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矛盾具有客觀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敢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我們都知道“諱疾忌醫(yī)”這個成語吧: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北怡o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fù)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负钣植粦?yī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怡o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反映到一個企業(yè)中,領(lǐng)導(dǎo)人是否敢于面對自己企業(yè)中的問題?我們是否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見?我們是否從善如流,虛心聽取不同意見,我們的企業(yè)是否有員工進言的渠道?員工建議是否已制度化?我們能夠聽從不同甚至刺耳的意見嗎?企業(yè)的領(lǐng)導(dǎo)人胸懷就決定了一個企業(yè)的廣度。
日本的企業(yè)在開會時就某一事表決,如果一致通過,他們反而認(rèn)為不正常。就休會回去思考,有了不同意見再討論,最后的決策就具有科學(xué)性可行性。如果部下都唯領(lǐng)導(dǎo)馬首是瞻,不敢表達異議,這樣的企業(yè)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水?!避嚪虬亚寰偏I上。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避嚪蛴帜脕砀杉Z。
國君問:“你是怎么找到這些東西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span>
國君又問:“你為什么要儲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道:“是為了讓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饑解渴用的。”
國君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
車夫說:“是的?!?/span>
“那你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車夫回答說:“因為你喜歡別人說奉承話,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guī)勸你,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span>
國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為什么呢?”
車夫見狀,連忙轉(zhuǎn)變話題:“你流落在外,那是因為你太有德了。”
國君聽后又問:“我既是有德之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么呢?”
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的人,只有你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 ?/span>
國君聽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就趴在車前橫木上說:“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這等苦哇!”他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用干糧墊在國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來,國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國君在窮途末路之時,仍不能體會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車夫的一片赤誠之心,仍改不了喜歡聽奉承話的毛病,其失敗為必然。
正視矛盾,不回避矛盾,事物的前進是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的解決中實現(xiàn)的。我們切勿“諱疾忌醫(yī)”,導(dǎo)致最后“病入膏肓”,無藥可醫(yī)而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