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認識曾經(jīng)有過一次巨大的改變,而這個改變是來自曾經(jīng)讓我望而生畏的數(shù)學的論證。
曾經(jīng)我以為,世界上一定存在一種不可超越的終極美麗,雖然我不知道她是怎樣一種方式的存在;曾經(jīng)我以為,邏輯是很美好的,確定和明確,讓人機敏,讓人智慧,而人性的情感是軟弱的;曾經(jīng)我以為,技術是很強大的,沒有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是人們不夠技術,人性的弱點在制約社會的進步; 我曾經(jīng)深信,這些都不會是問題的,我沒有參透,是我自己修行不夠,認識不深,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這種終極理想的問題。
這樣的日子持續(xù)到我讀上《Computability》這樣一本書出自劍橋的高深數(shù)學學術專著,嚴密的數(shù)學論證無可辯駁地驚醒了我的這夢境般的人生觀,經(jīng)過9章由淺入深,引人入勝又讓人痛苦的數(shù)學引導與論證,我終于逐步接受了一個鐵一樣的事實,在我們?nèi)祟惖乃姓J識中,不可能存在一個體系(或者說世界),能達致一致性(沒有矛盾)與完備性(沒有遺漏)的完美統(tǒng)一,這個就是足可以和相對論齊名的“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的結論。原來任何形式的偉大,都總會在時間長河的后面,有可以推翻他們的更“偉大”的東西在等待著他們!
難道我們的人生價值就這么虛無,我們曾經(jīng)在乎的事情,這么容易隨風而逝,今天看起來再牢不可破,滴水不漏的認知和體驗,最終也會經(jīng)不起時間的攻擊?我們的人生在時間面前,真的就是這么無力嗎? 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能通過自己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視力,有限的生命去感受這個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和時間長河,科學、道德、藝術這三個人類文明中最燦爛的認識體系,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真善美這個作為終極美麗的理想化身,其本身就是一個無限的概念。 禪學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覺得這個冷冰冰的戒律不是警戒我們美麗東西的虛幻,而是冷靜地告訴我們,什么都看透了就什么意思都沒有了。是的,無限是沒有價值的,沒頭沒尾的,根本就不存在發(fā)展和變化的理由,如果我們什么都看透了,生和死,愛與恨,高與低,天和地,這些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回頭看我們生活中對于完美的感受,恰恰是來自其對立面的殘缺來體現(xiàn)。
無限沒有特性,即無限沒有意義,并且不能同非實體相區(qū)別,全部價值是有限的賜物,這是能動性的必要條件。好,所有的價值都是有限的賜予。而因為這些禮物本來就來源于有限,我們在接受這些價值的禮物的同時,上天也給予我們這些價值最終必然會過去,會幻滅的結局,引用著名英國數(shù)學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他的著名演講“數(shù)學與善”中的觀點,“凡自我感到滿足,完善的地方,就有錯誤的獨斷論的胚芽。并沒有這樣一種實體:它具有孤立的,自我感到滿足的存在。換句話說,有限不是自身的根據(jù)。”
最后我們都應該明了,存在的價值不在于恒久遠,不管我們滿足與不滿足,存在的理由已經(jīng)超越了存在的本身,也恰是這樣,我們的擁有才有實在的意義,愛有限,望無限。或許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人間煙火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