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訴說》
房地產真是一個好行業(yè),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大多數發(fā)達國家,前百位富豪中的一半兒名額,可能被開發(fā)商和物業(yè)持有商占據著。房地產又是一個很糟糕的行業(yè),在中國,它經常遭受調控折磨,壓投資、不放貸、限制價格、不許開盤、替政府建保障房……它還承受著來自百姓的各種罵名。它與社會各界沖突不斷,甚至被最高領導痛斥“缺乏道德的血液”。在GDP增速一路下滑的背景下,雖然政府無可奈何救樓市,但幾家歡喜幾家憂,今年很多開發(fā)商日子仍然不好過。幾年前我給房地產總裁班和房地產EMBA班講課,講到有幾類開發(fā)商必然被淘汰掉,大家都還不以為然。今天的市場正無情地驗證著我當時的預測。昨天某三線城市一位開發(fā)商董事長打來電話,聲稱房屋銷售沒太好轉,借的高利貸已經到期,銀行仍然不給貸款,自己快堅持不住了。他聽我一個學員說我常給中央領導“寫內參、提建議”,就想求我反映一下基層開發(fā)商的困難,也想聽聽我對形勢的看法,并求我?guī)椭鷮ふ液?。?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ack;" >市場形勢問題,我跟這位熟人介紹過來的董事長拉拉雜雜講了很多,概況下來大概有如下十個方面,現通過公眾號“藩絲財智廳”推送給大家參考——
1、市場將現冰火兩重天,成為歷史上反差最大的一年。少量城市交易量和價格明顯上漲,部分城市年內逐漸企穩(wěn),但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依然壓力巨大。一些小城市在交易有起色的情況下,繼續(xù)呈現衰退跡象。大背景是整體經濟在衰退,小環(huán)境是以往基層政府放地量太大,必須承受“報應”。2、救市政策會繼續(xù)推出,但在去年錯失最佳救市時機后,前幾個月仍然未把握好節(jié)奏和方案組織工作,沒有強有力的組合拳去阻擋下滑的趨勢,救市效率與質量仍難提升到必需狀態(tài)。信貸必須進一步放松,大量的政府支出砸向“鐵公基”,遠不如直接補貼市場主體效果好。但前提是這些建議能被決策層采納才行。
3、由于局面復雜、“肺心病”現象突出,雖然中央政府也很著急,但由于忌憚于輿論攻擊等各種原因,始終沒有像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大眾創(chuàng)業(yè)那樣重視房地產市場的恢復工作,對預期的干預力度不足,市場信心無法提振。房地產業(yè)既是支柱產業(yè),又是主導和先導產業(yè)。這不是御封的,也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當前,承認并宣傳這種重要地位,意義重大、重大、重大!4、由于取消限購、放松信貸等多種救市措施的影響,今年交易量肯定好于去年。是否超越前年,還要看后續(xù)政策的內容和力度。即使形成歷史新高,也將是比較難受的一年,因為市場規(guī)模的基數更大了,而不動產登記、房產稅征收、反腐敗等各類事件、信息對信心影響很大,老百姓的市場預期大不如從前了。
5、看70個城市或百城的價格,應該很快會出現拐點,止跌回升。全國均價全年可能繼續(xù)上升。去年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推算(國家不直接公布此數據),全國房價微漲,這與跟多人的感覺不同,其中原因我早在微信公眾號“藩絲財智廳”解釋過,這也是我上課反復強調的“價格粘性”的體現,不贅述。6、“不景氣”是土地市場全年的基本格調——當商品市場不景氣時,生產要素市場必然受沖擊,但這不意味著地價就會大幅下降。在這個問題上,由于在地方財政中土地出讓占比太高,難受的不是開發(fā)商,而是地方政府。盡管中央政府已經在幫地方政府想辦法,但在救市背景下,地方開支巨大。不景氣中可能有亮點:一線市場土地拍賣火爆,新地王還會出現,讓保守的人瞠目結舌。
7、開發(fā)投資、新項目開工狀況全年不會太理想,但上半年與下半年的景象可能有所不同。開發(fā)投資增幅已經下降到個位數,行業(yè)遭遇的這次重創(chuàng)遠甚于2008年危機時那次,開發(fā)商投資意愿持續(xù)下降。棚戶區(qū)改造項目的大力度推進進一步抑制了市場的恢復勢頭。預計下半年情況會有所好轉,但全國絕對不會形成“熱火朝天”局面。8、項目兼并、重組的情況會有所增加。兼并、重組時時發(fā)生,年年都有,但今年和去年相比會格外引人關注一些。因為去年市場處于“恐慌期”,大開發(fā)商心里也忐忑不安,即使遇到合適的項目,敢接手的也不多?,F在恐慌期已過,項目轉手的情況可能會增加。那些靠關系拿地、自己沒有能力開發(fā)的,心理脆弱的,或經歷過這次危機“洗禮”想法有變化的,都在四處接觸合啦。
9、跨國投資繼續(xù)推進,漸成潮流。2010年春天限購限貸政策出現后,我開始關注中國房地產投資資金流向及海外投資問題,知道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個趨勢的形成與制度安全、反腐、融資需求、資本回報及移民等問題連在一起。今年這股浪潮繼續(xù)被推升,不管是開發(fā)能力輸出還是百姓投資置業(yè),中國人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
10、房地產企業(yè)積極尋求轉型,但大多數仍處于左沖右突中,難覓突破口。領袖企業(yè)尋求國際化、探索輕資產模式,但很多企業(yè)學不了。房地產電商尚未見哪個企業(yè)拓出金光大道,這與房地產產品物理屬性和價值特點有關。向金融領域延伸十分必要,但能獲得機會的企業(yè)不會太多,這是金融管制決定的。養(yǎng)老地產、旅游地產確實在興起,但對很多企業(yè)來說,那可能是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