五德能量,調節(jié)和平衡性命內環(huán)境,使人心身健康愉悅。經(jīng)典誦讀,益心身,益家庭,益社會,益民族,旺國家。掌握正確的經(jīng)典誦讀方法,是實現(xiàn)以上目標的基礎。
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探討一下傳統(tǒng)經(jīng)典誦讀方法論中的“恭熟忘合靈”五字心法和心訣,以期全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 爲 文化復興、道德復興、民族復興,以盡綿薄之力。
恭 。
在經(jīng)典誦讀的過程當中 , 首先是一個“恭”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 “ 恭 ” 字,上部是龍的形狀,下部是抱拳拱起的兩 只手形,整個字表示拱手拜龍的意思。小篆則中間是雙手形下面是心形,變成形聲字,形意爲真心忠信地恭敬。 本義 : 肅敬; 恭敬 , 恭順而 謙遜有禮 。 恭字常組詞而用, 例如: 恭和,謙恭溫和之意;恭默,謙恭沈靜不語之意;恭素,恭謹而純樸; 恭承,處下尊上而敬奉; 恭恪,心存恭敬而態(tài)度謹慎。
恭,包含著誠信恭順的禮德,《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恭,是對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 爲 的要求。對於經(jīng)典只有誠信恭敬才能與經(jīng)典內容中的無形能量,精神營養(yǎng),靈感的源泉相呼應,接近與同頻於其中的精神,從而相互和諧並且諧振,産生共鳴。這一點對於直覺和靈感都不足、不強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這個“恭”字在經(jīng)典誦讀中的關鍵作用,是達到能夠啓動經(jīng) 典 當中的光明能量場,啓動經(jīng) 典 當中的 象 、經(jīng) 典 當中的 數(shù) 、經(jīng) 典 當中的理、經(jīng) 典 當中的炁, 通過道德的心靈和品格這個“一元”, 實現(xiàn)與經(jīng) 典 當中場性的 四素相 連接、貫通、融合。從而實現(xiàn)心與經(jīng)典合一,身與經(jīng)典合一,人即經(jīng)典,經(jīng)典即人,經(jīng)典與性命不可分離而水乳交融的一種狀態(tài)?!独献印さ碌澜?jīng)》一字一靈符,《老子·德道經(jīng)》是道○和德一能量的豐富載體。它是一個巨大的寶殿,只有這個“恭”字,才能開啓寶殿之門。這個“恭”,就是一把開啓 智慧 大門進入 人間絕學 寶殿的 鑰 匙。
這個“恭” , 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誠信,信德無疑,禮德圓明,是恭的基礎。沒有這個恭敬心,沒有這個敬畏心,沒有這個處下之心,沒有這個頂禮之心,就無法矯正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諧振的頻譜而連通道德的能量場,打開經(jīng)典的寶殿,進而登堂入室。
這個“恭”還包涵了一種清靜,身心的清靜,要將自己的心和身調節(jié)到一種清靜的狀態(tài),空明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才能靈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開。因爲在誦念的過程當中,只有將心這個道德場、身這個道德場都調節(jié)到接近《老子·德道經(jīng)》的場性,實現(xiàn)這個“恭”,才能打開這個門。所以說這個“恭”字,不僅僅只是在心靈上的一種“恭敬”心,而且還含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身清靜,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經(jīng)》的純潔、聖潔狀態(tài)。
我們在 誦讀經(jīng)典 之前 ,要 先 將 心身內部清理清理,將調形、調心、調息這個三調 細致入微地 運用好,進入整體性和諧性的松、靜、自然狀態(tài),也是爲了更好地達到和實現(xiàn)這個“恭”,達到這個“靜”。身心的這個內環(huán)境狀態(tài)清理乾淨,打掃一番,這樣在誦讀中與老子同在,與道德同在才可能真實出現(xiàn)。沒有恭敬心,沒有清靜身,沒有乾淨的心,這個與“老子同在”也就無法真實地同在,心身清靜是同在的前提和基礎。不誠信,無恭敬,不清靜,與老子同在就難以産生,內觀也就不出來,“讀聖人書,與聖人居”的現(xiàn)象就不可能産生和出現(xiàn)。古人 對恭要求極嚴,經(jīng)典誦讀 還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誦。連身體表面的清淨也作爲一種要求 。 唐朝人肖德言立志于學, 他 每次讀《五經(jīng)》 時 ,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后正襟危坐而讀。他 的 妻子問他:“從早到晚都這樣,不累嗎?”肖德言說:“敬重先師的言語,怎么可以畏懼勞累呢(敬先師之言,豈憚于此乎)?”可見 古代教育治學之嚴, 這個“恭”的嚴肅性和重要性 體現(xiàn)在正心正身的各個方面 。
“恭”,她需要相應的狀態(tài),相應的環(huán)境才能出現(xiàn),雖然說每個人體內心頭都有 自性真我, 但是普遍被 後天意識系統(tǒng)中的私心貪欲的 塵埃 所 封閉、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閉的靈光難透,光芒透發(fā)不出來,所以就需要掃塵。現(xiàn)代人缺乏真正的人生道德教育,稀有能夠達到六祖慧能的那種 慧明與智明同照, 心修水平 上佳 之人 , 絕大部分人都是神秀 一類 的 智明慧盲式的 水平。所以還是要煉己,要掃塵,要勤拂拭,先調節(jié)到無塵的那種狀態(tài)。調節(jié)到符合《老子·德道經(jīng)》的頻率範圍的內環(huán)境之中。所以要用好這個“恭”。這個“恭”實際上是通過修心煉己來達到的一種自然恭敬心,是調節(jié)控制自己的陰我心私欲、貪心的意識活動,從有爲調節(jié)到接近無爲的狀態(tài),從太極圖的邊緣調整到接近太極圖的中央的狀態(tài),或者直接牢立於太極中央的狀態(tài)。整體把握住身、心的雙調整,才能建立起與《老子·德道經(jīng)》所闡述的場性和其他經(jīng)典所闡述的場性接近的一種狀態(tài)。當這個調整完了以後我們才能說心即《老子·德道經(jīng)》,身即道德場。
心中有了《老子·德道經(jīng)》 , 再誦起來那不就相應了嗎?身即道德場,那麼《老子·德道經(jīng)》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嗎?那麼“ 與聖人居 ”不就很自然 地 出現(xiàn)了嗎?離開了煉己,調節(jié)心和身的前提,這個“恭”是盲目的“恭”,是虛“恭”,是假“恭”,這叫不恭不敬。因爲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對多維空間的潔淨、神聖,那種非常聖潔的感悟太少太少,認爲高維空間的東西也像我們這個空間一樣髒兮兮的,什麼東西拿過來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實是錯誤的。在無相的高維空間中,任何能量和物質與我們有爲有相世界的物質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是難以相容的。你不將內部的,心靈當中的,身心當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動地清理掉,不將陰我心的私欲、後天意識的活動調適到最低點,這些能量和物質則難以進入我們的內環(huán)境,就是擺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動、消化不了。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一種現(xiàn)象。就像我們在泥巴地裏幹了活,雙手髒兮兮的一樣,拿一塊蛋糕來,非常乾淨、潔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這塊蛋糕接過來。當然認真的時候,吃之前肯定還要先洗洗手。這個道理是相通的。所以這個“恭”的實踐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鑰匙,是進入每一部經(jīng)典的鑰匙。
沒有這個“恭”字,難以打開任何經(jīng)典的門戶。不在這個“恭”的統(tǒng)領之下把身心調節(jié)到符合經(jīng) 典 的場性狀態(tài),那麼也就難以進入其中,難以打開,難以接受和承載其中的能量。當然,在“恭”字上面可以更加廣泛的展開來講。所需要做到的內容的確太多。但是 修 證 德 道不離“心”、“身”兩個字。也就在“心”和“身”這兩個字上面放下有爲,樹立無爲;放下有欲,樹立無欲;抑制陰我心意的私識,確立陽我心識的大公心,就這麼簡單,幾句話就概括了。但去實踐時,就是一個滴水穿石的功夫。
通過這個“恭”,我們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整好了,能夠接近無爲,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極圖的中央。不要在陰波或者陽波上蕩漾,更不要遠離太極弦,只處在太極的正中心,找那個“靜”,心靜身靜;用一個淨,心淨身淨。真心都出現(xiàn)於這種狀態(tài)內,而心的欲念又調節(jié)到了與高維空間連通的允許值的水平之內,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那麼這個“恭”才算是掌握了,並且調節(jié)好了。那麼打開任何經(jīng) 典 的場性之門也就容易實踐和出現(xiàn)。所以這個“恭”字,放在“恭”、“熟”、“忘”、“合”、“靈”五個字的首位,她的確是首要的,是一把打開任何經(jīng)典寶殿大門的金鑰匙。要掛在脖子上,要常常主動使用它,才能叩開萬經(jīng)之門,從而登堂入室,獲得大成。
熟 。
第二個字 , 是“熟”。 《張君房·云笈七簽》:“瓜熟蒂落”。 經(jīng)典誦讀一定要讀熟、念熟、誦熟 、背熟 。 《孟子 · 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我們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經(jīng)典熟而心靈育,背誦熟而慧智足?!蓖ㄟ^讀熟、背熟,爛熟於心中身中,以經(jīng)典實現(xiàn)上善治水,治生命中百分之七十的水,並且滲肉入骨,透發(fā)全身,從而養(yǎng)育道德心靈,開慧益智,起心動念不離道德,時刻與聖人同在。漢字和漢語的特點中,經(jīng)典本身的特點中,都是需要通過精熟的誦讀才能掌握和運用,只有讀熟、背熟,滾瓜爛熟,熟記於胸終生不忘才會産生良好的作用。
這個“熟” 字 裏面 , 還有個“尋聲”和“找音”的問題,也是一種技術。當然前面的“熟”,記熟了、念熟了、誦熟了之後,你才能“尋聲找音”。但是在邊記邊熟的過程當中也同樣要注意“尋聲”,找準“音”。因爲經(jīng)典誦讀不是一般的技術,這個“熟”裏面是一個特殊的技術。
我們的聲從哪兒來,是從我們的嘴、口腔、舌頭的運動,喉嚨聲帶的震動,口腔氣流的震蕩而來。那麼發(fā)什麼聲又出自於哪里呢?出自於大腦。是因爲我們的識神處在工作狀態(tài),他就在大腦皮質層這個辦公室裏面指揮著,並且通過顱底的神經(jīng)傳導這些信息到達喉、口、舌。但是,心能不能直接地誦呢?不能直接地誦。心是通過這種後天的誦而通過迷走神經(jīng)相應諧振。由於迷走神經(jīng)也是從顱底穿出,與舌咽神經(jīng)相鄰,容易産生諧振共鳴,而傳入心中。
所以,當你注意到了這其中的天人秘密的時候,反觀到心的時候,如果調心調得理想,就會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音”,叫“心音”。經(jīng)典中的能量光和這種音的頻譜最容易合一産生諧振,在胸腔裏邊震蕩就産生一股股的熱流,再産生一種波,既震蕩了自己,也震蕩了身外的場。它不斷地擴大,散發(fā)出來,而不是像普通狀態(tài)地說話,只是口腔裏面說而心裏面沒有相印。
在“熟”的基礎之上,我們要注意“尋聲找音”。這個“尋聲”,是指我們在誦念某一段經(jīng)典的時候,或者整篇經(jīng)典的時候你關注一下你的大腦,關注一下你的口腔、舌頭的運動,注意她産生的這個“聲”和震蕩體內的“音”。這個聲是有相物質上發(fā)出來的,但是這個音卻是在無相的空間中通過聲而産生的。那麼要找“音”,這個“音”是什麼呢?是一種能量震蕩,它是聚合我們體內變化的一種波,叫“音波”,或者叫“聲波”。有的字的音我們發(fā)聲的時候,你不尋找的時候它這個震蕩産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強化提升,不然只是從口裏面直來直去,不易於引起內環(huán)境的共鳴。
《老子·德道經(jīng)》爲什麼要說“音聲相和” ? 這個“和”字可是太重要了!這個“和”字可以說是經(jīng)典誦讀的人天秘密之一。這個音波的震蕩是一種相融、相彙,是彼此不分,這樣才能形成最好的音樂、樂曲、經(jīng)典誦讀之聲。我們拿敲擊的大鍾做一個比喻,中國的古鍾是依據(jù)“道”來設計和應用的,是在理 炁 科學基礎上理形科學的實踐應用。木錘敲擊鍾的外壁所産生的是聲,而鍾內空腔體裏邊所産生的是音;這個聲和音相和,就使鐘聲悠揚悅耳,震撼心靈。西洋的鍾則不同,它敲擊的是鍾的內壁,聲和音混在一起發(fā)出來,給人心靈的感覺和作用力迥然不同。這個例子我們要把她整體地結合起來想,要主動去尋音,主動去找“空”內的音,就在你的腔子裏找,胸腔是有空間的,顱腦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間的,道之所用不離這個空、虛、中。這個把握住了,真是處處都是妙。
不同的聲,能産生不同的音。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是第三聲不行還非得要用第四聲;有的人用第四聲不行,還非得用第一聲。每個字基本上是四種聲,我們要找準它。哪一種發(fā)聲方式容易産生震蕩的音,我們就找出那個音加以科學地、合理地應用。那麼 , 文字當中哪一字對自己作用最強你就把握好那一個字。當然,每一段文章裏面每一字都會引起或強或弱的震蕩,但是畢竟有主有次。而且我們這個“音”,能夠引起聲頻震蕩的這個“音”,也存在著某些字先出來,某些字後出來的現(xiàn)象和狀態(tài)。 如果 你連主要的、先出來的這一個都沒有抓住,你怎麼使後面還沒有出來的突然展開出得來呢?其實有時候我們就是當面錯過,沒有發(fā)現(xiàn),非得量級很強的時候你才感覺到?!班蕖保@個字震蕩了心靈,這是我的真音,找著了!但是爲什麼不能主動去找呢?主動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嗎?所以這個“尋聲找音”是在“熟”的基礎上的一種深化,非常 地 重要。
這個過程 , 不論是我們自己在念誦,還是在跟讀的過程當中都要注意在記熟、念熟、誦熟、背熟了的基礎之上主動地去尋聲找音 —— 衆(zhòng)妙之門的天音、音符。當然,這還是要大家重視“ 噭 ”。沒有“ 噭 ”,哪能抓住眇呢 ? 有的人在那裏誦念了,誦念出名堂了沒有?沒有。所以不論是自己經(jīng)典誦讀,還是跟讀誦,還是聽老師講經(jīng),都要想一下中國的古鍾,注意力不在鍾外的聲,而是要放在鍾內的空上,放在這個空中所産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裏,在你的空心中所産生的“音”上。有了這個音,那才是經(jīng)典誦讀、聽講經(jīng)時的真正音聲相和。
聽講經(jīng)時,如果講經(jīng)的 老 師有道,所發(fā)出的聲音中必然有著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覓著了共振點,尋著了這個同頻的竅,自然也就容易拈花一笑了。不尋不覓,不敞開心身,不主動地使心中的音源諧振點與老師的音相合,也就容易昏沉。聽的都是後天的內容,無爲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當面錯過 , 效果也就不理想了。自己經(jīng)典誦讀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師發(fā)出的聲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難以入心相和,那麼自己念時的低能量場,作用力當然也就更不容易顯現(xiàn)出來了。
有的人跟我彙報說 :“ 老師,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 ※※ 經(jīng) 典 我已經(jīng)念了半年了,不知道 我的情況 怎麼樣 ?” 他反而問我不知道 自己 怎麼樣,不知道效果如何。爲什麼要問我呢,爲什麼不問自己呢?爲什麼有的同學只念了一個來月,甚至從學習了《老子·德道經(jīng)》以後只念了幾天就找著了天音,找著了心音,進入了衆(zhòng)妙之門。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沒有?光是羨慕人家是不行的?!独献印さ碌澜?jīng)》的實踐就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心裏、每個人的身中??吹饺思业倪M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別人,那是別人的道、別人的德,不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自己的德 , 要自己放下心來在身內環(huán)境當中去務實求證 。 光睜著眼睛看外邊不行,光豎著耳朵聽外面也不行。要用你的心不外想,你的垂簾內觀,你的閉耳內聽,去掌握自己的聲,尋自己的音,這樣才能與別的進步快的人相媲美,這不就近了嗎?找著了你就相近了,這是技術,是方法,必須要掌握。掌握了這些技術和方法,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僅僅執(zhí)著於我誦 讀 了多少遍。
告訴你們,真正具有心音的人 , 哪怕一 句經(jīng)典之文 ,哪怕一聲經(jīng)咒 之字 , 就 足以 産生神奇的功效 ,勝過一般普通的人誦一萬遍經(jīng)典!爲什麼呢?他通過他的音,他的真聲、真音開啓的是高維空間的場,調動的是高維空間的能量,道光德能産生的作用遠勝於我們“無恭無敬”、不“熟”狀態(tài)下,沒有找到“真聲真音”狀態(tài)下轉來轉去誦多少日子誦的效果。誦的遍數(shù)多其實也只是一種督促,是一種自我鞭策。在沒有進入那種狀態(tài)之前必須要遵循這個遍數(shù),用這個遍數(shù)去敲開你尋找“真聲”、“真音”的門戶。但是你老抱著遍數(shù)不放,而不主動地去“尋聲找音”,難道一輩子就老死在念誦經(jīng)典的遍數(shù)之中嗎?這種狀態(tài)也就太可憐了,也就是跟世俗中盲修瞎煉的人無異。與某些道觀、佛廟裏面那種狀態(tài)沒有什麼差別了。不要忘記我們這是在實踐《老子·德道經(jīng)》,進行德慧智教育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單純表面的模仿!這是進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
爲什麼要舍本求末?爲什麼總只是抱著樹枝不肯放棄,而不能登上樹幹?爲什麼不去探根尋祖?從某些人執(zhí)著 地 誦念經(jīng)典的情況,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學是理不通!道理還沒有搞通,主次都還沒有掌握,太執(zhí)著了。執(zhí)著於一點不及其餘,陷在陰陽 “二” 裏面跳不出來。講心修無極講了多少年了,這個心就是陷在“陽”裏面或者陷在“陰”裏面出不來。因爲他不認識陰陽,不認得爲無爲,不能具體實踐,不能具體對每一件事在心裏面分析。這個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沒有在實踐當中付諸於行動,所以他的心始終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他無法達到無極的狀態(tài),無法達到無爲的心態(tài)。蹉跎的是什麼 ? 蹉跎的是在太極陰陽當中,迷失在黑白兩相之中,在這樣的轉悠之中浪費時間。
“心無欲”我也強調了多少年了,這不就是“衆(zhòng)妙之門”嗎?從經(jīng)典誦讀反饋過來的情況來看都是這種狀態(tài),都陷在黑白裏面沒有出來。我還沒有接到哪一個說在年初佈置了化因方法以後能誦出名堂來的。相反還只是在這個網(wǎng)上道德課堂打開以後,才出來不少人真的找準了音,讀到了聲,通過這個誦讀達到了“衆(zhòng)妙之門”的,這倒是非??上驳?。從這個事裏鑒別、驗證出了,我們學習、實踐、掌握的《老子·德道經(jīng)》,的確是一部萬經(jīng)之王,是我們打開任何經(jīng)典寶庫大門的重要鑰匙。有了這個鑰匙,那麼我們再來誦念經(jīng)典,特別是在掌握了具體的技術和方法,在“恭”、“熟”的前提下,在這個基礎之上,找準了“音”,尋準了“聲”,那麼這個大門對每一個同學都是敞開的。希望大家先把這兩點掌握好。
忘 。
經(jīng)典誦讀心訣的第三個字,是“忘”?!肮А焙汀笆臁闭莆蘸昧艘葬嵋欢ㄒ巴薄?/p>
“忘”什麼?首先是“忘聲”,第一步是“忘聲”?!巴暋钡某霈F(xiàn)一定是在“音”出現(xiàn)的過程當中,聲音出現(xiàn)的過程當中忘記這個“聲”。每個對經(jīng)典誦讀有真實不虛體悟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悟:口裏在誦這個字,聲在發(fā)出,但是突然之間這個心裏面的震蕩開始了,就好像口腔裏的這個聲沒有經(jīng)過大腦似的,只是關注到了胸腔裏的震蕩的那個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團團的光,或者是讀的相應的字釋放出這個光波而出現(xiàn)了“忘聲”的狀態(tài),這個“聲音”的“聲”你就不在乎了。實際上還是在誦念,但是誦念的時候意念已經(jīng)轉移了,轉化爲心思了,心音突然上升爲主導力量,以這個能量的震蕩爲主宰而關注,而口腔的這個聲處在輔助的狀態(tài)。如果這個狀態(tài)穩(wěn)定了以後,口裏的聲也可能就不再出現(xiàn),也就是說停止了口的誦念,但是體腔裏面還是在繼續(xù)著心的誦念,一團團的音、光、能在這裏震蕩,在擴散,再傳導到全身。我們同學當中不是有嗎?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感覺到裏面的字出現(xiàn)了,口裏面還是在誦,但是《老子·德道經(jīng)》當中的一段段的字卻是出現(xiàn)在中脈上,出現(xiàn)在任脈、督脈上,而且隨著這個誦的狀態(tài)在流動、傳輸,在運轉。這就是“忘聲”狀態(tài)下的一種光音的出現(xiàn)。
這個“聲音”忘記了,大腦意識和口腔把它忘了,那麼“天音”也就湧現(xiàn)了,出現(xiàn)了。當然在這種狀態(tài)當中,她有左右變化、晃動的過程,你把握好,別又把自己拉回到了後天的意識狀態(tài),又回到嘴裏邊在誦。怎麼腦袋裏邊好像不知道?怎麼口念停了?這怎麼會有能量出現(xiàn)?你不要去想這些問題。你一想,動了後天智識的意念,馬上就會又退到了口在念,腦袋裏面在意念,從而又把胸腔裏面的真音丟失,你要善於把握這種“忘聲”。當然這樣在語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個人去實踐,去體悟。這個開關就是忘,由知到忘,轉換過來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聲”,這個“忘聲”你能深化你就能忘記你的身體。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運轉,只有光團在放射,只有光波在震蕩,這個時候才是穩(wěn)定的真音,這個也就是最完美的《老子·德道經(jīng)》所講的“音聲相和”。在這個相和當中更深層次的變化也就會緊接著發(fā)生。
所以這個“忘”字,雖然只是忘記在念誦著什麼,關鍵是這個“忘聲”。這個聲波的傳導方向,聲的生發(fā)來源已經(jīng)全部都忘記了,內部緊接著出現(xiàn)的是天音。這個天音的震蕩特點,流動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剛才我一說人家證出來是《老子·德道經(jīng)》的文字在任督二脈中轉 , 你就馬上建立起妄念——怎麼不轉呢?我轉著試一試。轉不了,退到 後天有 爲 的 意識態(tài)中,你這樣模仿是模仿不了的。有的人是在中脈上,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中脈上出現(xiàn)。有的人在誦這個“道”字的時候,這個“道”字就突然放大,無邊無際;誦“可道”的時候,“可”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這個“可”字又上升到了天門了。怎麼能夠模仿,模仿了就是執(zhí),偏執(zhí)了,就是有爲的後天,而不是無爲的先天狀態(tài)。
所以只能講說“忘聲”。“忘聲”下面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必然是天音。沒有出現(xiàn)這個天音,或者說在沒有出現(xiàn)天音的狀態(tài)下,你去妄意、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實地達到忘聲而出現(xiàn)天音。
這個“忘聲”和忘掉身體,忘掉我心,這三忘都出現(xiàn)以後,音聲相合,融混在道光之中也就很自然 地 容易出現(xiàn)。這就是第四個字“合”。
合 。
合 , 含有會聚 , 聚合 ; 閉合 , 合攏 ; 和睦 , 和諧 ; 融洽 , 符合 ; 不違背 , 聯(lián)合 , 聯(lián)絡等義 。 《詩 · 大雅 · 大明》 : “天作之合。”《莊子 · 達生》中說 : “合則成體” 。 經(jīng)典誦讀的合 , 是指誦讀者與經(jīng)典相融相合 , 心與經(jīng)典相合 , 身與經(jīng)典相合 , 誦讀時的 聲音和心音相合 , 心音與天音相合 , 天音與身整體相合 。 這種合是以聲 爲 利 , 以音為用 , 在音中的會聚 、 和諧 、 合攏 、 融洽 。
整個的心身與道光德能,道德的能量場,在聲音這個領域同頻了,頻率一致了 ,也就和諧會聚相融和合。 就像有一句成語當中所說的“敲鍾罄響”。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廟裏邊有一個大鍾,距離這個大鍾很遠的地方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一個放在拜天地君親師的供臺上的一個罄 。 每當那個廟裏敲鍾的時候 , 他家裏這個罄就會發(fā)出自鳴。爲什麼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代科學解釋就是這個鍾的頻率和這個罄的頻率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例子用到這裏來,這個“合”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有相物質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震動頻譜,一旦出現(xiàn)震動,不僅能産生有相的“聲”,同時産生著無相的“音”。這種音的傳遞往往比聲更迅速更遙遠,當這種音與發(fā)聲源的頻譜相同時,和合的諧振就會自然地出現(xiàn)而産生聲。這種現(xiàn)象也是一種“中氣以爲和”的典型現(xiàn)象。
在長期按照要求進行經(jīng)典誦讀的實踐者之中, 經(jīng)典中所潛在的所攜帶的巨大道德能量,在這個音聲相和的合中,就會明顯地展開透發(fā)出來,以炁或者光的形式,直接作用於我們的心身。道的音、道的能量,和我們本身的這個小環(huán)境“敲鍾罄響”。音合於心聲,天音促進我們肉身內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典的光音與體內的光音這樣就高度和諧,統(tǒng)一爲一體了。這種光音天不僅能在心身之內擴大和深化,能夠滲透五臟,還可以擴展深入六腑三腔、四肢末梢。而且,還可以與體外空間中的光音天諧振,當我們體內符合德一能量的頻率時,就能與德一合而共振諧振,獲得豐富的德性能量而産生變化;當我們與道○的頻譜頻率相同時,就能神馳道境之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這種“合”能夠穩(wěn)定,能夠保持,能夠深化,能夠全面展開這種狀態(tài)時,“靈”也就自然誕生了。
靈 。
靈 , 小篆的靈“雨”是形符 , “王”是聲符 。 《說文》或體 : 由小篆的“王”改寫成“巫” 。 標準字形與《說文》或體相同 。 基本義是靈驗 , 靈敏 , 靈活等義 。 靈明 , 是指心靈 慧識的 明德 ; 靈知 , 是指心靈的智 識 與 慧識 靈明 的 接近 。靈, 是 傳統(tǒng)的一種比喻, 是指進入“衆(zhòng)妙之門”後 , 在無爲當中的變化,靈悟、感應、作用力,自然變化現(xiàn)象。是一種對道的體悟、感知。靈也是經(jīng)典誦讀中的一種高級階段出現(xiàn)的必然現(xiàn)象。類似於孔子所言的“ 誦詩讀書 , 與古人居 ; 讀書誦詩 , 與古人謀 ”當中的,真實的“與古人居”以及“與古人謀”階段。也是老子所說的“是謂玄同”的現(xiàn)象。
“靈”,包含著我們所講過的,弦前微妙徼,跨弦通靈妙,微妙,玄妙,奇妙,神妙,仙妙。不同層次,不同廣度,不同深度的衆(zhòng)妙,都在這個“靈”之中。也就是多維和高維度空間的一些非常道的非常名的系列現(xiàn)象。這其中的變化也就不用深談。說多了大家可能産生追求心,模仿意,反而有障礙力。
因爲前面幾道關口我們不突破,“恭”的關口不破,這個基礎達不到要求 , 那麼這個“尋聲找音”常常也找不準。冥冥當中就是有人幫助找準這個音,找準這個聲,那麼是誰來幫你?是通過這個“恭”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實現(xiàn)找準聲、尋準音。證道不離心身,要符合道德的標準自然恭敬。但是這個“禮” 、 這個“恭敬”,內環(huán)境的調節(jié),禮德光明,沒有這個光明心,做不到這個“恭”,那麼第二步的“熟”的深化,也就是“尋聲找音”就難以實現(xiàn),也就更不容易談到第三步的忘聲、忘心,忘身。“音聲相和”,對我們經(jīng)典誦讀人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恭”,沒有這個“熟”,那也就遙遙無期。只有把這個“恭”、把這個“熟”的基礎打好才能出現(xiàn)忘聲而合真,以至於達“靈”。
這五個字說起來簡單,理解 和真實把握住卻 也 並 不容易,要整體地把握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要只是單純地注意到現(xiàn)在的“合”和“靈”這個結果,只等收穫就成了守株待兔。關鍵是重視“恭”和“熟”。“恭”和“熟”真正做到了,這個“忘”也就不難了。只是掌握靈機的一點感覺、一點動念。
經(jīng)典誦讀的常用方法中,一般最常用的是“慢誦、快誦、詠誦”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對於實踐者而言,都應當學會和掌握並且善加應用。
慢誦,是一字一停頓地誦念,最有利於配合觀想,以字爲符,攝取能量,進入正覺意境之中,同時也有利於記憶經(jīng)的內容??煺b,是在熟練的基礎上,用較快的速度念誦,通常用於訓練進入“忘”的境界而使用??煺b,有利於從“有爲”向“無爲”狀態(tài)的轉換,抑制陰我意識,從而進入陽我心識主事,舌頭運動進入靈動之境。使經(jīng)典誦讀 的方法 進入佳境,步入聞心音和進入光音天的境界之中。詠誦,是一種類似於唱誦的方法,在慢誦和快誦的基礎上,當“音”能出現(xiàn)時,使用這種方法誦詠,能産生較好的和聲生音效果。如果在純後天狀態(tài)的聲中使用這種方法則效果不太明顯,部分人也可以在前兩誦的基礎上,通過此方法獲得音聲相合諧振的效果。也可以應用詠誦的方法,配合尋聲找音。
所以,這三種誦念的方法,應當高度和諧地與“恭熟忘合靈”五字相結合,才能産生較好的效果。離開五字心訣孤立地使用這些經(jīng)典誦讀方式,則只能觸及淺薄的層次效應。並且這三種方法,應當根據(jù)每個人實踐的不同階段和進境的狀態(tài),靈活進行選擇使用,適時選擇使用。
今天點破了 傳統(tǒng) 經(jīng)典誦讀 教育方法中 的這個人天之密,把這個心法告訴你們了,也是緣法 機緣 所致,大家要珍惜,要實踐。莫將輕易得,視作等閒觀。不能真心誠意地實踐它,也就是暴殄天物,罪過大焉。得這個訣以後你們再去試,我相信只要正確把握修心煉己,誠信道德,禮敬自然,把第一步“恭”、把第二步“熟”真正把握住的人,運用好這個心訣,再與《光音觀心》誦的心法相結合,訣與法緊密合一,水乳交融。那麼“忘”和“合”也就會自然地出現(xiàn)了。
好,對這個經(jīng)典誦讀心訣我們解釋這麼多,暫時解釋這麼多 。
下面 , 請大家跟著《老子·德道經(jīng)》第一段的誦讀 , 體會一下。對於已經(jīng)比較“熟”的人來說,已經(jīng)比較“恭”的人來說,請你注意,內觀你自己的心,就在這個胸腔中央,就在這個金剛鐲,無極金剛鐲中央,這個區(qū)域去觀這個字,尋這個“聲”,找這個“音”。當然 , 這個速度不可能每一個字都觀清楚,那麼主要是抓住觀出來的那個字,哪個字出來你就隨哪個字,也就是“隨觀”,隨著她的出現(xiàn)而觀,而不是想著她出現(xiàn)而觀。這個“隨”字特別地重要,實踐一下這個“聲”,對全面産生的“音”的出現(xiàn),去感悟一下,體悟一下。還有的同學可以體會一下“忘聲”,如何“忘聲”?其實有的時候 , 確實是在那麼一剎那之間你證得了就得到了,你鞏固她 、 她就發(fā)展了。
我就不再深言了,邊放錄音邊帶著大家讀這第一章。大家邊觀,邊體會“恭”、“熟”、“忘”、“合”,暫時不要求大家的“靈”。
帶誦: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 , 名萬物之始也,有 , 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衆(zhòng)眇之門?!?/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