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要讓沙丁魚活著抵港,往往要在魚槽中放上一條鯰魚。有了這條鯰魚,沙丁魚會一改生性懶惰、不愛運動的習性,四處游動,最后才能活著回到港口。
受此啟發(fā),很多公司都特別注重“鯰魚效應”在人才激勵上的作用。
英特爾價值體系中有一條是“建設性對抗”,不管什么級別的員工都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可以隨時指出他人的不足,哪怕顯得咄咄逼人。這種方式可以促使人們盡快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改善。這種對抗風格的“鯰魚”文化主要還是和行業(yè)特性有關,根據(jù)摩爾定律,每18個月CPU的性能提升一倍、價格下降一半,快速的產(chǎn)品更新讓人們只能通過競爭和碰撞來快速解決問題。
ADI所在的模擬芯片行業(yè),由于技術復雜、門類專,一個工程師做5年剛起步,10年才算上手,人才培養(yǎng)周期長、難度高,因此ADI的文化更強調(diào)尊重與和善,注重說話的方式方法,顧及談話對象的感受。ADI所要的“鯰魚”更多的來源于員工自身。但是如果聰明人內(nèi)心中的“鯰魚”游動得太多,文人相輕的事便會出來,這個并不奇怪,因為所有的聰明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
那么對聰明人來說,怎樣才能控制住這條自傲的“鯰魚”呢?首先,不要把職業(yè)晉升和他人眼中的成功當成自己的唯一目標。人的愛好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平臺是決定職業(yè)壽命的關鍵因素。愛好有多深、平臺有多大決定了他在這個領域的探索有多深、自我實現(xiàn)的空間有多大,也最后決定了一個人長期的真正市場價值。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長管理,在技術領域的職業(yè)發(fā)展通道上,公司一樣會為員工設計充分合理的晉升管道。
很多人在接受老板分派的任務時往往比較被動,不知道老板布置這項工作的目標和意義,邊做邊抱怨,將負面情緒逐漸放大。尤其是聰明人,通過自己的解讀在做的時候,越做越覺得自己比老板聰明,一旦老板不認可自己加班加點趕出來的東西,負面情緒便會被激化,怨言、隔閡隨之而起。其實破解這種隔閡的辦法很簡單,人要學會主動溝通。在接受任務時,把你的理解和困惑與老板做個充分的交流。畢竟老板閱歷深、眼界廣、信息量大,且把這種溝通當成學習和換位思考的過程。聰明而又帶點自負的員工此時萬萬記住,與人溝通的過程不是試圖挑戰(zhàn)他人權威、證錯的過程,而是一個平等與相互尊重的交流過程。
從人們踏入職場的那一刻起,外部與內(nèi)心中的“鯰魚”便時時游弋。當你無法改變外部環(huán)境時,不妨先行駕馭好內(nèi)心中“鯰魚”的游速,以免快則自負,慢則怠工,唯其從容方顯智者的職場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