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熹提出"去人欲,存天理",明代王陽明倡導(dǎo)"知行合一",清代曾國潘主張修身,這三人都在求索古圣賢的精髓、尊道奉德。他們首先都在探求一切有形萬物源自哪里?
宇宙萬物究竟依照什么法則在運行?
關(guān)乎宇宙本源究竟的描述,只有中華民族和印度的古圣賢給出了科學(xué)的解答,這些解答必然指引未來人類社會,因為中印古圣賢倡導(dǎo)的是人與自然本源之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本我間的平衡與和諧。只可借后世的人把祖先至簡的大道講述的越來越玄,越來越復(fù)雜,使人們面對浩瀚無際的國學(xué)海洋無從下手。
當(dāng)今人類走到欲望極點必須回歸清靜、自然、天理、平衡、和諧的時刻,開始反思,我們該心安何處?回家的路在何方?其實上面講的三位高人在讀書、明理的同時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打坐,或稱為坐忘。坐忘是古圣賢回歸宇宙本源的路徑,有幾萬年的歷史了,中國古人稱吐吶與導(dǎo)引,印度古人稱瑜伽,坐忘是人類連接宇宙本源的臍帶,恰如嬰兒斷了臍帶就脫離母體一樣。
感謝中、印古圣賢為我們傳承了這一回到天理、良知家園的方法; 也遺憾人類在物欲無限張力的膨脹下對這一簡單方法復(fù)雜和玄秘。老子早就預(yù)言到人類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回歸,"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這便是道法自然了。
終生致力于國學(xué)精髓的研修,讀書、坐忘、游歷、創(chuàng)業(yè),自得其樂,稱之為"回家之路"修練,倡導(dǎo)精研一本書、道德經(jīng); 一門深入、早晚定期回本源之家打坐。零七有緣結(jié)識美國瑪赫西管理大學(xué)朱校長,接受超越冥想更受啟迪,超越冥想與我們祖先文化異曲同功,更堅定傳播回家之路之決心。多年來讀書、修練身心獲得重生,喜樂之余,自然愿意分享。自認為地球上每五個人中有一人能誠心研讀《道德經(jīng)》,堅持"回家之路",必然收獲良多,提升生命質(zhì)量,不虛此行,地球、人類社會也就自然平安和諧了。
孔圣人也早告知我們"朝聞道,夕死足矣"的喜樂了。為實現(xiàn)這一宏愿,多年來不借余力,先后開辦講座多場,贈書無數(shù)。本群中有對此感興趣的請求我們聯(lián)糸,只要你有愿力,我們免費贈我的箸述《老子心聲》一本(第一部分為《道德經(jīng)》最新詮釋;第二部分"回家之路"修練法介紹)。本書無銷售,只贈有緣尋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