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楚唐腦力學科教育 www.chutang.net
i學習 i腦力,還有幾天就將迎來2014年的農(nóng)歷新年,楚唐腦力的小編進行一次穿越,帶領大家走進清末的國文課!
我國古代沒有嚴格分科意義的教育,自然也就沒有獨立的國文學科,國文教學內(nèi)容包容在混合型教育之中。
清末,改書院、倡實學的浪潮逐漸高漲,將西方分科教學模式傳入華夏,分科教學從最初側(cè)重科學技術教育逐步拓展到其他學科。國文科獨立設置經(jīng)歷了“呼喚設科”-“應運而生”-“全面成型”的發(fā)展軌跡。
興學堂,呼喚國文教育單獨設科
19世紀50年代以后,包括教會學堂、同文館和洋務學堂,以及各類私辦學堂在內(nèi)的新式學堂風起云涌。
盡管他們主觀上從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需要出發(fā),強調(diào)學校應當以傳授自然科學為主,對國文教育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
但客觀上,新式學堂借鑒西方教育經(jīng)驗,實行分科教學,為國文科單獨設置準備了條件。
雖然教會學堂不看重中國語文教育,早期改良主義者提倡的新式學校,也往往未將本國語言文字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
但是,無論是殖民主義分子,還是洋務派或改良派,既要在中國深入開展各種宣傳和教育,就不可能不充分利用中國的語言、文字和文化思想。修身、算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獨立設科教學,要求國文教學必須與分科教學相適應,迫使國文科從綜合性教育中有所分離。
就傳統(tǒng)混合型教育中的國文教育內(nèi)容而言,它長期被儒家經(jīng)典一統(tǒng)天下,內(nèi)容空疏無用,形式與結(jié)構極不科學,嚴重脫離學生實際。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王森然先生所指出的,“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內(nèi)容工具,似乎都還有可以借鑒于他國先例的地方。
獨有國文,非由我們自己來探索不可?!迸c其他學科可以從國外直接輸入相比,國文科在母胎中孕育的時間更長、也更為艱難。
史料記載,我國民間萌生國文科教育,始于上海正蒙書院。
正蒙書院于1878年(光緒四年)由張煥綸會同好友沈成浩等人籌資創(chuàng)辦于上海。
當時,正蒙書院所開設的學科包括國文、輿地、經(jīng)史、時務、格致、數(shù)學、詩歌等。為了教學需要,張煥綸等曾經(jīng)編寫了一種國文教材,文體是以“俗話譯文言”的,教學中注重“講解與記憶并重”。
然而,這套教材已無從考據(jù)。一般認為,我國自編的新型教科書,產(chǎn)生于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師范生陳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自編的《蒙學課本》。其編輯大意說——
泰西教育之學,其旨萬端,而以德育、智育、體育為三大綱。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體育者,衛(wèi)生之事也。蒙養(yǎng)之道,于斯為備。是編故事六十課,屬德育者三十,屬智育者十五,屬體育者十五,……物名實字三十課,物名但取通俗……淺說瑣說三十課,或敷陳淺理,或摹寫景物,既為多識之助,亦備學文之式,……便函十課,簡短易學,無粉飾累贅之談。
由此可知這套課本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它是一元的,既不名其為“國文”“國語”,亦不名其為常識或什么社會、自然,而混然名其為《蒙學課本》。
它所包含的內(nèi)容卻是修身、致知格物、衛(wèi)生等“蒙學之道,于斯為備”。這里仍留下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未嚴格分科的痕跡。
(二)它雖無語文與常識科目的分野,但究其實質(zhì),在編制上大體系屬以常識為內(nèi)容、語文為形式的統(tǒng)一體。所謂“多識之助”“學文之式”也就是這個意思。
(三)行文雖仍為“文言體”,但文字已較為通俗,而內(nèi)容則與過去玄妙的經(jīng)典教材更有所不同,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材料。
當時興辦的新式學校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國文科。
而且上海三等公學、無錫三等公學堂、上海澄衷學堂也進行了自編教科書的嘗試。但是,由于沒有形成全國較為統(tǒng)一的制度,國文學科雖已萌芽,卻沒有較為明確的教學宗旨和具體要求,因此還沒能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推行。
定學制,國文獨立設科應運而生
清末維新派呼吁廢八股、??婆e,客觀上也促成了國文教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改革科舉制度,著手興辦新式教育,將各省書院改為學堂,提出“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的進步要求。
這一時期,“中西并重”幾乎成為所有新式學堂課程設置的基本準則,分習經(jīng)史、地理、天文、外政、格致、制造、算學、繪圖諸科成為普遍的做法。
在這種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國文科繼續(xù)包裹在混合型教育中已不適應,而要求國文科教育獨立出來的呼聲日盛。
1904年元月(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頒布由張之洞、張百熙、榮慶合訂的《奏定學堂章程》。
這是我國第一個經(jīng)政府正式頒布而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的學制,史稱“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均設“讀經(jīng)講經(jīng)”等科,此外,初等小學堂還設有“中國文字”科,高等小學堂、中學堂則設有“中國文學”科。
初等小學堂學制為5年。初等小學收7歲(即滿6歲)以上的兒童,在規(guī)定的8門必修學科中,有“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學”兩門與國文教育相關的課程。每周上課30小時,“讀經(jīng)講經(jīng)”一科每周12小時,占全部課程2/5。
高等小學堂學制為4年。以收初等小學堂畢業(yè)生為原則,在規(guī)定的9門必修學科中,也有“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學”這兩門與國文教育相關的課程。每周上課36小時,“讀經(jīng)講經(jīng)”一科每周12小時,占全部課程1/3。
中學堂學制為5年,在12門學習科目中,繼續(xù)開設“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學”課程。每周上課36小時,讀經(jīng)講經(jīng)一科每周9小時,占全部課程1/4。
盡管“癸卯學制”仍是在強調(diào)儒家經(jīng)典在國文教育乃至全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國文學”一科畢竟應運而生?!秾W務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其中國文學一科,并宜隨時試課論述文字,及教以淺顯書信記事文法,以資宦科實用,但取理明辭達而止?!庇终f,“中小學堂于中文辭,止貴明通?!睆慕虒W宗旨看這樣的中國文學科已頗重實用,其實就是以后國文科的先聲。
“癸卯學制”的頒布,為國文單獨設科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具有學科意義的國文教育揭開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
由于打破了科舉制度的禁錮,有了學校系統(tǒng)和教學制度的保證,于是,和現(xiàn)代語文教育內(nèi)容、規(guī)模、要求近乎一致的國文科,1904年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逐步開設起來了。
教科書,促國文科教育全面成型
雖然“癸卯學制”以法令的形式明確了國文獨立設科教育的地位,但是國文教科書完成由混編向分編的轉(zhuǎn)變,才標志著國文科真正步入現(xiàn)代教育階段。
如果說,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自編的《蒙學課本》,1898年無錫三等公學堂自編的《蒙學讀本》,以及該兩書1901年、1902年的修訂本,為我國國文獨立設科準備了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那么,1903年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第一套小學用“最新國文教科書”,為我國國文科向現(xiàn)代教育轉(zhuǎn)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癸卯學制”醞釀之時,張元濟領導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把國文教科書的編輯工作放在首位。張元濟、蔣維喬、高夢旦、莊俞等本著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常常圍坐一桌,共同討論,互相辯論,不厭其詳,有時為一問題討論至半日甚至一日方才結(jié)束。
據(jù)蔣維喬回憶,“當時之圓桌會議,惟在最新初小國文著手之時討論最詳細。第一二冊幾于每撰一課,皆討論至無異議方定稿。至三四冊以后,則由各人依據(jù)原則自行起草,草成之后,再付討論;亦有由一二人先行討論者?!痹谶@種暢所欲言的討論中,他們總結(jié)了其他教科書“不按學制、不詳教法”的弊端,明確了編寫國文教科書的原則:
第一,形式方面的原則。
第一冊教科書采用的字應限定筆畫。五課以前限定6畫,十課以前限定9畫,以后漸漸增加到15畫為止。教科書采用的字應限于通常日用字,不取生僻字。
第一冊中,五課以前,每課生字不得超過10個,全冊中每課生字必須在以后各課中出現(xiàn)兩次以上。全書各冊字數(shù),第一冊每課從8字至40字;
第二冊每課從40字至60字;三冊以后,不受嚴格限制,聽行文之便,若課長,則分兩課。
第二,材料方面的原則。
所選事項應廣泛,不偏于一隅。
各冊60課中,理科、歷史類約各占15課,地理類占9課,修身、實業(yè)類各占7課,家事、衛(wèi)生、政治、雜事類共7課。各課在排列上注重各科材料交互錯綜、前后聯(lián)絡。
各課皆附精美圖書,圖書布置須生動、不呆板,處處與文字融洽,且圖畫與文字皆在全頁之中,不牽涉后頁。
第三,輔助練習。
每出一冊,皆按照三段教授法次序加入練習、問答、聯(lián)字、造句等,并編輯教授法供教員使用。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諸君在毫無成例可援的情況下,憑著集體的智慧,
開辟草萊,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便推出了包括“國文”在內(nèi)的“最新教科書”。這套教科書以合理可行的編寫原則為指導,注意到了兒童的心理特征,要求編寫應注意直觀形象,按學制年限編排,循序漸進,用以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
而且這套教科書照顧到知識的邏輯順序,并按照課本另編教授法,使教師教有所據(jù)。同時,教科書的內(nèi)容也比較新穎,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封建陳腐及不合時代的東西,注重兒童生活實際、民生日用,講求新文化,宣揚新的倫理觀念。
陸費逵在《六十年來中國之出版業(yè)與印刷業(yè)》一文中,評價這套書有三大長處:各科完備,具備教科書體裁,內(nèi)容精審。
“商務”自編的國文教科書在清末“新政”期間,無論是初等小學堂用國文教科書、高等小學堂用國文教科書,還是中等學堂用國文教科書,都居領先地位,深受學界歡迎,客觀上為國文科課程教材建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