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 為民服務需要有實際效果和長效機制
要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辦事效率。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虎頭蛇尾,不能搞形式主義。
——2014年3月17日,在視察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民心熱線時的講話
現(xiàn)代漢語里,常用“一陣風”來比喻事情轉瞬即逝,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能長久。借用“一陣風”打比方,旨在希望政府的便民服務舉措不要像“一陣風”似的,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是應在建立長效機制的基礎上取得實際效果。
許多地方政府和權力部門的門口,都立有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然而,現(xiàn)實中,為民服務存在著“異化”的危險。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裝點門面,就搞出一些無關痛癢的所謂為民服務工程,像修剪“盆景”一樣包裝打造,好看而不實用,無法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如此一來,為民服務被異化為政府的“形象工程”。還比如,一些地區(qū)和部門領導,為了向上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政績,拍腦袋搞出一些所謂的為民服務項目,但其心思卻并不真在為民、便民上,他們是“為政績”而瞎折騰,如此一來,為民服務被異化為官員的“政績工程”。再比如,一些領導干部特別喜歡“作秀”,喜歡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在他們看來,打為民服務的招牌,是最安全的“作秀”方式,如此一來,為民服務便異化為個人的“秀場”。上述這些被異化了的為民服務,其結果必然是“一陣風”:一開始領導高度重視,上下動員,轟轟烈烈,媒體高度聚焦,領導頻頻露面指示;過不了多久,“為民服務”人員不再熱情,“為民服務”措施成為擺設,“為民服務”機構逐漸冷清,曾經轟轟烈烈的“為民服務”項目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一陣風”的為民服務,其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行政資源等,大大增加了公共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它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讓廣大群眾對黨和政府傷心失望。這種社會心理的負面效應還會殃及本來是真正為民服務的舉措,使真正的為民服務舉措受到民眾質疑,難以推進,從而加劇公共治理的難度。
做好事不難,難在一直做好事。要防止“一陣風”為民服務現(xiàn)象的發(fā)生,讓為民服務真正取得實效,就要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工夫。一是要建立科學的業(yè)績評價考核機制,科學評價領導干部政績,不給投機取巧者機會;二是建立問責機制,加大對為民服務“一陣風”相關部門和領導干部的懲罰力度,形成不搞“一陣風”的公共行政氛圍;三是科學制定為民服務政策,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政策措施,把群眾所思所盼、所愿所需的事情研究透、辦扎實、建規(guī)章、立制度,并長期堅持下去。
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本蜑槊穹斩?,這個“天”就是指人民群眾。特別是在信息、網絡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老百姓更是每時每刻每處都在看著你!曾說:“我們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虎頭蛇尾,不能搞形式主義”的告誡,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干精神,以為民務實清廉的實際行動,不斷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干好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