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中國式管理重在“人心”
在將西方理論奉為正統(tǒng)的中國管理叢林,要創(chuàng)建一門中國本土管理學,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路上充滿了質(zhì)疑。一個常見的疑問是:西方管理理論已經(jīng)如此成熟,中國還需要另起爐灶,創(chuàng)建自己的管理理論嗎?
但提起西方管理方式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人們往往也能舉出幾個著名的例子:實達公司傾巨資聘請麥肯錫做管理顧問,最后慘遭失?。粯钒偈吓c達能全面合資后全面敗退;科龍公司“西化”營銷的改革最終失敗……
本刊曾報道過知名哲學家成中英的“C理論”、西安交大副校長席酉民的“和諧管理理論”,以及清華大學教授許文勝的“太極管理理論”。這些為創(chuàng)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付出努力的學者,幾乎都從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上尋找理論突破。
浙江師范大學經(jīng)管學院教授徐井崗也不例外,他堅信:任何管理,都是在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下進行的。管理之“道”雖然相通,但是對不同文化下的員工,管理的切入點以及具體方法往往迥異。
而中國企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也與西方有所不同,“當中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yè)、家庭作坊式企業(yè)還在為車間里滿地的煙頭而煩惱時,很難談得上成熟運用西方管理理論。即使在成熟的中國企業(yè)里,也一定有中國自己的人文環(huán)境和思維模式?!毙炀畭徣缡钦f。也是基于此,他認為中國需要自己的管理理論,不能照搬西方。
以國學為基礎
這些年,“國學”是一個被用濫了的詞,各種國學班、國學館魚龍混雜。在徐井崗看來,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國學班大多只有“三板斧”:穿古人衣服、讀古代經(jīng)典、行古人禮儀。徐井崗創(chuàng)立的雙和研究所也成立了“雙和國學堂”?!暗覀兊闹攸c不在這三板斧,而是把國學中的精華組織成現(xiàn)代管理、現(xiàn)代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yǎng)源。所以,我們提倡國學管理,形式的東西不是重點,內(nèi)涵的把握才是關鍵?!毙炀畭徴f。
到底什么是國學?參加過無數(shù)國學班的企業(yè)管理者們對此恐怕也莫衷一是。徐井崗對國學的定義是:中華文化中傳承下來的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的,對人們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思維方式形成仍具有重要價值,能夠體現(xiàn)中華文明發(fā)展軌跡的那部分中華古國之學問的總和。
但是一講到國學,人們便會想到儒道佛,尤其是儒學,而儒學則是被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利用為奴役百姓的工具,這也是人們對本土管理學頗有微辭的原因之一。徐井崗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在國學和東方思維的基礎上建立了人心管理理論。他有意識地避開紛爭,選擇中華文化的源頭——《周易》作為國學之代表。他認為:盡管對周易的解釋、修正過程中也加入了歷朝歷代人的思想,但它畢竟是最本原的國學思想。
當前,人們往往將東方管理思想、中國管理理論等與“幸福企業(yè)”、“家文化”等字樣聯(lián)系起來,并認為只要對員工好就行了,以至于有人認為中國本土管理理論只講人性,而缺乏科學性。對此,徐井崗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誤解,它把國學中修心養(yǎng)性、追求幸福感悟的內(nèi)容理解成員工管理的全部了;這也是一種概念偷換,把中國本土管理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一種以偏概全,把中國文化傳承中的管理理念理解成中國管理學的全部了。
他認為,中國還沒有建立起過一門獨立的中國管理學科,那些所謂的“東方管理”“中國管理”“儒學管理”等等書籍,都只是把某一古人如孔子、某一著作如《三國志》等等的思想、行為作一些分析歸類,然后這些非管理學界的人士冠以中國管理名義,其實都不是中國管理學科的建設,也不是中國管理理論的建設。他說:“管理學界自身沒有作過這方面的任何努力,僅憑一些通俗書籍、一些感悟文章就一口否決了中國管理,是不是太不嚴謹了?”
在徐井崗的人心管理理論中,人心管理八大法則與中國文化之源頭易經(jīng)中的八卦對應,乾坤離坎巽震艮兌八卦構成一個全息系統(tǒng),系統(tǒng)內(nèi)陰陽變動、互為作用,將人心管理工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他認為,據(jù)此而成“人心管理八卦全息模型”,是完全中國化的管理模型,是國學思想下的中國管理理論。
管理要“走心”
西方管理思想注重的是制度和規(guī)范,而東方管理更注重人情。曾仕強在提出“中國式管理”時,曾對東西方思維方式做過這樣的對比。但他據(jù)此提出的“事緩則圓”、“明哲保身”、“秘不外傳”等管理“秘訣”,卻讓管理在具體方法上誤入了歧途,從圓通走向圓滑。
徐井崗也認同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但他由此推導出的管理方法卻是“走心”的管理——不從強制員工遵守規(guī)章制度入手,而是“攻心為上”,通過種種方式讓員工從心理上認同規(guī)章制度,從而做到主動遵守。
徐井崗認為:歐式的規(guī)則管理,在中國行不通,到任何一家中國企業(yè)去查看,厚厚的規(guī)章制度應有盡有,但落實的程度卻不敢恭維——因為中國人是曲線思維,傳承的文化是圓潤變通、隨機應變;美式的數(shù)量管理,在中國仍然行不通——因為中國人是定性思維為主,人與人之間是情感關系,更關注心理認定,數(shù)據(jù)、模型無法更改中國人的心理慣性。
西方人對制度的接受能力比中國人高,人們往往將原因歸結為國民素質(zhì)的差異。但徐井崗卻認為:“西方人認為存在即合理,但中國人只有自己認可的事才覺得合理。所以形成一個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體系,關鍵就是怎么讓大家認可它,這就是我提出人心管理的依據(jù)?!毙炀畭彴压芾砝斫鉃椤肮苋恕焙汀袄硇摹?,而在西方則是“管人”和“理事”。由此他提出:中國管理不可能如西方管理是“管人理事”——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亨利·明茨伯格的“經(jīng)理角色”,從梅奧的“霍桑試驗”到彼得·德魯克的“經(jīng)驗主義”,整個西方管理理論叢林關注的就是管住人、理清事,而管人是重中之重——中國管理突出的是“管人理心”:管住言行、理順人心,重中之重是“理心”。言行合乎規(guī)章、人心認同所在組織,“事”就能理清、就能達到預期;心不在則事不清。
在《人心管理論》一書中,徐井崗提出自己對“管理”一詞的理解:“管”是言語行為,“理”是人心思維。管的重點是制度約束,而理的重點是理順人心。古語有云:“士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情義感動、恩德施授等情況達到心理認同的時候,國人才會產(chǎn)生忠誠的思想和行為。
可惜的是現(xiàn)代中國人接受的管理基本上是西式的行為約束,少的是中式的“理”——符合中國文化傳承和思維特點的“理”。這種管理往往把管理方與被管理方對立起來,得不到被管理方的人心認同,產(chǎn)生不了一些企業(yè)夢寐以求的員工歸屬感、員工幸福感、員工滿意度、員工忠誠度等。
徐井崗建議管理者對全體員工進行一次無記名的管理滿意度調(diào)查。有趣的是,在徐井崗輔導的企業(yè)里,管理人員往往自我感覺良好,但調(diào)查結果卻顯示,員工們的感覺卻并不那么良好。在這種反差中,管理者可以找到自己沒有獲得員工認同的原因,并加以改進,如此,才能讓管理“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