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技術講師張高睿分享心理學對教練的貢獻和主要影響是什么呢?我認為,自心理學在1879年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科起,有4個學派對教練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分別是:弗洛伊德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派。弗洛伊德學派和行為學派都源于生物學,集中在病理學部分并研究如何治愈疾病。Carl Rogers和Abraham Maslow的人本主義學派脫離了這種病理學角度,旨在突出心理學中人性和人本的一面,即人的健康和快樂(Williams,2007a)。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超個人運動在更大范圍內綜合了能夠讓人們處于最佳狀態(tài)的因素。這次運動關注思維、肉體和精神,涵蓋了在意識、超然方面的體驗和實驗,及東方傳統(tǒng)勝于西方理論的一些實踐。最近,Ken Wilber和其他人提出的一個鏨體模型,有可能成為第五個影響因素,它提供了更為完整和多角度的多元模式,來理解人類的發(fā)展和我們對思想、物質、精神和社會的追求。
教練技術講師張高睿分享近年來,從上述4個基本的方向中也衍生出一些其他方法,并為很多教練所采用。比如,認知一行為心理學就是從行為與人文分支的綜合中演化而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認知心理學囊括了行為學和操作條件化的很多智慧,但當人文的成分加入之后,就可以用技術與理論來增加個體的選擇。在教練過程中,便可以通過運用探詢和強有力的問題實現(xiàn)思維方式和行為的改變,以此來引導客戶明了他們自己做出回應的能力。這種回應來源于審視多個可能的認知和行為方面的選擇,而并非僅僅是對情境做出習慣性的反應。
教練技術講師張高睿分享再如,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學兩個重要原則基礎之上的:對客戶而言,一個非機械化的角度和一個非病理學可能性的角度。人本心理學和弗洛伊德學派與行為主義不同,后者將人視作為無意識所控制,其行為只是一種條件反射;而人本心理學強調個體成長,以及存在感和個體經(jīng)歷。
髓著心理學的革命,對人類天性的理解也更加關注如何有效地與他人合作。Wilber的綜合理論也加入了這股洪流當中,成為教練可以運用的資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