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時有一種感動
讓我們看一下孔子這樣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多么親切。
孔子說“君子有三變”———遠遠望去非常端莊、嚴肅,接近之后發(fā)現(xiàn)他很溫和,但他說起話來又很有教育意義。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其實講的正是孔子自己。
有一次,子張問仁,孔子曰,“恭寬信敏惠”。謙恭,寬容,對他人講誠信,做事情敏捷,而且能施惠于人。
溫良恭儉讓是孔子本人的特性。這些不僅是做人的態(tài)度,而且是孔子氣質里面體現(xiàn)出的一種溫度,你跟他在一起就能夠感覺到一種溫暖,他對每個人都是有善意的。
我有一回到山東去做講座。有人問我:你讀《論語》時有什么感覺?我說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感動。2000多年以前孔子的溫度和愛心,現(xiàn)在讀《論語》時還能感受到。
孔子每次看到穿著喪服的人,看到盲人,一定會站起來,哪怕這些人比他年輕得多??鬃咏?jīng)過這些人的時候“必趨”,這是一種小輩在長輩面前恭敬的姿態(tài)。有一次,一個叫冕的盲人來見孔子,自從冕進入房間以后,孔子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他,看到這個盲人走到臺階前,他趕緊說注意臺階請?zhí)_,等冕坐下來以后,他就說“某在斯,某在斯”,讓冕知道這個環(huán)境里有哪些人,并且坐在什么方位。
如果身邊有人穿著喪服,孔子一定吃不下飯,他不能容忍自己在一個悲傷的人面前大吃大喝。而今天我們經(jīng)??吹剑瑓⒓油曜返繒?,很多人都在大吃大喝。“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說的是孔子如果這一天參加了吊喪,就不再唱歌。這種行為是不給別人造成傷害,這就是教養(yǎng)。
所以說孔子的內心非常慈悲,因為慈,所以悲。
“仁”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柔軟
孔子那個時候也吃飛鳥,但是他只用箭射鳥,絕對不在晚上偷偷摸摸地掏鳥窩。他這樣做是保護自己的品行。
而在今天,為了捕魚,有的人使用了一種野蠻的漁具———電子釣魚竿。它其實根本不是捕魚而是電魚,一旦開啟,水里所有的魚都會漂上水面。
孔子那個時代并沒有什么動物保護的理念,他是在保護我們人類的一點點文明,保護我們脆弱的人性。
古時候,家里養(yǎng)的馬死了,主人會用窗簾埋葬它,家里的狗死了,用車蓋埋它,所以中國古人舊的窗簾不會扔掉,車蓋也不扔掉,將來留著埋葬自己家的馬和狗。這就是古人對待自家動物的方式。
一天,孔子家的一條狗死了,他把子貢叫來,說你幫把我這條狗埋掉,可是我家很窮,沒有車蓋,你用席子把它包起來,千萬不要讓它的頭直接埋在土里。子貢40多歲了,孔子讓他埋一條狗,難道孔子還擔心什么嗎?為什么要這樣反復地叮嚀?因為他特別擔心子貢就這么草率地把狗埋在地里,他一想就覺得無法忍受。
什么是“仁”?我的理解就是軟化,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柔軟,但是柔軟不是軟弱,柔軟是一種特別的力量,是一種持久的力量。
愛到最后,就是愛自己愛世界
孔子講:“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比实碌恼魏筒蝗实碌恼?,就是好和壞的區(qū)別。什么是好的?仁慈的,給人關心和關愛,這就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那就是與之相反。
“修己以敬”,有人把它解釋為一種態(tài)度,但我認為不對,它應該是一種氣質。人的態(tài)度會變化,有的人一看到領導特別恭敬,看到下級就不恭敬了,這是態(tài)度。而氣質呢?有了這種氣質,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不光對所有的人恭敬,對所有的事物都會尊重。你不這么做,自己反而會不舒服,會覺得難受。這就是文明。
孔子講,一個人活著靠正直,不正直為什么還活著?我在央視講《水滸》的時候,曾經(jīng)比較過梁山108位好漢,這些人里誰的結局最好?魯智深。他一生中沒有受過太大的磨難,死后追封義烈照暨禪師。誰會想到,這108人里最得善終的人恰恰是看起來莽撞的魯智深?他做事情從來不算計,看到合適的就做,不合適的就不做。在這個世界上立足,靠的不是小心,而是大義,因為世界太復雜了,一個人的小心能夠應付世界的千變萬化嗎?因此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孔子家語》中有這么一段話,孔子問: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說,“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弊迂暤幕卮鹗?,“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倍伝氐拇鸢甘恰爸钦咦灾?,仁者自愛”??鬃訉︻伝氐幕卮鸾o予了最高的評價。
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管不了,但是我們真的可以管住自己;也許我們沒有能力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每一個人都變得好一點,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好。所以,愛到最后,就是愛自己、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