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篇
我鴻蒙一派,直授于太上道祖,乃先天自然大道,貫通天、地、人三元丹法,為性命雙修之學(xué),故學(xué)人學(xué)此法之前,必需明理,方不至入魔道。
第一節(jié) 道說鴻蒙
本門丹經(jīng)云:“時空一體,性命無二,鴻蒙化氣,觀化無究,心物始成”,何謂“鴻蒙”?萬物天地,宇宙未生之前,稱之為“鴻蒙”。無形、無相、無動亦無靜?;蛟唬骸盎煦鐭o極”。應(yīng)之于人身心,則曰:“清凈之時”,此刻氣候氤氳陰陽流轉(zhuǎn),皆未成形,待此“氤氳”運釀至一定“時機”,火候滿足則鴻蒙化氣,恍惚杳冥之中產(chǎn)生一“信”,謂之先天鴻蒙一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出矣,性命出也,鴻蒙之刻,萬物一體,人天合一。仙家丹道修煉,乃來源于我國古老偉大之天人合一思想,整個丹道修煉即是仿照宇宙產(chǎn)生之過程而修行,所謂鴻蒙化氣,觀化無窮也。
性命與觀化
性者,吾人靈覺之觀也;命者,吾人生機之氣化。本門以觀化立門,對觀、化二字有特別之解,何謂觀?一為有識之觀,為識神用事;二為真觀,仿佛千百萬億之燈同照一室,無影無形乃至無相,一體同照,不分彼此,此觀乃鴻蒙中初現(xiàn),故稱之為先天真覺、元神,其體寂然不動,其用則感而邃通,又稱無中妙有,吾人之真性,不神之神。此元神雖說有層次之分,但也只不過是“用”與“通”之不同而已,其體則一也,丹道修煉之最終目的,只是將此“靈覺元神”放入陰陽造化爐中,造化烹煉至極精純之地步,最后合于天地宇宙本體之“元神”,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神,所謂“天地壞時,這個不壞也”。何謂“化”,有兩層含義,一為氣也、意也,一為虛無、無形,所謂“一”也。丹經(jīng)有云:“存神達化”之化即為虛無無我之意。觀者,我之神,為觀察者,化者,彼之神,為被察者,人類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之發(fā)展和創(chuàng)生,皆來源于一覺一觀。有化,定具相應(yīng)之觀,有觀定具相應(yīng)之化,二者不可割裂,易曰“遂感而通”,于是“化”乃出也,化即觀,觀即化,觀化合一,始入鴻蒙,能無觀,即無我,能無化,即忘氣。忘我以養(yǎng)虛,忘氣以養(yǎng)神。鴻蒙內(nèi)丹總訣云“觀化一體,因果互變,生生不已,綿綿矣,細細矣,泛泛矣,觀化無窮,用之不盡,觀化合一,無觀無化,無物無我。合歸虛無,歸于先天至道--鴻蒙一炁,其道乃成”。
鴻蒙一炁淺釋
鴻蒙一炁者,非物質(zhì),非能量,非有,非無,非心,不可以以精粗論,亦不可以以大小論,不但凡眼不能見之,即道眼亦不可見之,行者需于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中“求”之?!段蛘嫫吩疲骸耙娭豢捎?,用之不可見”。用現(xiàn)代語言勉強描述為,產(chǎn)生宇宙萬物,并維持之的一種無形“能力”。但鴻蒙一炁,雖說不可見,并不是說不可知。鴻蒙一炁雖說無可捉摸,但其用至大無剛,至微至柔,其“真用”一出,則露出“真象”,我們據(jù)此真象,自然知之,而產(chǎn)生所謂鴻蒙一炁之說,故道經(jīng)有云:“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情,其情甚真?!钡そ?jīng)有云:“玄關(guān)火發(fā)”。此即對鴻蒙一炁之“真用‘的勉強語言描述,而實不可完全說明之。故本門有云:“鴻蒙一氣自虛無生”此虛無者,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神氣完全合一之時,非死寂頑空、枯木頑石之“靜態(tài)”也。鴻蒙一氣故又稱之先天一氣。
先天與后天
何謂先天,此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前為“何”?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其中又有層次可分,(一)為胎兒在母腹之時期,(二)指父母交合之初始,(三)指陰與陽轉(zhuǎn)變與過渡之中和點,如白天與黑夜之交界處,極動與靜之交界過渡點,生與死之中和點。故丹經(jīng)云:“物物各具一太極”,“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時候之意即是“真種”,有此太極之中和,萬物才能生發(fā),中和之中更有“真種”,否則,萬物何以創(chuàng)生?故本門有云:“事事有虛無一刻,時時有先天一點”,有中含有真無,無中自生妙有,道無所不在,三層之含義,實一以貫之,中和之態(tài),即先天,人之先天更應(yīng)于天地之先天,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所謂后天,指一切有形有象,有質(zhì)之事物和東西以及層次境界,于丹道說來,最初后天指外呼吸,思慮之神、交感之精。到高層,人身一切內(nèi)外形相之運化皆為后天,其實,修至一定層次,行者定能明白,所謂先天與后天之說法皆為相對之言,唯是有為無為之區(qū)別而已,無為者先天,有為者后天。丹經(jīng)又云:“先天不得后天,無以招攝;后天不得先天,無以變化”。無后天陰陽之交和則無法“采取”先天一氣,在父精與母血交合之時刻,必入虛無,則先天一氣自歸其中,如后天父母壯者而交合又得其時,則子女亦先天充足,打個比方,嬰兒雖先天充足,但后天沒成人強大,所以抵抗力弱,力氣小,故必須補充后天營養(yǎng)和后天教養(yǎng),而漸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顯象,如力氣增長,身高增長,智慧增加,否則,不補充營養(yǎng),不吃不喝,則先天無以顯其變化待死而已,反過來,如無嬰兒之先天遺傳和先天無形生炁,則后天無所依托,故常有嬰兒早死,兒童夭折,未老先衰之事發(fā)生,此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補充后天,皆毫無用處,反促其速死。丹經(jīng)有云:“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羔羊亦上升”。只有補充先天無形之生氣,才是根本。我中華丹道,最偉大之處就在于補充先天。
于層次來說,無緣因,無條件的自虛無中而生,曰先天,故不落因果,先天而天不敢違也。丹經(jīng)云:“不憶過去,不思未來,不擬現(xiàn)在,三心皆無”,無為而為,佛經(jīng)有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皆對先天及如何進入先天而說之。有中生有,思憶存想而得,有為而為,落于因果,稱之為后天,故為天命所制,天生之必天殺之,有生有死,有命有運,是宿命的。
果真窮究至無上之根源,先天即后天,后天即無天。先天后天,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另,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別意義)。
第二節(jié) 動靜之說
動分陽動與陰動,由中和趨于生長的運化稱之為陽動,有放射發(fā)散之意。由中和向衰敗及死亡,歸入于寂靜的動,稱之為陰動,有收縮之意。靜也分陽靜與陰靜,一為覺照合一之靜,一為頑空,死寂之靜。動若無靜主入其中而制之,則其動變大,成為亢陽,不可收拾,最終走向死亡。而靜若無動包之,則無以暢通和順,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為濁陰,大事壞矣。故丹經(jīng)有云:“以鉛制汞,以息運神”。丹道修煉必須動靜相得、相宜。況絕大多數(shù)人,皆是動特多,而靜少之又少,其神紛蕓變動,未能定止,日夜操勞,無而了時,一時之內(nèi),念起念滅,心隨物轉(zhuǎn),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為外物所奪,神去,氣亦隨處,神氣日耗,趨于死亡。而吾人身體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氣更失,必以靜來制之,故丹道入門之始,必以靜主之,明白靜之含義,靜者在于“安”,在于“無念”,在于“休息”,靜功之道,即是告訴人們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動”用于煉氣,動者在于“和順”,在于“連續(xù)而不滯礙”,無一絲間斷,莊子云:“神無隙,乃成純氣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為氣長生。又“安”之意在于自然,安于連續(xù)之動而無念,所謂一靈獨存是為真神,丹經(jīng)而云:“內(nèi)煉之道,全在于綿綿若存,勿忘勿助”。
本門認為:“無絕對靜止,也無絕對運動”,任何運化和動機,都必需一“靜止”的背景場所,以此暗暗隱含的無形“靜止”來允許“運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處的“靜止”即為大道一體同觀之“覺照”,寂然不動,無形無象,無我之“真觀”也。靜與動本一體,實不可分,由靜才能體現(xiàn)動機、化機、丹道之要,在于靜以得之,無靜、無以察動,無靜無以制動,丹道所有妙處之產(chǎn)生,都來源于一“靜”。只有“靜”才能做到順其自然,才能主宰命運,因命運本身是一種運動變化也,故修真圣典《陰符經(jīng)》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故制之以至靜之道”,丹經(jīng)有云:“其靜曰元神,其動曰真意”。
修煉之士,使此后天紛蕓變化之各種識神歸于寂然不動之元神,使后天粗短、急促、間斷之呼吸歸于細長連續(xù)無滯之真息,使形體不再奔忙勞累,歸于靜養(yǎng)休息之狀態(tài)。如是神亦歸于身,氣亦歸于身,神氣形渾同一體,歸于吾未生之前的“形態(tài)”,神氣相抱,不分彼此,化為一氣,于吾之祖氣想吸相連相應(yīng),則玄牝立焉,玄關(guān)成矣。動靜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節(jié) 天、地、人三者的關(guān)系
何謂天,渾萬物而為一者曰天;分萬物而為二者曰地;合萬物而為三者曰人。天乃無形之天,地乃有實之地,人乃陰陽相間之人,人本于地而生于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氣候亦同于天地氣候之規(guī)律,故《陰符經(jīng)》有云:“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機應(yīng)于人機,人機反于天地之機,人身之真造化,無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應(yīng)于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應(yīng)于人身之夏至,凡人后知之,故稱后天,道人先覺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層次,則人身內(nèi)外之精氣之運化規(guī)律無不具一定之韻律而與天地氣候真消息相契,合符一定的運行規(guī)跡和運化內(nèi)景。否則,說明煉已不純,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無形氣機趨于旺盛,此時應(yīng)上弦月逐漸明朗、圓滿,在此一階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寶月一樣,逐漸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奮起來,而下弦月則反之,人之氣機和本性易入混濁和衰減,其中玄妙雖言語難說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覺之,故丹經(jīng)有云:“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煉已精純,性地極其潔凈,就如天上無一絲云,而一輪明月常懸空中,無形無相之真氣候自得之,不假絲毫作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難生”。又如太陽之周期變化,太陽系之黃道應(yīng)于人身之黃道,天地將雨未雨,將雷未雷之氳氤氣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氳氣機,天地有“子”時,人身亦有“子”時,此天人之機的相應(yīng),不差毫發(fā),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達到天人合一之極則,行者將與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來,完全超乎后天凡俗之情,莊子曰:“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最后,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變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陰陽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陰陽。
第四節(jié) 清靜總論
中華丹道雖說異常玄妙而神秘,但總括所有精深內(nèi)涵,亦不過“恬淡虛無,清靜自然”這八個字而已,無甚奇異所說,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徹,且行之極細極微處,則還丹易于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為越奇越玄,則越為上乘法訣,誰知大道至簡至易,杏林真人云:“其口訣不過半句,驗證不過片響”,大道貴簡,忌煩?!独献印吩疲骸皳p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于迷者欲修欲繁難,對悟者,越煉越易,乃至無法無修,完全的無為。最上乘丹法,簡單圓融,以一貴之,此“一者”、清靜也。天仙口訣有云“徹始徹終,唯無念”。所謂“火候”之說,其實是針對后天而言,先天本無“火候”,“一意精純”即為火候之真口訣,又有所謂“微細火候”之說乃是針對每個人在不同之時,不同之地等,所現(xiàn)內(nèi)景之不同設(shè)論說,從行者所生“內(nèi)景”之情形而確定行者之后天中哪一方面或哪一步未煉至精純,對癥下藥,以方治病,治后天之病,使之“清靜”而已。故古仙有云:“還丹容易,煉已最難”,此“已”即“恬淡虛無,清靜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靜,則下元自無漏失而返還童體,行者果得“虛無”,自然真陽時生,天地之氣時歸身中,不結(jié)丹,而丹自結(jié)也。能恬淡自入虛無,能時入虛無,“心”自易清靜,心得清靜,自合于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為。
第五節(jié) 丹道命功與性功之異同
丹道之命功在于煉氣,屬有為之法,最后歸于無為自然,雖曰無為,實亦有作,丹經(jīng)云:“無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于清靜,以養(yǎng)為主,所謂靜能生氣,性功首先需止念,最后忘我,無我歸入“虛無”。命功主“動”,心神、心意必參入“氣之運化”中,先以意隨氣,再以意領(lǐng)氣,最后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屬于靜功之道,須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師能授。命功則必需師傳,否則,恐有大患,命功有極限,真胎息者為命功之極,性功無限,丹經(jīng)云:“煉已無限”。
但是,靜中自有動機,靜到極處,心有大動,況且無靜無以察動,無以制動,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煉性之時,即是煉命。煉氣之時,行者必須一心一意,不可有游絲雜念,故需行者靜功達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謂:“一靈獨存”,行者煉氣,行氣之時,因歷劫以來所累之各種積習(xí)使得出現(xiàn)種種雜精和凡氣等,如果行者性功不精純,則不易分清誰是凡精雜氣,誰是先天真氣,以至認假為真,禍及本命靈根,氣動,而心不動,方才為真功,氣行即神行,純以神行氣,而非意識行焉,此種層次,需行者修行到處,方可明白何謂“神行”。氣動之時,行者心性不安定而飛揚散亂,雜念眾生,則其氣迅速變濁,不可得也。甚或連本帶利一齊為天地所奪。又,命者,代表人的肉體方面;性者,人的精神方面,丹經(jīng)云:“神依形存”。丹道的任何修煉皆離不開肉身,性無命不存,命無性無主,只有一具僵尸而已,誰看見頑石死尸能自覺修成而得道者,但是反過來,離開肉身談修煉只一個無居游魂,無所憑依,皆為虛妄。只修性不修命,一則修證無據(jù),二則欲念難伏,降伏欲念沒有把握,只修命不修性,猶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從人出生起,人之精神和肉體皆是相連在一起的,在某種程度上相比較而言,是先有命,后才有精神,如嬰兒初生時,是先呼吸(大哭一聲),漸次才有了意識精神,故丹道修煉,對大多數(shù)人說,命功重要,命功有限,性功無限,需先做到長生,才能功德圓滿,才能了性,生命有限,急需延我之命,才能了性完滿。如專做性功,性未煉成,命已不存,修行到頭一場空。
大道不拘于有形無形,物物皆含道性,有即無,無即有。丹道修煉就是將此玄妙無形之“道”修煉成有形“靈感”之丹。所謂“形神俱妙”也。何況,仙貴有形,故需性命雙修,而以命為重要。先做到肉身長久而不壞,方可再談“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總之丹道命功之極則為胎息,果達真胎息之層次,則后天之命已了,以后只需入于先天中搜求和體悟即可,到此,全為性功,功修全不假人為,全為天行。
第六節(jié) 口訣中之口訣--元神與真意
元神者,吾人之性體,為有中之無,無中妙有。當(dāng)天地人物未分這時,混混沌沌,無任何憑跡與因緣可尋找,無觀察者,更無被觀察者,動靜俱無,陰陽未分,忽偶感而“動”,自混沌中憑空一驚一跳,而生出一“覺”,此即為先天真覺元神也,此一覺即是天地人物的真主宰。此一“靈覺元神”前無所依,后無所靠,非因緣合和而生,乃無微不透遍一切處,光光凈凈,照耀萬有之本性靈光,道書云:“神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此靈覺元神,故丹經(jīng)又云:“吾人之性乃虛空一光”。
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wù)必先弄明白此元神真覺,要認得“真”。因此行者必先從杳杳冥冥虛極靜篤之中尋找到我未生以前太虛本體,才不會落入邊見和方所,莊子謂:“無何有之鄉(xiāng)”,再于“虛無”中體悟出那先天真覺元神,由此直覺再來認識那太虛之本體。實際上,也只有那先天真覺才能“團聚”那“太虛”。此個元神不生不滅,出有入無,吾人本來就有。在何時用何種方法才能體悟到?于至陰之中,恍惚之時,此刻行者無任何知覺,在混沌無覺中,忽然有了知覺,不是思議,不是模擬,不是觸物,不是觸境……。而是于杳冥沖醒而來,茍或妄為,則全體皆非,夾有絲毫暗想暗意,都非真正元神。丹經(jīng)云:“靜時固非,動時亦非,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只一息耳”。普通之人,欲念紛紛,雖時有元神出現(xiàn)之景,但都被后天識神蒙蔽,一瞬即過,移時即非,不能知此真機。
何謂真意呢,即在此一“覺”之后,如何“保持”此一“覺”之意,禪宗有云:“何謂無念?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即是一心一意持守此“覺”,念住此“覺”而無它念。覺后意動,此意與覺是一是二,有別亦有相同處。行道之人,意發(fā)之時,心中仍是無任何欲念游思,心內(nèi)無有一物,此時之意謂之真意。丹經(jīng)云:“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nèi)守為真意”,看似有別,實是一覺而已,一意而已。真意實際就從那一覺之后,只保持純潔一心,而無二念罷了,丹經(jīng)云:“守心如一曰真人”也。就如同一個走路之人,順著一條大道一心往前,并沒有絲毫念頭要尋岔路,這就是真意,一句話順其自然,道經(jīng)云:“道法自然”,修丹全在順其自然,但非完完全全無作為的任其自然,如一放任而漫不經(jīng)心,則又可能墮入頑空,無法成就變化莫測之元神,如果執(zhí)于有作,則入于魔道,害人害己。故曰:“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真意有二,丹經(jīng)謂:一稱作已土,一稱作戊土,知靜之時叫已土,知動之時叫戊土。意動而氣動,神在炁先,意炁一體,不可分之,靜而有覺炁歸入神謂之已土。
行者性功必須極度精純,心中無有一點欲念,身體無有一點陰濁之氣。方可窺入并把持此元神和真意,此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到此地步,才能完全明白元神與真意之深刻內(nèi)涵。如行者修功之時,稍有測度,摸擬之心,則得之非真,丹經(jīng)云:“不可思議也”。丹道不過以此真意為丹頭,意即炁,炁即意,神即炁,炁即神矣。
整個仙道修煉過程,無非是對此“覺意”進行反復(fù)煉養(yǎng),先在身內(nèi)安爐立鼎煉養(yǎng),再入于天地之爐中煉養(yǎng),最后入于宇宙太虛之爐鼎煉養(yǎng),再入于天地之爐中煉養(yǎng),最后入于宇宙太虛之爐鼎中煉養(yǎng)而修成曠劫不壞之元神。
故我們修丹之士,首要之務(wù),最緊迫之事,必先對此元神、真意認得明白,方不至步入岔路。
第七節(jié) 丹道基本名稱及術(shù)語淺釋
一:道
道有兩重含義一曰后天之道,指一切在有形有相之東西和事物的運行和發(fā)展規(guī)律,《易經(jīng)》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也。二曰先天大道,即老子所云:“……獨立而不改……運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強名為道”。先天大道,無形無相,不可說是有,也不可說是無,言詞極難描述。
二:一陽
即一陽初動,行者通過對身心的調(diào)節(jié)入靜,使得身中生發(fā)出新的生炁,此剛生之陽炁,稱為一陽,其卦象“地雷復(fù)”,一陽爻生于五陰爻之下,故稱一陽來復(fù)。此一陽亦有層次可分。
三:黃芽
鴻蒙一炁最初發(fā)象之時,其炁萌動,至微至細,如種子入土之后,剛剛拱出的嫩芽,雖極其微小,但是蘊含無限生機,故稱“黃芽”。此“黃芽”為先天神炁合一,天地人三家相見之后得來。故又稱刀圭、戊己土、些子。其它異名更多,如黍米,一點,一粒,丹頭,半黍,可點化全身陰質(zhì),如同點豆腐之鹵水一般。
四:活子時
子時即半夜11點至1點之間,此時太陽開始從東方升起,喻之人身、應(yīng)之人身,即為一陽初動之炁
從下元(北方)氤氳升起,與太陽初升之子時相同,因此,一炁之發(fā)生只要合符其理,未必就在真正時間上的子時發(fā)生,故稱為活子時。如《入藥鏡》云:“一日內(nèi),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伍柳丹法以外腎興起之時為活子時。
五:“時至神知”
時者,活子時,神,先天真覺、真意,非后天識神,乃自然而然于虛無中忽生之“覺意”也。不是暗想和后天粗相之感覺也。所謂時至神知,在丹道中是指炁動之時,元神自知也,因為神在炁中,
炁抱神外,神炁本為一物故可時至神知,唯炁未動時,稱之為神,炁動時,稱之為炁動或意動。
六:鉛汞
一指為外丹中金石的真正藥物,二喻指人身之神氣。鉛者,人身之腎氣(炁),屬腎水,其性易沉,而使人欲念紛起,故以鉛喻之。汞者,指人之神,屬心火,其性易飛,故以汞喻之。修丹之士在于先使心腎二氣(炁),相交相合,化為一炁。
七:真鉛、真汞
真鉛者,喻指坤宮北方(指下腹)真陽之炁,乃水中之金,后天清水源所生之炁也。也有以黃芽作為真鉛之說,此說更為上乘。真汞者,真心之火,真火也,指吾人之靈覺元神,在人元金丹之中另有所指。
八:水源清濁
水者,腎水,人身中之所有生炁,又稱精,源者,產(chǎn)生生炁之方所,水源濁者,喻后天識神用事于中而生之炁,此炁生中有殺,又稱陰精,非單指生理上之精液也,采之回來,只能成就幻丹,最終必將漏失,水源清者,喻先天元神主事,不識不知,虛極靜篤下而生之陽炁,又稱陽精。
九:精、炁、神
精者,炁也,精、炁、神皆是指先天,由于所處階段之不同,故有精與炁之區(qū)分,實不可分,最初萌動之時,至微至細,叫做精,到騰發(fā)之后,叫做炁,或在不識不知,無形無相遍布全身內(nèi)外之氤氳炁候,叫做炁,聚于一處、一點,稱之為精,神者,氣中之主也,神即炁,有此神,才能體現(xiàn)此炁,三者為一,不可強分,運化階段不同而稱呼不同罷了。
十:丹田
分上、中、下三個丹田,一般單指下丹田。丹田者,顧名思議,結(jié)丹之田,養(yǎng)丹之土地,生丹之田地也。丹道修煉皆離不開丹田之運用,無丹田,不能成丹,不能養(yǎng)丹,無法對肉身進行改造,無法重創(chuàng)性命。上丹田在泥丸宮,即眉心入內(nèi)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后,為出神之所,其異名甚多,如:太微宮、彼岸、內(nèi)院、流球?qū)m、天堂、交感宮、瑤池等。中丹田心下腎上之間入內(nèi)三寸左右,虛空一穴,丹成之后,此處為養(yǎng)丹之所,又稱之為:中土釜、中田、黃庭、中黃、中宮、洞房、守一壇、戊己門等,下丹田,位于臍內(nèi),入里一寸三分之下,方圓一寸二分,虛空一穴,人身之精皆從此生發(fā),故稱藏有先天真一之精,此處為結(jié)丹之所,異名甚多:“氣海、氣穴、生門、土釜、造化爐、北海、曲江”又有稱作此為黃庭、中宮的說法。
十一、刀圭
指在修煉之時,口中所產(chǎn)之津液,和丹田所產(chǎn)生之元炁,咽此液,服此炁,即為飲刀圭,因津液實為修煉之元炁化生,含有先天炁之玄妙作用,乃是真意凝合而成,不比普通人體之津液,而是極具靈性,故稱刀圭。
十二:鼎爐
鼎爐最早是外丹所用的名詞,鼎為烹煉丹藥之用,爐為煉丹火力所需,后來引入內(nèi)丹,在煉精化炁階段,就人身而言,以下丹田為鼎,而以心火降下為爐。針對人身而言,以煉神還虛的層次,以坤腹為爐,而以乾頂為鼎。以上專是就人身說法,因丹道修煉無論如何是離不開人身體的,但修煉者不可執(zhí)于形色之死竅,此竅乃是活竅。
十三:后天呼吸與先天呼吸
后天呼吸即是指口鼻呼吸,先天呼吸指的是嬰兒在母腹中之時,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這個呼吸叫做胎息,又稱先天呼吸,人下生之后,變?yōu)榭诒欠魏粑瑒t胎息之路已斷,丹道修煉必須使生命逆轉(zhuǎn),重新回到嬰兒時期的胎息狀態(tài)以反奪造化,成就長生久視之道。高層次時,指與天地同其呼吸。
十四:陰蹺
陰蹺,針炙上名為會陰穴,處于前后陰之間,又稱海底,含有日月交并,陰陽和合之意,陰蹺脈即處于此,其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道家修煉言此處為任督二脈之總樞,煉精者,守此陰蹺,真意注入此處,精自化炁,采氣之時以此先,此脈一動,諸脈皆通。陰蹺,又稱為天根、死戶、復(fù)命關(guān)、生死根、豐都鬼戶等。
十五:火
指心神,用心、用神、用意,皆稱“用火”,內(nèi)煉之時,心神放得集中、凝定、收縮、呼吸亦隨之振作,以助火工,稱為進火或武火。文火,又稱退火、溫養(yǎng)、沐浴等,是指內(nèi)煉之時,心神放得極輕極微,呼吸亦若有若無,如同爐中之火,封固之后,僅存溫溫一點火焰,在修煉中,是指進火之后,藥已歸爐,須以文火養(yǎng)之,以防傷丹,武火者在于烹煉,追攝而不使散失,文火者在于知止、知足,而以防過尤不及。
十六:止火
有二種含義,其一是指停住前面之用火,而換以后面之文火,其二是指在用火封固之后,應(yīng)當(dāng)停止一切用火,歸于無知無覺大靜,返入先天層次,才有出神入化之妙用。
十七:風(fēng)
風(fēng),內(nèi)外之呼吸也,因心神屬火,若加呼吸吹噓,則可加大火的力量,如同風(fēng)箱一般,故又稱為橐龠,丹經(jīng)云:“真息為火之橐龠”。
十八:火逼金行
火,指先天真意,金,指真炁,火逼金行,即是以真意引導(dǎo)真炁運行,以為內(nèi)丹之作用。
十九:三寶
一指外天地日、月、星三寶。在丹道修煉中,三寶是指精氣神,即生殖交感之精,口鼻呼吸之氣,念想思慮之神,此是指后天三寶,丹道修煉所用應(yīng)之三寶為先天三寶,即元精、元炁、元神。后天三寶可分,故稱后天。先天三寶實不可分,故稱為先天?!缎挠〗?jīng)》云:“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即指此先天三寶不可聽,不可聞,不可見也,因是不可分之緣故也。
以上原文從網(wǎng)絡(luò)上轉(zhuǎn)載文章,如若修煉,慎之,若自己無基礎(chǔ)領(lǐng)悟透徹,必有明師指點,方可修煉。
青城山自然辟谷養(yǎng)生基地,每單月長期開設(shè)辟谷養(yǎng)生,辟谷師指導(dǎo)。
河南太行山修真悟首道基地,每年3次開設(shè)丹道速成,丹道修煉精髓
心能量養(yǎng)生網(wǎng) 山晴居士提供給健康養(yǎng)生愛好學(xué)習(xí)