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子,三明子講師,三明子聯(lián)系方式,三明子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高級辟谷導師培訓導師,道家辟谷養(yǎng)生減肥,降三高,排毒,亞健康
56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三明子:丹道養(yǎng)生理法闡真[三]
2016-01-20 35508

第二篇 太和玄功修煉秘旨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jīng)》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彼此作用互存,或精化氣,氣化神,或神化氣,氣化精,不斷循環(huán)施化流行于吾人之周身。只要吾人具有此三物,則人的一切功能系統(tǒng)可運轉(zhuǎn)不息,人便可以康強健壯,便可以不死,若此三物減少,則衰老,病弱死亦隨之俱來。人、口、鼻之飲食以及呼吸等,皆不過是欲保養(yǎng)此三寶。

眾所周知,我們健康人的心臟都均勻跳動,以及大腦神經(jīng)都能不停地運轉(zhuǎn),以及一切功能系統(tǒng)均都有條不紊的運轉(zhuǎn)不息,以至于細胞的分裂?,F(xiàn)代科學力求證實和尋找的是什么一種能量使人之一切運行本能得以進行,那一種最原始的推動力量來自何方,在我國丹道修煉學來看,這一切吾人所具有之循環(huán)施化功能皆來源于神、氣、精三寶。

其間,又有先天三寶和后天三寶之分。先天三寶,即是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神,而所謂一分為三者,實則皆是一物,并無區(qū)別,先天真一之炁,即是先天真一之精,亦是先天真一之神,異其名而同其實。大家在丹道實修中將會深刻體證到此一點,也只有體證到此點,方算真正進入了丹道門坎。故此在丹道實修中,根本不存在以后天神識去領(lǐng)氣,等等之說。因為神即炁,炁即神,神又何須領(lǐng)炁,炁又何須神領(lǐng),神炁本來就是一物。

只有后天三寶才有區(qū)分,稱為呼吸氣,思慮神和交感精,常人所用軀除疾病維持吾人正常功能者為后天三寶,所謂順則凡,即是以先天三寶轉(zhuǎn)化為后天三寶而為吾用之,最后,又似無根之浮萍,其身中三寶反被外物所盜,所謂逆為仙之修煉家所用者,乃是反使后天三寶氤氳團結(jié),化用一炁,轉(zhuǎn)為先天三寶,然后憑此先天三寶為根,為依托,如磁吸鐵,遂感而通,抬攝收積太虛清陽之炁,以期補充吾先天三寶之根本,并強壯后天三寶之能力,故丹經(jīng)云:“先天不得后天,無以招攝;后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span>

太和玄功之目的亦在于逆返后天三寶,為先天三寶,因此外在之姿式動作并不太重要只求行者能夠做到身體中正、安然,四肢百骸松靜舒適便可。

一、太和玄功修煉之外在身法

太和玄功外在形式或采取坐、站、臥、行皆無不可,關(guān)鍵在于神氣合一,神氣相抱,形神相守相融,身心相守相融而已,茲將各姿式外在形式分列如下:

(一)坐式:A盤坐式:此式不宜結(jié)跏跌座,因長此跏跌雙盤,勢必造成上、下盤氣血不暢而百病叢生。初學或青壯年人,因身體效為強壯、氣血充沛、又加之每次練功時間不長,故初不覺其危害。待雙盤時間延長或年老體虛,氣血衰弱之時,其雙盤危害不期而至,君不見許多寺廟長年打坐之僧眾反較常人壽較短。故此煉功者不宜雙盤,散盤就可以。但必須坐于帶有松軟之墊子上。關(guān)鍵又在于要做到頭頸、脊柱皆中正放松,全身各處徹內(nèi)徹外,上上下下,皆宜松靜舒適。然后兩手掌分放于雙膝,或雙手結(jié)太極印覆蓋相抱于下丹田。B平坐式,平坐于凳子之上,但凳上需墊有綿墊,小腳垂直于地面,關(guān)鍵在于要做到頭頸脊柱中正,其要點如盤坐式。

(二)站式:A無極式,雙腳、雙腿并立,雙手自然下垂于兩腿外側(cè)。B太極式,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于兩腳外側(cè)或雙手結(jié)太極印相抱覆蓋于下丹田。

(三)臥式:A、仰臥式,雙腳雙腿分開伸直(略帶曲意)與肩同寬,頭頸脊柱中正放松,抑睡須躺于帶有松軟墊子的木板床上,雙手抱太極印于肚臍,其中頭可置于枕上,但勿須太高,以合適為度。B側(cè)臥式:一手曲肱枕頭,手掌置于耳竅下,但食指與拇指須分開來置于耳竅之下,以便耳竅不受壓迫,另外一手置于胯下兩腳之間或抱撫于肚臍,兩腳亦成一伸一曲之狀,不使其相互疊壓,唯左手伸者,則左腳須曲,右手曲者,右腳則伸。

(四)行走式:全身須放松,萬慮皆須去,唯使心神寄托于緩步徐行之中,不可再有浮思雜念,如此怡然自得,如行云端,雙目似閉非閉,如醉漢行步,什么都不考慮,不持心,似有微微醉意,怡然自得,周身輕飄飄如行云端,何持此氤氳恍惚之態(tài)即可。如此神不外游,自然歸于炁,自然神氣相抱,而身心相依。

二、外在身法修煉之要點

(一)雙目垂簾:初修之士,因神不靜,若睜開雙眼,各種念頭即與之俱來,不利入靜。如全閉雙眼,又因神不清,身中后天陰濁太重,又易落于昏沉。故此需要微閉之法,功家稱之為垂簾。具體心法如下:雙眼無力地垂下眼簾,而外界事物仿佛雙眼一般亦隨之俱去,紅塵俗事只在低眉之間,生死輪回僅垂簾之際,采用如此心法,如是外界俱忘,萬念皆泯,雙眼雖能看到眼前之物,但又不能辨別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如同虛像,如夢如幻,俱不真實,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中留此境界而守其虛致其靜即可,以上是垂簾之心法。

(二)舌頂上腭:輕合其齒,微抿雙口,舌尖反卷,以舌尖底面,輕舔上腭兩個小窩處(天池穴)以此溝通任督。其心法,行者輕舔上腭,如嬰兒吮乳之狀,依依不舍,昏錯默默,全然不曉外界之事,全然不想其它念頭。

(三)調(diào)身松靜:首先要做到身正,身若不正,則氣血不通,經(jīng)脈凝滯,故須頭頸虛頂,脊柱中正,但若只求中正,則莫免失這僵硬呆板,仍是氣血不暢。故又須放松,具體做法:乃是在身正的基礎(chǔ)上,使雙肩順其自然下垂,再松腰,松跨如此自然可以獲得中正放松之效果,我們煉功者首先就是要做到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不良動作姿勢,使之中正放松,便于經(jīng)胳通暢而利于長期修煉下去,如若脊柱不正,則會壓迫內(nèi)臟,長期下去,易造成五臟六腑之氣不調(diào)而生病。

(四)雙手掐訣:太極印訣,男子左陽右陰,故左手抱于右手,而左手拇指須放于右手虎口之內(nèi),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兩手其余四指相疊相抱,就形成了一個太極八封陰陽連環(huán)之狀,此時修煉者之雙手譬如電之正負兩極相連,自身陰陽二炁自然溝通,使之陰陽平衡,利于入靜取得功效。

三、修煉之時間安排及其它事項

初次煉功,每天一般應保持在一個小時左右,并且早晚各一次,隨著功修進展,須逐漸增加時間,一次比一次時間增加,直至增至每次修煉達2個小時,并且早晚各一次,一天共4個小時的修煉,或一天三次共6個小時的修煉,對于業(yè)余修煉者而言,以上時間安排已基本足夠。

對于專業(yè)修煉者,則須酌情增長時間,最初每次為半小時,一天于子、午、卯、酉四正時各煉一次,因為此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之時,故此,于此時行功,便于體察體內(nèi)陰陽二炁之變化,以增加煉功信心,且此四時又多在工作之空余,便于行者自我安排。

又須知丹道修煉者的人生觀,也就是最為積極向上不甘為造物者所弄的人生觀。故時刻要有不斷向上進取之精神與毅力,使吾之精神面貌不斷有所升華,每日不斷增加進取向上之毅力,不可使吾之心神稍有懈怠情緒。故專業(yè)修煉者,待每次能靜坐一個小時,每日能行四次之日,須以二日為一基本單位,一次比一次增加一分鐘的修煉時間,這樣每兩日增加一分鐘,一年即是增加180余分鐘,再加上原來每次能靜坐的60分鐘,于是,修煉者每次就能靜坐4個小時,每日如煉4次,即是每日能靜坐16個小時,如此遞增,修煉者5年以后,即可一次靜坐15個小時,如此之后,修煉者勿須每日行動4次,只需每日行功靜坐一次,并以靜坐代替睡眠,而白天仍可照常工作學習,修煉者還須知道,吾人之生機陽炁均與天地之機相應,每日皆按時發(fā)生,用以維護吾人之生命,但一般人由于欲念紛蕓,迷于外物,不得清靜內(nèi)返于自身,故極難體察此先天造化,逐使此先天造化轉(zhuǎn)為后天之機,且被外物所奪時,我們方至察覺。如:體內(nèi)真炁于子時發(fā)動,我們不能覺察,唯至寅時,因陽旺盛,故沖撞心氣而使吾醒來一次?;蝮w內(nèi)真炁極細微之內(nèi)動轉(zhuǎn)為后天氣之外動,使外陽勃舉等等,吾只有待此氣機成形為后天時,吾人才能察覺。

唯我修煉家行神氣合一,清靜虛無之法,故能體察此機,且不使其轉(zhuǎn)為后天,并不斷用法積累利用之,最終改造升華吾人之生理結(jié)構(gòu)。吾人每日子時,一陽初生,陽炁自尾閭起,丑時二陽來臨,沖入命門,寅時三陽開泰,陽炁旺盛,沖入內(nèi)腎,繼而進入內(nèi)腎與陽關(guān)之間,而欲沖陽關(guān)而出,此時不老不嫩,采藥正當其時,故此即使不煉功者,平常之人,也多在此時醒來一次,故老年病弱之人又多在此三時病逝,皆因身中僅剩的一點陽炁,于斯時發(fā)動,又不知采取,逐使此機轉(zhuǎn)為后天被天地萬物所奪也,因此,專業(yè)修煉者更應以此三個時辰為修煉之要。

若待陽炁散失,或落入后天,則難為我所用也,因為陽炁至四時卯時,已是陰陽相勝,陽中有陰之時,不似三陽之陽炁純厚,及至五時辰,六時巳皆已是生中有殺后天之氣多于先天之炁,及至午時,即是吾人之身體內(nèi)陰陽二炁升降消長互遞之時,吾也可借此行功,體察陰陽二氣之動靜,增強練功信心,此時身中之氣機已經(jīng)以陰氣為主陽為鋪。至如到五陰戌,六陰亥之時,此時,乃吾人身陰陽二氣相交默會于中宮之際,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zhuǎn)劇烈,而是默會中宮,氤氳蘊釀。若修煉者于此時行功,則易入于混沌,使心、腎二氣相和、相融,心氣下降,腎氣上升,二氣氤氳,至子時之際,陰陽二氣氤氳又育養(yǎng)產(chǎn)生出新的生機陽炁。故此平常之人須于戌亥二時睡覺且又須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時未能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則身內(nèi)陰陽二氣很難氤氳蘊釀出新的生機,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天然時機,故第二日醒來,皆神疲體倦,仍然貪戀睡眠。故此,又不能于寅時起來鍛煉,使吾人之炁機白白消耗,不為我用。故此說修煉者又須重此戌亥二時,使吾人身之陰陽二氣能充分調(diào)和氤氳蘊釀新的生機。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時需睡眠休息,這皆是因為通過睡眠休息使吾之形體陰陽二氣不再向前時運轉(zhuǎn)劇烈,使之主動轉(zhuǎn)入混沌狀態(tài),使陰陽二氣默默含情交匯融合,育養(yǎng)新的生機,以供吾人身體運動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后有煥然一新,如蟬脫翼之感覺,這也就是利用人體戌亥二時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時辰修煉安排之要點。

其它注意事項:①心情大起大落時不可行動,須心靜平靜后方可行持;②雷雨大風之時不可行功,避免驚醒元神,憂亂氣機;③過饑、過飽時不可行功。

四、太和靜功筑基修煉法

《黃帝陰符經(jīng)》嘗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惫蚀说さ乐谝粋€“靜”字而已,太和靜功之目的亦在于要修煉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安靜與休息,大腦神經(jīng)停止一節(jié)思索之活動而處于大休息之狀態(tài),身體各部分也徹徹底底徹內(nèi)徹外的放松下來,而不存在局部之緊張,要做到周身放松和協(xié)無有滯礙。然后做到紋絲不動,身如木石,處于大休息,大放松,如此方可謂真靜,如此就算達到了太和玄功之要求與目的。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zhuǎn),未曾有一刻之清靜,大腦神經(jīng)高度緊張,各種念頭均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而吾人身體也未曾做到一刻之清靜輕松,總存在一定部位之緊張,均未能達到太和靜功中松靜之要求。

即使是在睡眠中,身心也未達到太和靜功中對于靜之要求,一般人在睡眠中,大腦神經(jīng)由于慣性使然,仍在動作運轉(zhuǎn),猶在思考各種問題,萬念紛蕓,亂糟糟一團,熱鬧得很。故此我們在睡眠中,有各種夢境產(chǎn)生,在夢境中亦有喜怒哀樂,亦有金錢名利、權(quán)力之紛爭,與醒時無異。因此也談不上大腦心神的真正休息。至如身體,一般人在睡眠中,雖躺在床上,也未能徹底放松,身體總有局部之緊張,且一般人睡覺姿勢不得宜,反生出一些弊病,因此,在睡眠中,我們身體也算不得上真正之休息。

而唯有修煉太和靜功,才算真正身心的大休息,也只有做到此點,太和靜功才算真正做好了,掌握好了,太和靜功就是要修煉者做到身心的徹底放松與休息和清靜,故此,真正丹道功夫做好了,是完全可以代替睡眠的。

不似彼氣功家在修煉時,仍抓住念頭不放,什么觀想、意想,在身體內(nèi)玩各種花樣,使吾之心神不能保持一刻之清靜與安寧,使吾之氣機不能保一刻之平和自然,這樣無異于火上澆油,須知無論什么惡性意念良性意念,皆是后天意識之作用,其間并無二致,何能做到“內(nèi)想不出,外想不入,意靜心純,大定真空哉?!爆F(xiàn)具體闡述太和靜功之修煉法。

1、損止入靜法

《道德經(jīng)》云:“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所謂損者,在太和靜功修煉而言即是減少念頭,減少一節(jié)負累,減少一切心理負擔,減少不必要之人際關(guān)系,等等此須分兩方面而言之,其一,于具體靜坐時而言,修煉之先,要把須要做好的事情事先辦好,須要考慮好的事情考慮好,以減少心理負擔與牽掛,以免到靜坐時又牽腸掛肚,兩相失誤,而且能夠?qū)P膶R?,又有足夠的空余時間去修煉靜養(yǎng)功夫,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后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yǎng)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chǎn)生之根源,自然易于入靜。

以上是僅局限于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但是,損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個方面,須知修煉一事并不是煉功時就靜一靜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間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靜之心態(tài),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煉功者而言,煉功之時間遠比平常工作學習應酬之時間少得多。若只煉功時才靜養(yǎng)身心,而在平常之際又放縱念頭,大喜大怒,大悲大惱,豈不把煉功時積累的靜養(yǎng)功夫沖消無余。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損?若以“清”為標準,①生理上,須飲食清淡,少吃葷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為主,當然也要注意營養(yǎng);呼吸的空氣要清潔,性生活上青年人要節(jié)制,中老年要需戒絕;行功期間煙酒更需戒絕,不可做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等事。②心理上不可異相天開、妄念不斷,不可對某事物太癡迷,所謂玩物喪志也,如此等等。若以“少”為標準而言,則須減少各種不必要之應酬,不必要之知識,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頭意識,使心盡量做到無牽無掛,坦坦蕩蕩,平和安然。

以上損法修煉務必在生活中也鍛煉運用得純熟自如,凡可損者,皆隨時損之,去之,以盡于無為也。

以上損法并不能完全減除雜念意想,因為大腦神經(jīng)運轉(zhuǎn),思考念頭起伏,已成慣性,平時猶未覺察,一但入靜,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靜態(tài),故反而能體會到念頭之起伏,雜念之紛蕓,因此,必須接損之法再用“止”法。

何謂止,止者,停止,停頓之意也,在實際太和靜功實修中,待用損法以后,念頭已較少,然后,這樣前念已過之時,使吾之心神意識突然打住,停止于靜止之態(tài),這樣前念已滅,后念不生即得清靜。然后守此清靜,止于此清靜之地,心中亦微微有絲醉意,感覺五官六識混同一體,自身心神如嬰兒熟睡般恍恍惚惚,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僅僅只用于太和靜功修煉之時,必須把“止”字法應用到生活的極細微處,把“止”訣用得純熟自如。須知功夫之長進,關(guān)鍵就在于修煉者平常日用之際的修心煉性之工夫深淺如何耳!

“損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猶如兩人在吵架難分難解,鬧得不可開交,旁邊添上一個強制勸和止念之人,三人鬧作一團,固能保一時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2、導忘入靜法

所謂導者,乃順心中念頭起伏自然把這個念頭引向清靜之地,煉功伊始,可以想象萬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虛無,空空洞洞,也可體察身邊各靜止的物體,眼前的空虛,體察觀照這靜默之機,如此之后,再反觀于自身,使吾之心神與這靜默之機契合,自可獲得內(nèi)心世界之清涼寧靜.

必須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為此法雖是有為,其實無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貴在有意無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機趣,因為所謂“導”者,并不是又產(chǎn)生一念頭去引導原來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許念頭順自我起伏之自然而歸入清靜之地。

心中雖能清靜,但終究還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時,有些初學者也許還有微微雜念。故必須接著用“忘,就是把這所有之念頭忘得一干二凈,甚至把這“清靜”之念也忘得一干二凈,不知己在行動靜坐,如同無心之人,訣曰:“忘其精相合其細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忘無所忘,寂無所寂,渾然無我,湛然常寂,與道合真”。雜念來時,用微意收歸于“忘境”之中,一忘,念自無。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領(lǐng)會,忘者,非枯木頑石之寂靜之忘也,乃是將雜念之境移入更高層次的清靜之靜,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靜之境界與雜念相合,然后如火爐雪般化掉所有雜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層層遞進,直鉆至無相之相,后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氣、忘聲、忘相也,合者,合于虛,合于清靜。

忘字還有一層含義,即隨修隨忘,不可執(zhí)著于眼前之功修,達到這一層次,要打破這一層次,進窺更高層次,故曰:隨修隨忘,得得失失,皆負之東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進。

以上導忘法乃微意之法,貴在有意無意行之,效之損止有意法,較高一籌,譬如是一個強制勸和,一個是用巧妙手段。

3、順其自然入靜法

順之法,乃順其自然也,即雜念來時,任之來,去時,任其去,順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也不意守,唯穩(wěn)坐身形,一動不動,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無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種雜念,皆成“假想、幻境”。我心自如不動,雜念自然無活動之根本源動力,最后仍歸于自心,其中將猛然一覺,雜念全無,即得清靜。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頭,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動,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動相助之力,自然也歸于寧靜。

此法只求清靜,不論其它。須知,靜坐與念頭原是兩回事,念頭并不會影響靜坐,你只要一門心思靜坐,其念頭也會自然歸于無,歸于寧靜。此法乃無意之法,效之于“導忘”更勝一籌,此法即使無特別功效,但絕不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人人皆實用。但也有其缺憾,當惡念產(chǎn)生時,必須用“損止導忘”諸法斷然去之,不可姑息養(yǎng)奸,免得一放縱而礙功修,還有一缺點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墜入昏覺,終究一生,毫無所得,故此行此法前,應需睡足后方可做功。

4、小結(jié)

總之,以上之法,各有針對,各有利憋,相比較而言,順法乃上善之法屬無意范疇,導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損止次之,乃有意之法。修煉者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而運用之,如一法可入靜,則用一法可矣,不可畫蛇添足,貪多務奇,大道在于清靜,貴簡也。如一法不夠,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運用之。

5、太和靜功修煉要旨及驗證標準

《黃帝陰符經(jīng)》云:“……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以至靜之道”。丹道以“靜”入門,且丹道所有層次之修煉皆與“靜”功有極大關(guān)系,由靜方能反奪造化,尤其絕大多數(shù)人是動特別多靜極少,因此筑基口訣在“守靜”而已。太和靜功之所有目的是使修煉者能做到身心的徹底的安靜,大腦神經(jīng)停止一切思維活動,身體不存在任何緊張,周神松和,全身紋絲不動。人之整個身心處于大休歇層次。

但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運轉(zhuǎn),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白天神經(jīng)高度緊張,各種念頭,明的,暗的,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肉體之每一處肌肉、筋骨不是此松彼緊,就是此緊彼松,或是處于散漫的神氣分離,無有一刻達至松和寂靜之休息狀。即使處在睡眠之中,大腦也未曾有一刻之清靜,總有一處神經(jīng)在運作,而產(chǎn)生夢境,喜怒哀樂,與醒時無異,同時肉體也在暗中勞作,因此普通人即是處于睡眠之中,仍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休息,只略比醒時清靜一點而已。

太和靜功就是要修煉者做到身心徹底的休息、清靜,在清中培補后天虧損,使后天三寶轉(zhuǎn)為先天三寶,從后天返入先天境界,其中雖略涉命功煉炁之法,也不過靜以主之也,如何驗證行功效驗呢?因太和靜功之目的是休息和清靜,故最基本之效驗是行太和靜功一小時,相當睡足四個小時,這時行功初級階段之效驗,到高層次時,完全不需睡覺,以功代睡即可,更有一起其它奇妙反應,則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6、太和靜功之層次

太和靜功關(guān)鍵在于“和”字一訣,以“和”入靜方達真靜,方可產(chǎn)生造化和生機,非枯木頑石之無念頑空靜態(tài)也,怎樣把執(zhí)“和”字一訣為入靜之至要,“和”有三層境界:一,形和,周身舒適不丟不頂,不散不僵,頭脊中正,全身做到中正舒適而能耐久為宜。二、念和,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炁暢,隨之念起念滅,我心唯如如不動,心情不起波,外不聞不視,內(nèi)不執(zhí)不忘,隨息出入不生它念。故曰心不動而念和,念和則氣暢,氣暢則形體更加通暢松和。三、太和,一意不生,自然而然,自造自化,五官感覺渾同為一,七竅相通,身心不存,此謂太和,入于丹道之門矣。

靜之層次:一曰形靜,身體一動不動,身不動為煉精,二曰識靜,粗細辨別意識基本不存,識不動為煉氣。三曰念靜,此時,有覺無念,但還有“我”之存在,心無任何情緒波動,心不動曰煉神。四覺靜,不知有我,覺不生曰煉性,到此,無動無靜,無人無我無物,全體泯通為一。此方為“真靜”,才算入于虛無先天之門,以后的做功,在先天中體會即可,以上對靜功四層次的分法為一般之情形,為方便說法而使修煉有所憑依,在實際修功中,不一定按此次序遞進。

7、日常生活處事入靜止念之法

(一)事來則應,事去則忘,靜心應之,當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關(guān)鍵在于"認真專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盡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牽掛,但又不可執(zhí)求完美,認真一心而已。丹經(jīng)云:"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別小看了這認真專一,實是入靜之妙方,大道之內(nèi)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專一,訣云:“不思前,不憶后,執(zhí)守現(xiàn)前一刻”,訣又云:"觀照現(xiàn)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時,情緒不可起伏太大,如果雜念實在太多,則可用前四法靈活運用于中,事情過去后,能忘則忘,不可掛在心頭,尤其是不好的壞事,更應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憂。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東西則歡天喜地,失去一件東西則憂傷,得失之間感情隨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而不自知,自心無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實,得失是相對,禍福是互為要基的。修煉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應當跳出世欲圈子,不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塵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虛空,清靜自然。

(三)謙虛謹慎,誠信敬人,大道貴簡,忌煩,謙者才能與人樂,虛者才能納萬物于胸中。謹慎則避免小人迫害,道經(jīng)云:"水利萬物而善下"。修煉要時時保持謙下的態(tài)度,不論對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這種推己及人的人生觀,并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xiàn),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曠達胸懷,日常更需誠信待人,答應別人的事,則一定要做到。否則,一定將在功修之中留下陰影和滯礙停止不前。

總之,日常生活中的修煉與專做功夫同樣重要,因吾人畢竟生在現(xiàn)實中,定要解決衣食住行及應盡的人生責任和義務,大道為公,善與人同,道無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進功修的關(guān)鍵。丹經(jīng)云:"打坐不打坐,心靜即是坐","應萬物而其心寂然"。

五、太和玄功煉炁筑基法

此為太和玄功修持第二步,待前面三法訣基本掌握,并達一定層次后,方可行持此步之功訣,經(jīng)過"損止,導忘順"之訓練,吾人之心已基本處于平和安靜之態(tài),但須知我們的心神若停止下來,由于慣性積習使然,勢必又靜久思功,對初修者而言,此動則為妄動而雜念橫生,心隨物轉(zhuǎn),清靜后,在外物誘惑之下又妄動起來,如是又清靜,如是又妄動,反反復復,無有了時,吾人之心神勢必不能長保清靜,如何使此清靜長保下來并不斷提高呢?這就是必須在吾人心神清靜安定后,必找出一個依憑,使心依系于此,如同被鎖之猿被系之馬,不能反復而再加燥動不安,這樣靜定工夫自然能層層遞進,最后連"清靜之心"亦清靜了。

但是最好的依憑莫過于呼吸,最好之方法莫過于心息相依,所謂心息相依法在于心隨息轉(zhuǎn),呼吸代表人之命,當經(jīng)過損止導忘順諸法的修煉后,雜念全無,甚至形體也不存在,唯一感覺到的是呼吸,如嬰兒剛生下時無任何意識,首先是大哭一聲,而體現(xiàn)到呼吸的存在。實際上,自吾人生下后,無論怎樣,最先體驗到的最基本的自己的起初存在為身體、呼吸,過后才是其它覺受,故此心息相依法最利于入靜,最利于系住心念,何況聽屬耳,耳屬腎,呼吸屬肺,肺為金,腎為水,而金能生水,水能養(yǎng)金,而聽為內(nèi)聽,故腎水將不會外漏。故而心息相依之初步,乃有聽息之存在,心息相依之法也甚為簡單,待調(diào)身做好姿勢后,用"損止,導忘順諸訣清靜以后,使吾人清靜之心神與呼吸配合在一起。心隨息轉(zhuǎn),順呼吸之自然,隨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只跟著呼吸走,自心絕不可作主,應以心為臣,息為主,切切不可以后天意識調(diào)節(jié)呼吸,應去盡一切后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腦神經(jīng)處于休息之狀態(tài),只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運動控制吾之心神。所謂心息相依,在于虛心以聽炁之往來,心為臣而息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后天浮躁性情,各種識神之凡火自然平穩(wěn)綿綿,細細深長之呼吸所冶煉,由此逐漸去掉后天一切凡火,不具一絲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緩緩吐出體內(nèi)濁氣,再自鼻吸入清氣,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納,否則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六、太和玄功觀光法

修道煉丹者無非悟真,悟者,吾心也,真字中間為目,真者觀也,照也,吾人心的性之所指也。且真字從匕,匕為"化"為劍,太上云:"吾從無量動中來,以觀心得道。"無觀、無照,何來修丹,修丹須先煉目。收心離境,聚性止念其機在目,二目乃丹功樞機,內(nèi)視、采藥、烹煉、養(yǎng)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為機。我們?nèi)祟惾魏嗡枷牒图夹g(shù)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都是由觀察而來,因為有此一觀,才有了人類之社會發(fā)展,而在人身之中,集中體現(xiàn)"觀照"之意的則為雙目,有的丹經(jīng)云:"除一雙眼外,余皆屬陰質(zhì)。"耳鼻舌身膚雖含有"觀覺"之意,但偏于陰。所以,眼為性之外在表現(xiàn),人身小天地,這一小天地之日月就是雙眼,有此雙眼神光照之,才能蘊育生炁,就如大地愛太陽照耀,植物草木才能生長,故修真圣典《陰符經(jīng)》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六書云:"人受氣以生,目為最先,為神之所聚"。

胚胎在母腹時,五官中眼睛最行先生出,煉目方能聚炁成丹,煉目并可收心,三豐真人云:"識得此機,便見真機,識得此機,便知息機"。所謂真者,于丹道說來,則是與雙目中煉出一個"真"。此真者,稱為"真意性光"。丹經(jīng)云:"眸光所到皆為真意之所發(fā)",此目光乃神光,其中含有元神之真實妙用,非凡人雙目有識之光也。吾門觀化,最講雙目之修煉,煉炁修命先需煉目。煉目即是煉性,因人之性宮處于眉心之內(nèi),而雙目更是性之外在集中表現(xiàn)。

凡人用眼看事物,隨便任(非用也)眼一觀一照,來不及別此事物為何的一瞬間時,此即為真意所發(fā),因不是有目的、有意想、有計劃的去看某物,于層次境界來說,此觀此光非因緣而生,故可稱為性光。人的耳之真意神也同其理。如鏡子之無心而照,過不留痕。普通人由于欲念紛紛,此觀此照立刻變?yōu)橛凶R之觀,而不為照,其機不可得矣。光有識尚何有光哉,鏡有影已無鏡矣,是故本門有觀光之一法,用于修性,使人煉性有所把持,而不至落入浮泛無根的地步。

其訣曰:"似照非照,不照而照,無心而照,無觀無照"具體行持方法,待心中基本平和安寧后,將心意自兩眼角收攏至眉心處,再將集于一點,后觀照于眉心前一二寸處之虛空,微微見之即可,不可太用心,更不能用心看,似存非存,似看非看,靜功深者,眼前將現(xiàn)出一片白光,待潔白一片,穩(wěn)定不動,則可用微意,雙眼收攝此光,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nèi)炁之運化。觀化同時進行,心息相依之法與觀光綜合運用,此光之顏色度,穩(wěn)定度,體現(xiàn)了心性入定的程度,光圓者,則說明行者入于大定,功中雜念一生則此一光立刻消失。但是行者千萬不可用后天意識追求此光。雖然用后天意識刻意追求,也可出光,但此光為光觸幻景,不為光,所謂觀者,乃無心而觀,無心而照,有光無光皆不必放在心上,不可著它,庶幾如中天寶月,光耀太虛,丹經(jīng)謂之曰:"性光",此性光乃吾人之性的外在表現(xiàn)也。

另 :用觀光亦可收心,穩(wěn)定此光行往坐臥不離這個,心一出便用雙目收來,觀于鼻,再觀下面之心,乃至丹田,此乃回光返照之訣,訣云:"一出便收來,收來立放下,放下復能安,能安即生悟。"此觀光收心法至簡至易,至深到妙,關(guān)鍵在于行者能領(lǐng)會"放安"之訣竅,此實乃自然而然也,非勉強可到達和領(lǐng)會。

修煉者更應注意的是,所謂觀照丹田,或全身或內(nèi)炁之運行皆乃自然而然,功到自然如此的事情,切不是后天意識而為之,在后面筆者將論到此點,而且觀光與心息相依是二而一之事,看似乃兩種修煉之法,實際上行者在修煉中,兩種方法皆須用上,兩法即是一法。

七、注意事項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則可靜心吐納服炁,自無饑渴,患病之時,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種種效驗,日久自知。

2、習此命功,定要在干凈的開闊之地,空氣要清新,樹木要眾多,無聲音,且無其它干擾。如條件實在不具備,則可在一無干擾的靜室內(nèi)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氣清潔流通。

3、此煉命之法,一定要結(jié)合動功修習,動靜之分配則是,七分靜,三分動,煉完靜功后,即接行動功,動功收功時,必行一會兒靜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動功以太極拳為最好,形意拳次之。

4、養(yǎng)氣期間,尤其對于老年人,各種香辣、酒煙、葷腥等刺激性之物應當戒絕。食時,七分飽即可,過饑傷氣,過飽傷神。

5、不可當風練習,煉到好處時,更不可見風。

6、煉炁期間,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最宜少說,言多傷氣,少逸樂和交接人事。

7、煉炁期間,更要注意修德,時懷善心,德正則心自安,心安則氣自順而無微不透,否則,功修不前,更有退轉(zhuǎn)之患,慎之!

八、命功輔助筑基法

1、退符之法

做功之時,因需用心神,心屬火,故曰"進火"。收功之時,稱之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放下心來,鞏固煉功效果。①放下抵住上腭之舌頭,再緩緩松去訣印,待心神恢復常態(tài)后,用雙手干洗臉36次;②接次,捂住耳竅,不使漏氣,再以雙手十指按于腦后,雙手食指壓住中指,再以食指往下叩腦勺,連做36次;③兩手捂住左右雙眼,手心發(fā)熱更好,然后兩手心揉動雙眼,先由內(nèi)向外,再向外向內(nèi),內(nèi)外各十八次,再緩緩睜開雙眼;④接下叩齒36次,先叩腮齒,后叩門齒;⑤后用兩手食、中、無名三指相對按于心窩部位,手心向內(nèi),慢慢揉摸36次,先順時針18次,再逆時針18次;⑥接著用此六指從上至下腹推摸21次;⑦再以兩手相疊,男左女右,先順時針揉動丹田,然后反手,男右手在上面,女左手在上面,再以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各18次,共36次;⑧接次,雙手兩手心捂住左右兩腰眼,一上一下搓動,搓到發(fā)熱為止;⑨如此收功后,自然散一會兒步,即可接行動功。

2、回陽止漏化欲法

初修者修習太和玄功筑基法時,靜久而動,或在睡眠剛覺時,陽炁生成,必沖動陽關(guān),引起外腎勃舉,此乃無欲無念靜中生陽,為免陽炁散失,則當用回陽止漏之法追回體內(nèi),以培充后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煉性精純的行者則不必用有為的方法,興陽勃舉時,不必管它,繼續(xù)入靜即可,外腎自然回縮。此法實非采藥,而是回陽,收回吾所煉之陽炁而已,不使陽炁化為有形而生欲念,更深一層之內(nèi)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對煉性不夠精純者而言,興陽時不管,則此陽炁沖動陽關(guān),引發(fā)后天生理本能,進一步陽炁化為有象有形而生出后天欲念,使修煉所得付諸東流。在欲念未生時防患于未然,用回陽之法追回體內(nèi)。同時補充后天形體。

如果是有欲念時興陽或靜中興陽后來不及時追回即生欲念,則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將漏失,甚至積存體內(nèi)作怪使人更難清靜。

回陽之法:①興陽時,用吸、抵、攝、閉,循環(huán)督運河車輸入于下丹田。即是從會陰穴提起,沿督脈直上丹田,再下降經(jīng)上腭至舌,再經(jīng)喉管直下丹田,略存一會兒,一次不行,再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不再勃起為止,接著入靜還虛,此法偏于有為,行使時,只能用微意,不可強行運轉(zhuǎn),最好順其自然之勢而升降河車。②循中黃而收攝,興陽時,用微意自會陰穴提起,同時吸氣,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回縮為止,接后入靜還虛。③另有一訣較為簡便且不易出偏,訣云:"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氣,至會陰穴,然后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內(nèi));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煮喻為心意,水經(jīng)火煉,化為真炁,歸于自身,此法可連用數(shù)度,直至陽回為止,然后再入靜,以微意觀照丹田,大體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無,不管其它。②和③法有相同之處,行至深處,實乃一法,悟之可也。

總之,回陽之法的運用,貴在自然,不可用意太過,必須注意微意之運用,此節(jié)所講回陽之法,是針對修至二、三步的層次時而應用,如在第一步的修習中,則不可應用,只要入靜即可,在二步中動用時,則不可太用意,略略做到即可。

3、中老年培補虧損之法

對中老年人,精氣大量虧損,有的甚至患了精枯之癥,無精,不能精化炁,故必用法補充腎陽,其法有:

①種陽大法,此法能使腎陽立刻由弱變強,乃中老年培補虧損妙法,造精捷法也,青年人則慎用。訣云:"心清靜平和后,心神用力凝放入下丹田,聽于此,覺于此,待其臍內(nèi)熱生,跳動后,則以意送入會陰穴,心神安于其中,不管發(fā)生何種內(nèi)景,我一概不管,我唯安居于會陰穴之虛無竅內(nèi),切不可生它念,淫念更絲毫不可,總之,務要此虛靈不昧之神歸入陰蹺穴中而不出,直直至無人無我,歸入虛無矣。此法在于以神補氣,氣再化為精。②回歸祖炁法,此法能以氣補神,再以神通氣,先用意微守于山根之處,順隨呼吸之自然守之,若有若無,待其熱生而跳動后,或其它妙處,則以意穿印堂至腦后,再送歸入夾背竅內(nèi),心神安居于夾脊竅內(nèi),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可執(zhí),不可,不管發(fā)生何種景象,我一概不理,我虛靈之元神唯只安居此虛無之竅內(nèi)而不出,直至歸于大靜,此法貴在自然,絕不可勉強,此法適于青年人應用。背者,無欲之所地,守夾脊能清心,如在修功中感覺心煩意燥之時,也可退守此夾脊內(nèi),片刻火烈頓除,而生清涼,此竅連通我未生之時的祖竅,開通此竅,則天地之元炁不吸自進,培補我日喪之元炁,身形日壯,精神日振矣。③津液煉形法:待心清意靜之后,已清之神默注絳宮(心下一竅,心窩入內(nèi)三寸左右),用意用目觀照之,待其熱生及跳動,則立以意順流沿上注入舌根下之玄膺穴,心神安居穴內(nèi),一意凝定于中而不出,不久,靈液自生,待其滿口,微分意將靈液引頸吞之,用意直送到下丹田,隨著咽而又生,生而又咽,我心愈靜,入歸虛無矣,此法煩燥之時,憂急之時不可持,心火太旺之人不可行法。

以上之法皆在清靜,無一點干擾,空氣清新的環(huán)境中習煉,姿勢不限,其中以臥勢為好,站式次之,需第一步修至高層次,進入第二步的修習后方可持此培補虧損之法。

以上原文從網(wǎng)絡上轉(zhuǎn)載文章,如若修煉,慎之,若自己無基礎(chǔ)領(lǐng)悟透徹,必有明師指點,方可修煉。

青城山自然辟谷養(yǎng)生基地,每單月長期開設(shè)辟谷養(yǎng)生,辟谷師指導。

河南太行山修真悟首道基地,每年3次開設(shè)丹道速成,丹道修煉精髓

心能量養(yǎng)生網(wǎng) 山晴居士提供給健康養(yǎng)生愛好學習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kasajewelry.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