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假期已結束兩周,但很多人雖然身體回到了工作崗位,但心依然漂浮在外,遲遲進入不了工作狀態(tài)。微博上“不想上班”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如果您也有如此“壓力山大”的感受,以下文章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壓力山大”的刺激源
“不想上班”如今似乎成了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在長假后,許多人或多或少會“疲乏困倦、精神不振、工作拖沓”。最近很火的歌曲《明天不上班》就引起共鳴。不少人表示,歌曲將廣大白領上班族的苦悶生活表達出來,上班得擠擁堵不堪的公交車,見客戶要裝得畢恭畢敬,早上鬧鐘響了還沒睡醒,這些完全是上班族的真實寫照,有人甚至把這首歌奉為新一代白領減壓神曲。
人們在工作中免不了會遇到壓力,并伴隨壓力成長,心理學上統(tǒng)稱這些壓力為刺激源。若刺激源的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長,超過人們的耐受,心理學上通常將這樣的刺激列為生活事件加以研究與考證。工作中,“壓力山大”刺激源比比皆是,變更新的職業(yè)、職位變化、人際關系、工作強度等與職業(yè)相關的壓力,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不少上班族因為工作勞累,從事的又是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職業(yè)倦怠。
不良認知影響健康
國外有學者曾將工作、生活等43項不同類型的生活事件予以量化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生活事件高低與疾病明顯相關,若數值大于300者,未來一年患病可能達86%。數值在150-300之間者,患病可能性為50%。數值在150以下者,來年身體可能平安。人們是否健康與生活事件本身影響有關,影響的程度也取決于人們對事件的心理認知。
一般來講,適宜的壓力會提升人們的警覺與敏感性,促進工作的開展。工作中遇到同樣的刺激或事件,每個人的感受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們心理加工不同導致的。心理學認為,如何解讀遇到的困難,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面對失業(yè),有的人能很快平靜下來,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新的工作;而有的人則認為自己太無能,一切都完了。糟糕、極端的思維方式,往往將問題復雜化,徒增痛苦。因此,上班族要緩解工作壓力,需要警惕以下不良認知方式:
1、過于追求完美。具有此類認知方式的人,什么都必須做得恰到好處,不容許有半點閃失。
2、以偏概全。僅根據某個細節(jié)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對自己、他人或某個事件做總體評價、下結論。
3、自我中心。思考問題、說話、做事都是從“我”出發(fā),其他人也應該以“我”為中心,考慮到“我”的需要和感受,難于理解別人為什么會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4、固著、固執(zhí)思維。過于糾結某一事件或人生某一時段,心理行為難以同年齡相協(xié)調。
5、負性思維。具有這種認知方式的人,缺乏客觀性,對人對事不能全面地思考和分析,腦海里充斥著各種負性暗示,對自己感到消極、悲觀,比如“我無能”、“我無用”、“無望”、“沒有人會真心喜歡我”等。
理性疏解壓力
《明天不上班》的作者是個小伙子,他說創(chuàng)作的靈感就來源于日常的工作壓力。的確,現在很多人工作負擔重,幾乎每周都要加班,很多工作不得不帶回家完成?!?a target="_blank" >壓力山大”,嚴重影響上班族的身心健康。
有數據表明,國內每年有28.7萬人自殺死亡,至少200萬人自殺未遂。難怪社會各界日益呼吁積極開展心理保健,預防心理、精神疾病。國內外有關人士甚至認為,應該將反映幸福、良好心態(tài)的國民幸??傊担℅HP)提升到與國民生產總值(GDP)并列或高于生產總值的程度。當今社會正處于物質豐富、不斷發(fā)展變革的時代,人們承受精神壓力和受各種欲望、功利主義等困擾比較多,平衡、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尤為重要。
應對不想上班的心理,首先要合理、適度宣泄壓力,不積累負性體驗。運動、培養(yǎng)興趣等,有助于排解苦惱與困惑。強身健體有助于提升抗壓性。其次,要明白遇到壓力時人們流露的各種心理反應或行為都是自然或正常的,這些心理現象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善,重要的是這段時間要平穩(wěn)、安全,把控住自己。第三,審慎使用回避、合理化、推卸、自嘲等心理防御,雖然這些機制可緩沖壓力強度,對人們心理可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第四,相信自己具有適應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五,正確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不把工作帶到家中。同時,如壓力太大,要勇于求助心理專業(yè)人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