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yè)文明的深入發(fā)展,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茖W技術的進步,生產(chǎn)社會化的大幅度演進,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但是,在社會不斷前進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諸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等,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對人類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以至于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繼續(xù)共存下去。

《亙古之綠》這本書,將目光回溯到千百萬年之前,從上古時期的原始視角來審視自然演化的歷程。這部作品從設問“世界有輿論說,二十一世紀屬于中國。何以見得?”開篇,繼之引起一位中學生的遐想,對盤古開天的神話故事做了一次改編,于是一個新的地球元年開啟了。
書中緊隨其后,又組織了“山神祭祀”、“林海戀情”、“源清流清”、“窮兵日暮時”等章節(jié),或反映人們對山水的虔誠,或回憶戰(zhàn)爭對山水的踐踏。再其后,才進入1949年之后的某地時空,繼以“山水詩社”、“緣木求魚”、“一出沒看懂的戲”、“吾將上下而求索”、“綱目辯證”、“問道獅子山”、“歸去來兮?游子吟”等章節(jié)。

末尾的結(jié)束語,引用了兩位學者與《進步簡史》的對話,其中的的所謂“進步陷阱”、“缺省配置”等新理念,對于改革開放后的今天,似乎很值得深思:科技的進步,不應該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為代價。這一主題也正是這部作品想要傳達出的深刻內(nèi)涵。
《亙古之綠》一書的作者汪杰武老師,1966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先后在713研究所、705研究所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幾十年來的工作生涯,給予了汪老師寶貴的人生體驗,那些艱苦奮斗的歲月,即使在退休之后也依然留存在記憶之中,并漸漸凝聚成一種精神力量,默默地激勵自己去尋求一種新的方式,以求人生價值有個不一樣的新起點。

身為一名曾經(jīng)的交大學子,汪杰武老師記憶中的母校,始以“南洋”立名,繼以“交通”名興?!敖煌ā倍置髅靼装椎叵蚴廊苏咽荆航粍t泰,不交則否;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天地交而萬物通,天地泰也;上下交而心志同,上下泰也。對此,汪老師始終銘刻在心而不曾忘懷。也正是母校這極富哲理的校訓讓汪老師在退休后又開始了非專業(yè)領域的思索:古今自然與社會經(jīng)歷了怎樣滄海桑田的變化,這變化背后又潛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

2004年,汪老師開始執(zhí)筆《亙古之綠》創(chuàng)作。他將其視為一項工程——自己承包的幾座荒山:何處需要植樹,何處需要筑壩;哪里的山坡急待加固,哪里的溝壑急待疏浚;如何打造通往外界的道路,如何構(gòu)建宜居的房舍……而他既是管理者,也是設計者,以這樣的雙重身份來經(jīng)營它。
創(chuàng)作過程中,汪老師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捷之處,查閱各種史料文獻,力求作品嚴謹又富有內(nèi)涵。在老師看來,無論是生活片段,還是史料和文獻,它們的組合應該是有機的。因此,他對書中的材料幾次取舍刪改,確保作品以更為清晰詳實的樣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的這句話很好地道出了汪杰武老師的心聲。這部凝聚了無數(shù)心血的作品,正是汪老師人生智慧的結(jié)晶,愿有更多人能讀懂《亙古之綠》:傳文明之薪火,繼山水之天然。
編:云軒文化/許傲嬌 審:出后部/王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