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是最重要的,它能強化信念。”
誰能想象,一個從小生活在非洲而且從未出過門的年輕人,為了能夠得到大學的教育而不遠萬里,從非洲一路步行的到達美國。誰能想象啊?
勒格森·卡伊拉僅有只夠維持五天的食物,一本《圣經(jīng)》和《天路歷程》(他的兩本寶書),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頭和一塊毯子。帶著這些,他急切的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勒格森·卡伊拉將徒步從他的家鄉(xiāng)尼亞薩蘭(今馬拉維)的村莊向北穿過東非荒原到達開羅,在那兒他可以乘船到美國,開始他的大學教育。
1958年10月,勒格森只有16歲或17歲,他的父母也拿不準那時他的確切年齡。他的父母都是文盲,不知道美國的確切位置離他們究竟有多遠。但他們還是勉強的為勒格森的旅途祈禱。
對勒格森來說,他的旅途來源于一個夢想——不管是多么的遙遠。這個夢想促使他決心要接受教育。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亞伯拉罕·林肯那樣,林肯雖然出生貧寒,卻成為美國著名的總統(tǒng),為了黑人奴隸的進行不懈的斗爭。
他要像布克·T·華盛頓那樣,是華盛頓打碎奴隸制都得枷鎖,成為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和教育家,為他自己和他的種族帶來希望和尊嚴。
勒格森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一樣改變世界,服務于全人類。不過,要是實現(xiàn)他的目標,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國才能得到它所需要的教育。
不要去想勒格森身上毫無分文,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支付船票。
不要去想勒格森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學,也不知他會不會被大學接受。
也不要想勒格森的旅途從開羅到華盛頓有3000英里之遙,途中要經(jīng)過百個部落,說著50多種語言,而他對此一竅不通。
不要去想所有這一切。勒格森還是出發(fā)了。他必須踏上征途。他一心只想著那一片可以幫助他把握自己命運的土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